这位母亲不寻常—历史时期的黄河

500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5000年来它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两岸各族儿女,用它雄健的身姿构建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气质。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在想到黄河时都会由衷的感到自豪。与此同时,这位母亲在儿女们的心目中也总是慈祥的、温和的。然而,历史中的黄河母亲远不是你想象的如此,她往往是暴躁易怒和琢磨不定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认识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黄河。

500

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出发黄河一路蜿蜒向东北,进入内蒙古时受阴山的阻挡转而向东,被太行山脉阻隔而向南,之后进入平原奔向大海。最后黄河在中国地图上写出了一个标准的几字,这便是我们对于黄河的固有印象了。不过接下来我要给大家看一张图片,相信它会完全颠覆你对于黄河的固有印象。

500

看到这张图,大家一定被各种虚虚实实的线条搞的眼花缭乱,可如果过我告诉你这些密密麻麻的线条都是黄河曾经的河道,你会不会有一种三观被重建的感觉。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的母亲河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如此狂野。

500

黄河从高原走来首先流淌过青海和甘肃的草原。上游黄河是“天苍苍野茫茫,风春草低现牛羊”的草原风光。

500

接着黄河会流经峡谷,在这个过程中它会携带一些泥土,开始变得浑浊起来。

500

冲出峡谷后,黄河会邂逅古城兰州,然后进入黄土高原的腹地。

500

流经黄土高原时黄河将会被厚重的黄土底色彻底熏染,携带大量泥沙而去。

这也就是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多次泛滥而导致河道变迁的重要原因。

在了解黄河中上游的旅途之后,我们将真正的进入母亲河的历史之旅。

500

一、先秦黄河——不受约束的自由身

战国以前,由于铁制工具还没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再加上黄河下游地区人烟稀少,黄河下游基本上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的黄河下游根本没有固定的河道,完全放飞自我。当然,大河终究是要入海的,当时的黄河入海路线主要有三条。

一是北路,为《山海经》所载,该路从太行山东向东北方向,流至今永定河,再向东南从今天津市区入海。二是中路,为《汉书.地理志》所记,该路经河南省东北部,过山东省西北部后折向东北流至今山东省黄驿县入海。三是南路,该路从濮阳与中路分开,经聊城、高唐,到今山东省利县入海。

500

这一时期的黄河入海口也不是我们今天在东营看到的笔直河道,而是充满了狂野气息的河流三角洲。

500

东营黄河入海口卫星图像,整齐的河道清晰可现

500

先秦时期黄河入海口与今日亚马逊河相似

随着人口的增值和铁制农具的普及使用,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开启了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运动,黄河自然也不会例外。

二、黄河在咆哮——泛滥与改道

战国中期以后我们的先民开始在黄河下游筑堤,固定河道开始出现,大约就在今黄河之北,天津市与山东省交界处入海。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黄河与两岸的人民维持着良好的关系。这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人口压力并不大,直到汉代初年,黄河下游依然时一幅人烟稀少的模样。

500

秦代地图可见,当时黄河入海在今天津市和山东省交界处

500

河南省境内的地上悬河

随着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和下游的围垦,黄河携带的泥沙越来越多,而河道却越来越窄。洪水的泛滥已经不可避免了,所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黄河的治理就成为了历代朝廷最为头痛的问题。这一时期黄河估计是嫌南方天热,于是一旦决口就往北跑,一直跑到秦皇岛才算消停。这种情况一直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后才有所好转。随后,黄巾起义掀起了东汉王朝的覆灭的序幕,人口大量耗减。西晋之后五胡入主中原,黄河下游植被恢复,黄河流向基本稳定了下来。从东汉中期到隋唐初年,黄河大致从今河南濮阳县,从秦代旧道别出流河北山东交界地,从山东利津县入海。

500

经过王景治理后的黄河入海口整体南移至山东省境内

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变主题,随着隋唐统一大帝国的重建,中华帝国进入到了全盛阶段。这一时期,不仅是关中、黄土高原及黄河下游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进入到一个高峰,就连黄河中游本是草原风光的河套平原也被开垦成了万顷良田。

500

河套平原的农田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水土流失开始加剧。不过大唐毕竟是大唐,在安史之乱前,大唐王朝一直在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治理黄河,使得这时的黄河虽有泛滥的条件却没有形成泛滥的事实。可以说大唐强大的国力已经到了令黄河也不得不臣服于它的地步。可惜的是大唐也不能逃脱历史周期率的魔掌,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一蹶不振,曾经被大唐国力压服的黄河再一次表现出它狂躁的一面。从唐末到北宋,黄河又开始进入到频繁决口的状态,不过这一回它不想回北方了,而是想去南方转一转。所以此时的黄河一旦南决便有夺泗入淮的倾向。这一过程持续了有百年之久,直到有一个神助攻,帮助黄河完成了留在南方的心愿。

500

南宋黄河已不流经华北,而是经过直接夺淮河河道入海

1128年当时的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今天河南滑县李固渡扒开河堤人为决河,使得黄河夺泗入淮,此后长达700年黄河不再流经华北平原,黄河也进入一个紊乱时期,直到明代张居正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基本解决历史淤积问题,黄河河道才大体固定下来。明中叶到清中期,黄河大体从今开封西南出,经过徐州、邳州、注入淮河,流入大海。

500

黄河从开封西出经过今苏北徐州、邳州注入淮河入海

经过潘季驯治理的黄河基本保持了稳定,一直到清中期也没有发生大的泛滥和溃决事故,黄河河道也一直保持稳定。随着历史进入康雍乾时代,中国人口开始进入爆发性的增长。明崇祯末年全国总人口为1.5亿人,到了乾隆四十一年全国总人口突破3亿大关。嘉庆二十五年全国总人口已经接近4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必然导致对于土地资源的大量索取。特别是陕西、甘肃上游两省人口突破2000万人,导致陕甘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人口更是突破4000万人,下游植被被破坏殆尽。因此,清中期以后黄河下游水患日趋严重,河床日益太高,淤塞严重,如再有大的水患就会造成改道。

500

我国家承天眷佑,百余岁太平天下,

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

日食不继,朕甚忧之

—乾隆

无论乾隆再怎么担忧,他和他的子孙也无法阻止黄河大改道的到来了。咸丰五年,即1855年黄河在河南南阳铜瓦厢决口,洪水东流不久就分三路折向东北,冲过运河在山东入海。到1876年两岸河堤基本筑成,今黄河河道形成。至此,黄河在整个黄淮海平原上扫射了一圈,可谓是叹为观止。而在这壮观的历史现象背后有多少良田毁于洪水,又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就更是难以统计了。直到1938年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还在花园口炸开黄河河堤造成了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黄河再一次夺泗入淮,成为了中国人民关于黄河最近一次的痛苦记忆。

500

三、归于平静——不忘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包括中上游水土保持,下游疏通淤泥,加固堤防,取得了显著成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再无发生大的险情。

历史上黄河的泛滥改道的地理原因是山东丘陵将黄河下游平原分割为南北两部分,这就使得黄河北向可入黄海,南向可入东海成为了可能。其次黄河上中游的水土流失和下游的围河造田则是造成黄河泛滥改道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建国以后采取综合治理后黄河再无严重水患发生的原因。黄河在历史时期的大变迁,给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教训深重,必须引以为戒。

最后我们希望我们的后代再想到黄河时再不会有痛苦的回忆,而只记得她是一位慈祥而慷慨的母亲。

500

但愿黄河永远如此宁静祥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