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顶级医院对比,谈中国医院进取之路

背景:

2015年,美国三家顶级医院(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麻省总医院)收入总和,按当年汇率总水平,约1427亿元人民币。中国医院没有公开渠道公布医院收入,据非官方渠道数据,中国三家顶级医院(北京协和、川大华西、解放军总院)当年收入估计208亿元。

其他维度:中国这三家医院床位数共有8500张,平均住院日为9天左右,手术量共28.3万例,职工数共18000人,门诊量共1506万人次;美国这三家医院的床位数共有3520张,平均住院日为5~6天,手术量共20.9万例,职工数共102500人,门诊量共988万人次。

“自然指数”是比较各科研机构在Nature、Science、Cell等6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TOP3的北京协和、川大华西、解放军总院的自然指数分别为85、63、5,而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麻省总医院自然指数分别为134、72、427,差距较明显。

以心脏搭桥手术为例,美国TOP3手术费是中国TOP3手术费的7倍,将两国人均GDP之比的影响去除后,中国TOP3手术费负担略低于美国。美国TOP3医院收入大概也是中国TOP3医院收入的7倍,但对比其他指标,美国医院商业模式、运营水平有些地方值得借鉴。

观察:

药品改革相比于医院改革,我们好像认为抓住了七寸来打,不错。然而,药品是对人用的,也是通过医生或普及健康卫生知识教人来用的。医术既是技术又是服务,既讲经济性还要看社会性,我们已开始重视药物经济学,已启动互联网医疗,今天谈谈美国顶级医院的经验。

美国这三家医院的历史都比我们医院悠久许多,其中两家名称中还带着诊所,但其职工总数是我们TOP3的6倍,这个数据对比很有震撼力。意味着美国顶级医院已发展成为行动型的、网络覆盖型的标准化、品牌化的服务机构。为满足用户需求而扩张,市场给予很正面支持。

500

在我国,互联网医疗喊声大、雨点小,而且在目前阶段,可能从实施主体、方式、程度来看偏狭隘了。参考美国经验,医而优则动,则覆盖,将打破用户可及性难题,打破低水平医疗自然垄断,将帮助顶级医院扩散标准化、品牌实用价值,中国顶级医院不是太大而是太老。

行业监管者、中国顶级医院的高级管理者甚至一线医生可能排斥这种看法,因为中国有个成语故事叫做滥竽充数。做大了做多了,就容易做泛滥了,一定是这样么?我认为:做什么都不逃避责任,多做就比少做的水平要高;顶级医院天天实事求是,就差有朝一日解放思想。

美国顶级医院坐拥世界上最昂贵的平均医疗费用,没有刻意增加床位数,这个现象很健康。那么,可能需要病床的用户,或许在医院住院,或许享受分级诊疗。而且,美国顶级医院的平均住院天数不超过6天,人们不担心住院太过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更不觉得住院才更好。

500

说回我们中国顶级医院比美国顶级医院要强的地方,我们这三家的手术量是它们1.5倍,门诊量是它们的1.5倍,我们这三家职工数是它们的六分之一啊,我们的医护人员确实辛苦很多!可是医院之内,人人感谢他们。院门之外,很多人非议顶级医院的是是非非,为何?

我们从顶级医院到普通医院,没有充分市场化,这种情形下,医护人员使命锻炼和绩效价值都是不完整的。医护人员有一部分在服务评比中得奖了,但评比客不客观呢?管不管用呢?医护人员写再多科研文章,顶级医院里论资排辈是不是仍然拥挤呢?科研、赚钱哪个重要?

观察美国顶级医院,我觉得尤应借鉴以下:1、让顶级医院动起来、覆盖更加可及、带领全行业;2、医护的智慧劳动、辛苦岗位付出有合理回报;3、荣誉与考核经历市场化、社会化的陶冶,去沙取金。文末比较一下同仁和爱尔,您在第一印象里觉得谁管理强、前途强呢?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