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初建时期的防空作战
秘密出世——一个新兵种悄然诞生
地空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新式武器装备,是世界上最有效的防空兵器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只有美国、苏联、英国等几个发达国家才装备了地空导弹。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地空导弹部队在现代防空力量体系构成中,必将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支柱性力量。为此,1956年3月,中共中央果断作出重大决策,发展包括地空导弹在内的导弹、火箭事业。
1957年10月15日,聂荣臻、陈赓、宋任穷等率领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了关于苏联在火箭、航空等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协定(全称是《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将援助中国盖德莱式地空导弹。当时,北约组织极为关注这种尖端武器,称之为“萨姆-2”。为了帮助中国军队尽快掌握操作方法,苏方还答应派出一个建制营的官兵来培训中国空军的一个营。
随后,中国空军开始着手组建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地空导弹第一营。整个组建工作由空军副司令员成钧负责,探照灯兵指挥部主任张伯华具体筹划。第一批地空导弹兵在人员选拔上非常严格,选人的范围是全空军高炮、探照灯、航空兵机务和场站部队,要求极高:思想要好,社会关系要好,文化程度要高,专业技术要高。所有营级主官都是从空军各兵种部队中挑选出来的军政素质较高的团一级的领导干部,其他职务的干部也都是“高职低配”。
1958年7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防空部队除继续加强高射炮、雷达部队外,还应该建立一定数量的地空导弹部队。9月,中央军委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航空学校,负责培养全军所需的导弹技术干部,归空军建制。10月,中国从苏联进口五套萨姆-2地空导弹,为在空军组建第一批地空导弹部队作好了武器装备准备。
10月6日,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成立时的番号为空军高级防空学校技术系教导营)在北京市清河镇空军高级防空学校礼堂正式组建。由于对外实行严格保密,成立典礼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举行的。全营官兵27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刘亚楼、成钧、周彪等空军领导同志出席。会上,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郑重宣布地空导弹部队成立,并就空军的防空力量正在走向完备、导弹部队官兵所肩负的责任、虚心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和严格保密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随后,大会宣布了第一营的领导班子:北京军区探照灯兵指挥处主任张建华任营长,高射炮兵学校干部部部长张思聪任政委,邵殿奇、赵登龙任副营长,崔永维任参谋长……
地空导弹第一营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地空导弹部队,也意味着中国的防空力量装备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当时世界上拥有地空导弹的国家仅有四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11月19日,一营营长张建华等21名官兵赶赴满洲里,接装通过国际专列从苏联运来的萨姆-2导弹。23日晚,装载在两列专列上的装备运抵满洲里。随后,张建华等陪同苏军导弹营营长斯略茨金、副营长兼总工程师库兹明及其带领的专家营70多人,将这批装备分批押运到北京长辛店。为了绝对保密,连卸车都被安排在晚上进行。
随后,继续组建地空导弹部队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1月30日,空军通知北京军区空军、南京军区空军各成立一个地空导弹营。两支部队很快就在北京大兴和江苏徐州分别完成了地空导弹第二营和第三营的组建工作,二营营长岳振华、政委许甫,三营营长杜先照、政委尼特。
空军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了三个地空导弹营,从而使地空导弹部队初具规模。中国的防空力量将发生重大变化。
紧急布防——保证国庆十周年典礼安全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地空导弹第一营全体官兵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就顺利通过了严格的考核,而且在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都获得了优秀成绩。这让一向认为中国军人文化程度低、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这种高新武器的苏联专家深感惊讶。
按照中苏协议规定,苏联只负责一个营的培训工作。后与苏联专家协商,二、三营的连以上干部是以旁听身份参加学习和训练的。另外,机关、院校和基地部分人员也参加了听课。第一期参训的共有646人,这批人后来成为地空导弹部队的骨干力量。
1959年4月19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东北40公里的荒滩上,一营首次进行实弹射击。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三发导弹呼啸升空,一举命中目标。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射地空导弹,标志着中国人已经完全掌握这一先进装备的使用技术。事后,苏联专家感慨地说:“这套装备在我们苏军,一个大学生军官没有一年半载也无法掌握,可你们三个月就全学会了,这真是个奇迹!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心地交差了。”打靶成功后,苏联专家奉命全部撤回。
这时,总参谋部命令,新组建的地空导弹部队火速完成改装,参加国庆十周年的战备值班工作。随后,经过三个月的突击训练,地空导弹第二营和第三营也都顺利完成了改装。但是经过计算,仅凭三个营的火力还不足以覆盖北京市。因此,已任空军第三训练基地主任的张伯华向空军副司令员成钧建议,再临时增配两个营,即用五个营组成北京防空火力网,以确保国庆十周年典礼的安全。这一建议得到采纳,空军又组建了地空导弹第四营和第五营,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装备改装训练。
随后,五个营、共30个导弹发射架被分别部署在北京的正南、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五个方向,从而形成了以天安门为中心、半径130公里、高度3000米以上的防空环网。此时,正在做反攻大陆美梦的蒋介石,以及试图破坏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的国民党空军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北京的上空,已经为来犯之敌布下了天罗地网!
国民党空军进入大陆实施战略侦察,最初使用的是RB-57A侦察机。这种飞机最大时速约1000公里,飞行高度1.5万米左右,其性能尚在我军装备的歼击机的打击范围之内。1958年2月18日,一架进入山东半岛地区的国民党空军RB-57A侦察机被我海军航空兵击落。此后,国民党空军不再使用这种飞机进入大陆活动,而是改用美国交付的改型后的RB-57D侦察机。改型后的RB-57D飞机性能有很大提高,主要是飞行高度增至1.8万米至2万米。而我空军装备的米格-19歼击机的实用升限只有1.75万米,难以对其实施有效攻击。这样,国民党空军便有恃无恐,频繁进入大陆进行大范围侦察活动。从1956年1月至3月,该型飞机进入大陆十架次,活动范围遍及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广东等13省市。我空军虽起飞多批多架次歼-5、米格-19歼击机进行拦截,其中有106架次的飞行员已经发现目标,但终因飞行高度不够而无法展开攻击。如何打击国民党空军高空侦察机,无疑是这一阶段解放军空军面临的严峻课题。
如前所述,1959年4月底,空军基本完成第一批地空导弹部队的组建。这些部队经过突击训练,很快就掌握了指挥、操作和装备维修技术。于是,空军调整部署,在继续研究如何用飞机拦截的同时,把首都防空的重任交给了新组建的地空导弹部队。9月上旬,各地空导弹营进入阵地;9月21日起,正式担任作战值班;作战指挥则由北京军区空军负责。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如期举行。44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彩旗飞扬,刚刚建好的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巍然耸立在东西两侧,11万群众早已排列整齐,人们都在期待着庆典隆重举行的那一刻。上午10时,典礼在轰鸣的礼炮声和庄严的国歌中拉开序幕。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国家主席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和60个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团长,总计87个国家的贵宾登上天安门城楼,一起观看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随后,70万群众依次游行通过天安门广场。欢庆的气氛把盛况空前的庆典不断推向高潮……
此刻,在距天安门仅几十公里的导弹阵地上,官兵们绷紧了每一根神经。然而,从10月1日至6日,北京地区的天空格外宁静。尽管在此期间国民党空军也派出了飞机,但只在其他地区晃了几圈,没有进入北京上空。是因为这几天北京地区气象条件不佳,国民党的侦察机不敢贸然进犯?还是他们另有图谋?
10月5日,国庆期间加强战备解除,部队转入常规警戒,各营除留下一个作战班子继续担任常规战备值班外,其他干部战士全部放假,以便缓解一下近几个月来一直紧绷的神经。
尽管保证了国庆十周年典礼的安全,但在阵地上值班的官兵并没有放松警惕。因为就在四个月前,国民党空军的RB-57D飞机曾两次大摇大摆地飞入北京上空,却未受到应有的惩罚。虽然我国政府对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多次派高空侦察机侵犯大陆领空提出了严重警告,但官兵们心里清楚,最有力的警告就是——把它揍下来!何况现在我们已有新的利剑在手,正蓄势待发。恐怕台湾当局连做梦也想不到,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大陆的空防力量就会发生根本性逆转。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