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克罗地亚修桥的故事—“神奇气泡”守护亚德里亚海的宁静

来源:《交通建设报》第486期  

2019-7-12

500

△ 130.6m最长钢桩打设 图 / 胡文杰

“中国企业动真格的了!”

“中国人干得太快啦!”

5月9日,克罗地亚佩列莎茨大桥项目完成150 根钢管桩打设,提前实现第二个节点目标。地方媒体纷至沓来,无不为这支中国团队点赞。

500△ 大桥施工现场 图 / 付世君

11年前,这个项目曾来过一支欧洲的施工队伍,后因各种原因停工。当得知中国人在这创造了一次性整体打设130.6米钢管桩的世界记录时,克罗地亚人对大桥早日通车再次充满信心。

“4个多月完成产值5个亿,在国内也是非常难的,”曾经参加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二公局现场技术员柳佳希很是自豪地说, “海上天气多变,前一秒风和日丽,后一秒就大风大浪,我们只能避开风浪在船舶调度上做文章。开始时一天打一根,很快调整到一天打三根,人和设备都卯足了劲。”

项目总工张冬不仅加班加点连轴转,还时刻绷着环保这根弦。在这片欧盟自然保护区里,大量船舶来来往往。当前世界最大打桩船“雄程1号”的打桩声和不可避免的油料滴漏,都必须处理妥当。收集的垃圾被运到驻地,经垃圾处理系统进行降解。拦油坝配合吸油毡,让所有的油污无所遁形。唯独打桩噪声的问题让建设团队头痛不已。

500△ 碧绿清澈的亚德里亚海容不得有半点污染 图 / 郑慧婷

2018年8月的一个晚上, “打设钢管桩降噪”专题会连夜召开,业主要求采用“气泡幕”技术,严格控制噪声。而包括张冬在内的工程师都没真正见过或用过这项技术。众人搜遍了各种网站、资料,还是云里雾里,相关信息太少,基本没有现成的文献。

不过集思广益之下,一条有价值的线索被梳理出来。某海上风电项目采用过“全包围式”气泡幕,用发泡装置将整个打桩船围住,与矿山项目使用气泡幕阻断振动波的方法相近。“在桥梁施工中,这项技术全球罕见,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但再难我们也要拿下。”大家都一筹莫展时,张冬果断地做出决定。大家推选工程部长赵青宏开始研发气泡幕装置,留给他的时间只有四个月。

四个月很快过去了,赵青宏不负众望,一个外边长5.8米、宽4米、高0.6米的圆端形“气泡产生器”问世了:4个环状钢管分两层连接,随打桩船的抱桩器开合,产生的气泡从下至上包裹整个钢管桩。

“8米深的水里,两圈气泡翻涌而上,一行行一列列,像整齐列队的小精灵,一出水面立马无影无踪。”直到现在,赵青宏依然清晰记得 2019 年 1 月 8 日下水试验的情景。装置利用卷扬机、通过滑轮组合起吊沉入水中。连接起泡装置的空压机一启动,上层两个钢管环上的孔中,就有无数气泡源源不断地涌出来。装置运行期间,打桩噪音至少降低25分贝,周围的鱼儿几乎不受干扰。试验后,起泡装置性能得到肯定,不单省时省力易操作,关键还省钱,一个仅投入 7万元。

“我的设计灵感有一部分来自鱼塘的增氧装置。其实原理不复杂,关键考虑气泡的密度和大小,怎样把直径2米的钢管桩包围起来,让噪声不向外传播。”下水试验大获成功,大家纷纷给赵青宏点赞,他却谦虚地一笑而过。但四个月里他经历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大家有目共睹。最初的两个月,赵青宏成天成宿“趴”在网上,不是咨询专家就是浏览论坛、查阅论文,直到完全弄明白原理。根据海上风电项目气泡幕技术,草图在他脑中越来越清晰。

第三个月开始正式设计,框架采用5 厘米直径的双层钢管环,由支架连接。上层两个同心环上开出泡孔,下层两个同心环及支架起配重和稳定作用。框架有了,但怎么设置出泡孔的孔径和孔距,怎么导入空气呢?赵青宏先是在“鱼缸”里找寻做法,好不容易在网络的“大海”上,捞出一份鱼塘供氧设备的数据参数。同时,综合考虑施工环境的因素,最终把钢管上的出泡孔直径由1.5毫米扩大为2毫米、孔距同样确定为10厘米。

500△ 气泡幕管道和骨架 图 / 赵青宏

来自鱼塘的灵感竟给亚德里亚海的海洋生物带来了福音。历时四个月的钢管桩打设,佩列沙茨大桥施工海域的生态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距离桩位不足400米的地方便是大片生蚝养殖区,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生蚝四个月间照样茁壮生长,足以为证。

500​△ 钢管桩打设时开启气泡幕防噪 图 / 韩皈行

500△ 气泡幕降噪技术施工现场运用 图 / 赵青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