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苦的日子,却都被说苦了
随便问问身边的人,日子过得怎样?要么就是喊辛苦,要么就是说就那样,带着一脸苦相。
没房没车没对象的自不必说,有房有车有对象的,也是把日子往苦里说。房奴车奴工作奴,还似乎苦海无涯,回头无路。
真有那么苦吗?真有说的那么苦吗?
当听见这样的话题,我总在想。其实日子是越过越好的,以前真的是苦多了,至少从物质层面看。
有时也会想想小时候的事。比如我们上一年级时,一个学校,一座土楼,一个老师,一个班级,一二三年级学生加起来,一共13个人。每天大清早,要从这座山下到山底再爬上接近对面山山顶,走半个多小时。
比如,没有钱买什么零食,只能到山里采野果,有野桑葚,蛇泡儿,野栗子,嵩阳泡,血树果儿,野杨梅,牛卵鸵…菜不够吃,还会去采苦菜吃,也吃生姜芽等等,好不容易有个几毛的零钱,最幸福的是放学后,到小卖铺花一毛钱买一杯盏的向日葵,边嗑边回家。而好不容易能买一块钱一盒冰淇淋,想留到家里再吃,结果都基本化掉了,或是雪片糕,一次撕几片,一块可以吃一周。
比如,中午是在学校蒸饭吃,难得带的菜中有个鸡爪,还舍不得全吃,留一半回家当晚继续吃。其实,我已经过的很好了,我姐他们放学回家路上,还得采猪草,回去还得做饭,没什么玩的时间。在更早的时候,我出生时,本来读书蛮优秀的大姐为了帮着照顾我及打理家务,只能辍学。
比如,上五年级时,也是自带菜加榨菜或腐乳,最少有一周,总共才花五毛钱。那时钱都舍不得花,每周可能有3-5块零花钱,还怕自己花了,就存到老师那儿,一个学期下来攒了60块左右,感觉也拥有巨款一般。
比如,那时还跟着父母上山砍柴去卖钱,是往莆田方向的山路走,有个统一接收地。每天只能来回两次。而我老姐,曾为了能吃上一碗带肉的粉丝,走了十几公里山路,到老爸砍柴烧炭的地方吃一顿,然后再折回家。
比如,即使到了初中,我们要翻两座山,走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村里坐车的地方去乡里。要花费2块钱。那时,我们都舍不得,加上自己晕车,所以很多小伙伴们,都不选择坐车,而选择走山路,要走将近3个小时。刚开始几周,因为学校5点才放学,又是秋冬季,我们走到三分之二的路程就天黑了,只能靠着月色摸黑回家。
比如,小时候的周末,我们当然也贪玩,但农忙时节也是要帮忙干农活。不管是除草,割稻谷,拔生姜,做点家务。那时还常常,砍些棕树叶回来结成绳,拿个竹竿当挑杆,到山里捡松树或柏树的枯叶回家,用于生火特别好。我曾经的一个小目标,是把我家柴火房的一面墙,都堆满我捡回来的一捆捆枯枝叶。
还有很多,其实不管怎么想,感觉如今的日子,比以前好很多很多了。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有点小钱花,有地方住,有工作忙,有书看,有互联网,真的没那么苦。
非要说苦,就是人心不足的问题吧,特别是农村出来的人,都还是带着些小农思想,虚荣心强,总会想跟别人相比怎样怎样,结果都是一厢情愿心里苦。
只要努力工作,如今谁都可以过个满足基本需求的日子了。又有啥可怨天尤人呢。而我也坚信,也许我们依然是底层百姓,但日子一直是向上的方向。安安稳稳,踏踏实实,不求风光无限,不恋锦衣玉食,这样的日子也是不错的。
努力的人,不会常常说苦,向上的路,也有美丽的风景。少说点苦,多做点事,乐观一点,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