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正式国号是「明」还是「大明」?
《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正月】乙亥,上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 。《明史》: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黄云眉《明史考证》:
所以明朝的正式国号究竟是什么?
《明史·太祖本纪》的说法是不完全准确的,当然这也可以用“史例”来解释。且看《宋史·太祖本纪一》:
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巳,大赦,改元,定有天下之号曰宋。
和《明史·太祖本纪》非常相似的语句。但我们都知道,《宋会要》载录的诏书里的原文是“大宋”。
不过就算是史例,这也不算是一个很好的先例。因为和《宋史》同期编纂的《辽史》《金史》,以及二十多年后的《元史》的本纪部分,都记录了各朝完整的汉文国名。
至于同题下有人说什么“大明是‘有天下之号’而不是国号”,那就是胡说八道了。稍微熟悉古代天下观的人都知道,“有天下”这个行为的主体就是一个国,在天下观念中被称为中国,而“有天下之号”就是这个国特有的“国号”。明初的官方说法也在贯彻这一点,《明太祖实录》卷37对安南的诏书:
朕肇基江左,扫群雄,定华夏。臣民推戴,已主中国。建国号曰大明,改元洪武。
卷42对吐蕃的诏书:
朕乃命将率师,悉平海内。臣民推戴,为天下主。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这本来是一检索即得,不该有任何疑问的。
其次想说说国号及其几个变体的使用范围。
书面语言里“皇明”是经常代替“大明”的,明太祖就著有《皇明宝训》,同时又敕撰《大明律》《大明集礼》之类。(事实上“皇”的一个重要古训就是“大”,因此皇明只是大明的另一种说法。)
“我明”的表达方式可以有。碑传文献上写“有明”的也不少。单说一个“明”虽然少见,但也有“明兴”“明有天下”这种习语。不过,在这些语境里,更多的是用国号来指代朝代、时代的意思。书面语里提到朝鲜、日本、“北虏”与本国关系时,一般是和“中国”对举的。
而当需要特别强调“哪一国”的时候,一般用的都是“大明国”。比如在宗教题记上。郑和资助刊印佛经,题的是“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武当山上的道教题记署名,很多也是以“大明国”开头的。

(梅莉、晏昌贵《明清时期武当山香会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16世纪来华的西欧人,也了解到中国的国号是“大明”:

(葡萄牙人克路士(Gaspar da Cruz)《中国志》,载博克舍编,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

(西班牙人拉达(Mardin de Rada)《记大明的中国事情》,出处同上)
周边政权在汉文文书、史册中,也用“大明”来称呼明朝政权。比如金国努尔哈赤时期发布的檄文,虽然主要用“南朝”称呼,但也提到了“大明”:
克抚顺之年,尔南京出一石碑有云:“阴不阴,阳不阳。”岂非大明将亡之兆也?
清代汉文官修史中出现最早的《武皇帝实录》里,就大量使用“大明”指代明朝:
四月十三壬寅,巳时,帝将步骑二万征大明。大明左侧中路后营游击龚念遂、李希泌,领车营骑兵一万,至穵哄泊处安营,绕营凿壕列炮。帝率四王,领兵不满千人,令一半下马步战,大明兵一齐发炮,四王率骑兵突入,步兵遂摧覆战车,大败其兵。四王领兵尽力追杀,龚念遂等皆殁于阵中。
又如日本丰臣秀吉在侵朝前写给朝鲜的国书,就用“大明”指代明朝:
不屑国家之远、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国,欲易吾朝风俗於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於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望军营,则弥可修隣盟。(《李朝宣祖修正实录》卷25)
以上语境中金国和日本都是要与明朝为敌的,但还是称明朝为“大明”,可见大明一词在当时的东亚流传甚广,影响巨大。虽然金国和日本都是在君主母语外也使用汉文的政权,有可能理解到其中的“大”字是表尊崇之义,但也按照习惯,没有将其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