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不要因为片名,错过这部BBC神作
作者| 小探
来源| 影探
在遥远的东非大草原,有一个号称人生必看的景观——
东非动物大迁徙。
很多人把大迁徙等同于穿越马拉河,到达水草丰沛的马塞马拉草原那么短暂的事。
图源:BBC
实际上,整个大迁徙像一场无止境的接力赛,贯穿动物们的出生和死亡。
动物们在塞伦盖蒂、马塞马拉这两块大草原上顺指针绕圈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图源网络
它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只为一个原因——填饱肚子。
食草动物斑马、角马、瞪羚,吃瘪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
食肉动物狮子、鬣狗、花豹,只好追着食草动物跑,你追我赶,永无止息。
他们在迁徙路上上演着生存的角斗:
《塞伦盖蒂》
Serengeti
2019.7.5
塞伦盖蒂,位于非洲坦桑尼亚境内,在马赛语里的意思是“无边的草原”。
这里有约70种大型哺乳类动物和500种特有鸟类,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自然生态系统。
这里,生命息息相关,事物瞬息万变。
一个生灵的举动可以影响到所有生命。
纪录片《塞伦盖蒂》由BBC纪录片大师约翰·唐纳和其团队制作。
约翰·唐纳最受欢迎的5部作品
与BBC其他动物纪录片不同的是,《塞伦盖蒂》以秃鹫为第一视角,讲述动物家族悲欢离合、勾心斗角以及为生存而抗争的传奇故事,
充满悬念、戏剧、幽默和厚重感。
而整个家族故事,一旦牵扯到“幼崽”,将变得更加激烈、令人动容。
01.私生子之战
狮子,草原之王。
他们并非人们想象中一家其乐融融在草原上奔跑,懒洋洋晒太阳;
而是充满暴力、背叛、倾轧与权斗。
我们的主人公母狮卡丽,与一只不属于狮群的雄狮,悄悄诞下了四只幼崽。
卡丽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将幼崽带回狮群,可以受到雄狮庇护,可一旦雄狮质疑幼崽的身份,则会杀掉幼崽;
如果不带回狮群,她一个人哺育四只幼崽,在危机四伏的草原太过危险。
当卡丽带着四只幼崽悄悄靠近狮群时,雄狮嗅到了背叛的味道,冲上来与卡丽展开了厮杀。
逆风而行,必受颠簸。
卡丽被驱逐出了狮群,没谁会帮她保护幼崽。
原本由整个狮群完成的抚育后代的使命,现在落在“单亲妈妈”卡丽一个人头上。
她必须一边捕猎,一边保护幼崽,而幼崽永远是她的软肋。
她可以咬死一头鬣狗,却无法对付一群鬣狗的围攻,只能看着到手的猎物被鬣狗抢走。
一个家庭饱餐,意味着另一个家庭挨饿,动物界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卡丽不仅要抵御外敌,还要提防同室操戈。
一不小心,一只幼崽被想要毁灭狮群的黑鬃雄狮活活咬死。
四只剩下了三只。
大自然永远都不缺乏戏剧和反转。
等一场“千军万马”过河的壮举后,卡丽将为狮群送上一份大礼,作为她回归的敲门砖……
02.精明的“小偷”
没有比杂色狼更出色的猎手,没有比鬣狗更精明的小偷。
卑鄙、狡猾、肮脏、残忍,往往是我们对鬣狗的最初印象。
鬣狗喜欢抢夺其他动物的猎物,被人称作“小偷”。
它们猎杀方式残忍,被称为“非洲草原的清道夫”,咬合力很强,擅长掏肛;
它们叫声奇怪刺耳,让人不舒服。
人们讨厌鬣狗,是出于对人类社会同类品质的反感。
但是不能用人类的价值体系去评判动物。
在动物界,生存没有高低贵贱,何况抢夺食物并不是鬣狗的专属。
我们总看到鬣狗抢夺狮子的猎物,殊不知狮子抢夺鬣狗猎物的次数更多。
“动物学家汉斯·克鲁克就在非洲塞伦盖蒂大草原上研究了狮子和斑鬣狗的捕猎及抢食行为。
结果发现,在被狮子和斑鬣狗共享的猎物中,有53%是斑鬣狗捕杀的。”( 摘引自《对于鬣狗的误解,早在莎士比亚之前就开始了》)
鬣狗群是彻底的母系氏族,等级森严,首领往往是一只体格健壮的雌性鬣狗。
纪录片《塞伦盖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鬣狗生活的窗口,
讲述小鬣狗阿奇娜,在母亲被雄狮咬死后,不情不愿成为女皇,带领族群,在艰难中求生的故事……
03.一生守护的伙伴
对大象来说,个体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
它们很团结,整个象群会一起抚育后代。
新出生的小象会在象群的帮助下,学会站立,蹚过第一次沼泽之旅,学会用鼻子饮水。
但新出生的弟弟也让哥哥公象坦波倍感忧虑。
象群的目光从他身上转移到弟弟身上,他必须要学会独自面对一些事,包括成年后被赶出象群,开始单身流浪汉生活。
为了防止近亲繁殖,公象成年后会独自离开。大象是母系氏族,一般象群里只有母象和幼象。
当公象离开自己的家族,他们只能互相依靠。
一旦建立友谊,两头大象会是一生的好基友。
大象很忠诚,大象重情重义。
一头死去的老象,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狮子、鬣狗、秃鹰纷纷过来进食,他们的关系从未如此和谐。
过了一会,惊讶的一幕发生了。
另一头老象走了过来,它向这头曾经的对手致敬,默哀。
后来,整个象群都来了,他们站成一排,为死者哀悼。
“我们都需要接受生命的脆弱,就像我们的大地每年都会经历死亡和重生。”
纪录片《塞伦盖蒂》在豆瓣上获得9.4的高分,但仍不免争议。
有的观众批评它人为剪辑痕迹有点严重,甚至猜测有导演干涉的成分,不够真实。
纪录片片头出现“传奇的故事”、“真实生活改编”,暗示了《塞伦盖蒂》拟人化的风格。
改编不等于还原,传奇故事不等于原汁原味的自然。
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毕竟和人有异,人类常常难以察觉,这时就需要人工剪辑,或辅之以旁白、配乐等一系列元素加以解读。
可如果过度解读,就成了误读。
有人想看真实的自然,有人想看惊心动魄的故事。
如何选择,见仁见智。
不管怎样,整部纪录片还是非常有可看性的。
动物在迁徙中的顽强求生欲使人共情,BBC的拍摄技术功不可没。
在我探推荐的动物版“权游”《王朝》中。
帝企鹅承受风暴蹂躏,挣扎在生死边缘。
一夜风暴过后,绚丽的南极光打在几千只帝企鹅身上。
在镜头捕捉下,我们看到大自然的残酷,也看到它的温柔。
在《塞伦盖蒂》中,BBC在不断切换的视角里,展现动物生存的惊心动魄。
航拍技术呈现了秃鹫视角。
从秃鹫视角看沐浴阳光的慵懒狮群:
看奔腾的兽群:
看远方瞬息万变的云和缓慢的象群:
航拍下的塞伦盖蒂,恢弘、开阔,风光旖旎,静谧下隐藏着躁动。
在捕食者的视角下,这份静谧又被瞬间撕裂。
母狮潜伏在草中,全身绷紧,缓缓靠近斑马群:
母狮发起攻击,斑马四散奔逃
与动物“零距离”的接触,让每一次逃杀更震撼,动物间的撕咬追逐也由于距离的缩小而变得如此真实。
还有些镜头,能从近到不可思议的角度记录下动物的日常。
“怼脸”拍狮子:
豺狼偷偷叼走豹子的“胜利果实”:
斑马饮水:
这些镜头,把人的感官带入自然界,让人面对面观察到动物那些珍贵的生活瞬间。
可面对如此警觉的生灵,这些镜头又是如何拍摄的?
作为偷拍界的扛把子,说不定BBC早就派了“间谍”潜伏在动物中。
把相机伪装成石头打入狮子生活内部,是基本操作。
BBC纪录片《荒野间谍》中的“间谍石头”
更有大量逼真的动物复制品,被伪装成相机。
《荒野间谍》
这些仿生“间谍”被设定了程序,它们还能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与相遇的动物交流,打入动物内部,完成近距离拍摄。
“间谍犬”对遇到的野犬示好
在塞伦盖蒂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动物们因为有了幼崽,承担起抚育后代的责任,变得更加脆弱,也更加勇敢。
刚出生的角马必须在十分钟之内站起来,行走,慢走,不然很可能被埋伏在草丛中的猛兽吃掉。
母花豹也必须在教会幼崽生存技能后,残忍地离开。
他们会遭遇天劫,一道闪电引发的火灾,足以摧毁整个家园。
对食草动物来说,随着雨水到来的,还有兽群;
对食肉动物来说,丰饶的季节终会过去,食物会更难获取,生命要经受一轮一轮的考验。
但它们生生不息。
会有新生命诞生,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会有旧敌卷土重来,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塞伦盖蒂草原上每个动物都要足够勇敢。
参考文章:
对于鬣狗的误解,早在莎士比亚之前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