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审美导致缠足?不,越是穷人反而更能接受裹脚

反对目前的高赞 “审美”说,这是典型的混淆了“核心原因”和“直接诱因”。

最初的缠足的确可能源于少数人的畸形审美,但畸形审美多了,中国上千个县,几百年时间,出上万个变态小团体也很正常,为啥缠足能从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普遍现象,乃至上升为主流价值观?

500

因为缠足符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许——女性是一台生育机器,生育机器的最关键参数是专属性。好机器只能接触丈夫一个适龄男性,最好不要离开丈夫圈定的生育范围,逛街交友一律放弃。而缠足恰恰限制了女性活动能力,是一种主动的“不出门”声明。

士大夫作为男权思想的传播者和执行者,遇到这种“声明方式”后,迅速意识到这符合主流道德原则,应该成为家族管理条令的一部分,所以把缠足推崇为标准生活方式,进而引发全社会仿效和遵行。同期对女性类似的限制还有很多,缠足只是最廉价的落实方案,所以普及最广。贵族家庭还会给女眷配上更“豪华”的男权限制:

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孔子还说过“女子与小人”之类瞧不起女子的话,所以一进入孔府内宅,我就看得更仔细了。孔府内宅是外人不能随便进入的地方,尤其是男子。那些不得随意出去的内眷们怎么取水呢?在内宅门旁的“石流”前,导游小姐告诉我们,孔府有专门的送水人,他们把水倒进石流里,里面的人在里面接水用,这样谁也看不见谁。

500

沟通内外宅的取水口,比银行和监狱的设计更夸张

导游小姐还说,在这个诗礼传家,好学重教,有着悠久儒家思想的封建大家族,女子们地位很低,一般是很难出去的。如果孔府内眷们想见娘家人,就会有人悄悄地把媳妇的娘家父母请来,安排在左厢房接见,就算是回娘家了。听说,女眷们在内宅最好的娱乐只有看戏,还有看书。在这不愁吃穿的大户人家,也许不会有很多女子想看书或是想出去,因为那时女子也许是裹脚的,据说“三寸金莲”五代或宋初就有,而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

不过,男权道德观已经延续几千年了,从先秦时代起就是男尊女卑,为什么到了最近1000年,宋朝开始流行缠足呢?难道之前几千年没有喜欢缠足的变态小团体“启发”统治集团吗?

我猜,还是不要低估变态团体的创意,之前几千年,小脚爱好者应该也是有的,主流男权文化也是有的,但要问为啥两者没有融合,还得进一步分析文化变化规律。

追根溯源,为什么农业社会是男尊女卑?

因为农业取代了之前的打猎-采集,成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前男性用肌肉去打猎,提供高热量高蛋白的肉类食品,但偶然性较大;女性用耐心去采集水果坚果,每天都有但热量不高——质量和稳定之间达成平衡,男女经济地位是比较平等的。到了农业社会,粮食(和粮食喂养的牲畜)供应兼顾了高热量和稳定供应两个优点,谁能主导种植业,谁的社会地位就高。所以,掌握大量土地的人是贵族,提供耕作所需肌肉的男性是主导性别,女性成为相对的附属品。

那么,宋朝农业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以至于男权进一步加强?

从汉朝到唐朝,中原王朝几经兴衰,人口峰值始终是五六千万,北宋的疆域缩小,人口反而爆炸,一般估算超过一亿。之后中国人口虽然也有起伏,疆域也多次增减,但人口越来越多,人均耕地越来越少是大趋势。宋朝不到6亿亩耕地一亿人口,人均5亩多;到了1949年,14-15亿亩耕地5.4亿人口,人均只有2亩多了。

人均两亩地,一户五口也不到十亩,十几个篮球场大而已。在土地中央扔块石头,不怎么用力也能扔到边界外面。这么小的面积,没有拖拉机也很容易翻一遍,1-2个男性壮劳力足以对付,即便女性不参与耕作,庄稼也基本能达到精耕细作的极限。换句话说,人均土地下降已经基本否定了女性参加农业生产的意义。女人裹小脚,留在院子里从事辅助工作,也基本不会影响人均粮食产量。

到这时候,士大夫们炫耀女眷的小脚,就不会被视为有钱人的奢侈文化。即便裹脚导致女性下肢肌肉畸形,穷人也“浪费”得起这个代价——越是穷人,人均土地越少,反而更能接受裹脚。所以,或是族长提倡,或是穷人仿效,裹脚文化迅速从地主士大夫向下层社会蔓延。

各阶层相互促进,即便出现阶层变动也不影响生活方式。这就是最近1000年裹脚文化泛滥的原因。民国虽然提倡放脚,但没有解决女性农业劳动力相对土地“过剩”的问题,所以农村继续缠足。我的奶奶和姥姥都是小脚。直到人民公社搞农田水利(新垦出5亿亩土地),同时工业化吸引大量纺织女工进城,成年女性才穿上正常的鞋。

前面那个高赞答案还用欧洲的束腰文化来比拟裹脚。这两者的确有一定相似性。裹脚是女性在“能力”上声明自己不接触男性;束腰则是在“结果”上声明自己未接触男性——能束腰意味着未怀孕。

500

但不同的是,欧洲近代束腰时,人均土地多于中国,殖民和工业化也增加了女性劳动的意义,所以欧洲束腰没有普遍化,只在上层社会略微流行了一阵子,中国的缠足却是士大夫和平民家庭都奉行。这恰恰证明了缠足是男权文化和耕作方式互动的结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