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本土电影,撑得起金马奖吗?
8月7日,国家电影局发布消息称,暂停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2019年第56届台北金马影展。
之后,香港多家电影公司纷纷表态,取消参加金马奖。这其中,包括刘德华和古天乐主演的《扫毒2天地对决》、张家辉主演的《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以及梁家辉和任达华主演的《追龙2贼王》等作品。
毫无疑问,这对本届金马奖的打击将会是沉重的,或许会成为史上最暗淡的一届。而金马奖走向“自娱自乐”的狭隘境地,实际早有迹象。
大陆影片数次包揽重要奖项
一直以来,金马奖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华语电影奖项之一,为两岸三地电影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但去年台湾年轻女导演傅榆在台上的敏感言论,直接将金马奖推到了敏感境地,李安导演无处安放的手与表情或能说明问题。
当晚,台湾“文化部长”郑丽君力挺傅榆,台湾“行政院”的一名发言人也参与到争论中来,揶揄在傅榆发言后讲话的大陆演员,在事态发展过程中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当晚,台湾“文化部长”郑丽君力挺傅榆,台湾“行政院”的一名发言人也参与到争论中来,揶揄在傅榆发言后讲话的大陆演员,在事态发展过程中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实际上,台湾方面早已是积“怨”已久。近年来,随着内地优质影片和电影人数次包揽大宗奖项,台湾当局和绿营媒体的反对声一直就没有消停过。
2012年,金马奖就曾因为给大陆影片颁发了多个奖项遭到攻击,当时有绿营政客放话要“停办金马”,气得一批台湾重要电影导演大骂政客祸台。
2014年,在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大陆再次横扫了各大奖项,抱走15项奖,台湾片却只夺得4匹小金马,台媒纷纷感叹金马奖变成了“大陆奖”,台湾“输得很惨”。
2016年,大陆包揽最重要的四大奖项(最佳导演、男女影帝、最佳剧情片),台湾的政论节目中,主持人吐槽道:难道我们是在颁百花奖吗?节目还特地以“大陆要文化统战台湾了”为主题,邀请嘉宾集体开炮。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台湾媒体都很激进,也有比较客观的声音。比如台湾著名媒体人赵少康表示,去年金马奖结束后就知道大陆不会再理金马奖了,在颁奖典礼上提及“台独”言论,这是台湾井底之蛙行为的代价。
从背地里含沙射影地控诉,到把政治问题搬到金马奖台上,可以说,台湾方面的行径不只是不够雅量,更是不怀好意。台湾当局“格局”如此之小,实际上,从中折射出的是台湾本土电影的黯淡与疲软。
从金马管窥两地电影发展轨迹
每年颁奖上两岸的获奖数目,很大程度上可以管窥两岸电影实力发展的真实状况。
台湾本地电影的发展轨迹就像坐山车一样,从黄金时期陷入低谷,昙花一现又处在低谷之中。
80年代兴起新电影浪潮,台湾电影迅速进入黄金时期;到了90年代,金马奖由官方逐渐交给民间团体主办,并逐渐开放中国大陆电影参加金马奖项竞赛项目。1996年,金马奖首度将大陆影片纳入参赛范围,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便揽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等五项大奖。此后,内地电影开始在金马奖项上大放光彩。
与此同时,台湾电影经历了十余年的低谷期。直到2008年,一部爱情音乐片《海角七号》横空出世,创下5.3亿新台币的高票房,似乎打破了“台湾电影已死”的论调。紧接着,同样是本土题材的《艋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上、下)、《鸡排英雄》等都取得不俗的票房。
但那之后,又陷入长期的沉寂之中。再就是今年,台湾本土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靠“催泪弹”揽获9.53亿票房,但豆瓣评分仅4.8分,不具备可复制性。
反观大陆电影产业,有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自2010年迈入百亿票房时代,2018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600亿,且国产电影的票房号召力越发强势。
尤其是近两年,接连出现了《战狼2》、《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30亿票房量级起跳爆款作品,以及正在热映的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目前票房也已超30亿,后劲十足。
而目前两岸三地电影发展的趋势,越发朝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逐渐走向整合。最近,香港与内地又联手交出了一批令人满意的答卷。
《烈火英雄》上映9天,目前票房已突破9亿,香港导演+内地演员+内地出品方;《使徒行者2》上映3天破2亿,香港导演+香港、内地主演+香港、内地参与公司;《扫毒2》目前票房12亿+,也是香港导演+香港主演+香港、内地联合出品……
除了票房号召力,中国大陆的电影在国外的影响力也是日渐上升。今年柏林电影节张艺谋新片《一秒钟》、王小帅《地久天长》、王全安《恐龙蛋》均入围主竞赛单元片单,最终《天长地久》的男女主角双双擒银熊而归,无疑是华语电影的高光时刻。而2019戛纳电影节,有三部华语片直接入围,其中刁亦男导演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顺利入围主竞赛单元,在2014年刁亦男还曾斩获过柏林金熊奖。经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正式宣布,由巩俐主演的新片《兰心大剧院》入围主竞赛单元,这也是巩俐第四次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而近几年,台湾电影在国际上的表现并不如意。2018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入围8部华语电影,仅有一部《幸福城市》来自台湾,其余都来自大陆。2019年柏林、戛纳等国际知名电影节上,台湾也没有派出出彩影片。
此外,台湾本土电影的市场号召力也并不高。2018年最卖座台湾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全台票房突破2.2亿台币(约4900万人民币);2017年台湾电影票房排行TOP10全是外国大片,没有一部是台湾本土电影;2016年更为惨烈,整体台片票房只有三部影片过“千万线”(新台币)。
同样的,台湾电影今不如昔,不只是在金马奖、国际奖项的表现上,更是整体实力的一种折射。可以说,从导演、演员、作品等各个方面,台湾电影都很少出现全民爆款的盛况。而纵观近年来台湾高票房电影,不难发现他们始终热衷于青春、乡土、惊悚、纪录片等题材,大陆影片商业化类型化越发成熟,台湾电影的格局却是在缩小的。
需要指出的是,台湾当局仍在大力扶持电影产业,包括请李安担任主席,也可见他们的决心。只是这种决心,仍然带有某种“小家子气”的私心在里面。
2018年2月28日,国台办集中发布31项“惠台政策”,其中大陆引进台湾电影取消数量限制、台湾人士参与大陆影视节目不受数量限制、放宽两岸合拍电影的各种限制等三条政策利好台湾影视行业,是大陆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而同期,台湾当局至今仍严格实行“一年只能引进10部中国大陆电影”的政策,每年靠抽签方式决定每年引进哪10部大陆影片的政策,高下立判。
可以说,在台湾电影逐渐没落的当下,金马奖的影响力反而越发扩大,正是在于其对于“就艺术谈艺术”的坚持,而一旦越界,同样会反噬到金马奖的影响力上去,如果台湾当局格局始终狭窄,那么金马奖也最终会变成只有台湾地区“自娱自乐”的奖项了。
台湾本土电影的实力
撑得起金马奖的荣光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金马奖项数量的多少,折射出来的不但是两岸在娱乐产业的差距,更有经济实力的对比。而近年来经济日益疲软的台湾市场,给不了电影行业发展相匹配的工业基础,显得有些“气虚”。导演李安就曾直言,台湾电影现在几乎只有两个类型,一种是蔡明亮、侯孝贤那种很闷的文艺片,一种就是那种是“形容不出来的片”。
毫无疑问,类型单一、格局也小的台湾本土电影,是难以揽下全部金马奖项的。据金马执委会公布的在线报名件数显示,虽然以685件作品创历史新高,但其中剧情长片仅148部,比去年少了80部,为金马影展近四年来最低。而随着大陆、香港电影相继取消参赛,数量无疑会更惨淡。
在去年的第55届台湾金马奖,23个影片奖项及个人奖项当中,6部中国大陆电影获得14座奖项,占比超61%。而今年呢?此前据台湾媒体预测,《地久天长》、《南方车站的聚会》、《少年问道》等大陆影片,都可能是今年可能夺冠的热门影片。只是如今这些电影的相继退出,对于金马来说,绝非只是“星光黯淡”那么简单,专业性、影响力上无疑都将受到极大影响。
可以想象,同期竞争的金鸡奖无疑会在人气和声量上更占据优势,那么,金马究竟将何如,我们持续关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