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戏与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写在杰克逊逝世10周年之际
摘要:黑人戏是19世纪的英美白人演员在舞台上模仿黑人言行举止的歌舞表演。二战后,黑人戏因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而被禁止,但却在“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1958-2009)的舞蹈中得以继承。他在《黑与白》等音乐短片中用肢体构成了各种各样的角度,这一形象源自19世纪白人对黑人的身体特征的刻板印象。
黑人”牙膏的商标图案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歪戴着的礼帽下面是一张半黑半白的脸;正装领结之上,一张裂开的嘴唇露出洁白的牙齿。

“黑人”牙膏不同年代的包装

“黑人”牙膏1988年的包装(泰国)
不为众人所知的是,这张脸在过去的确是一张标准的黑人脸。“黑人”品牌创立于1933年,商标图案取材于当时红遍英美的演员艾尔·乔尔森(Al Jolson),他的看家本领就是黑人戏(minstrel shows)。

黑人戏演员艾尔·乔尔森(Al Jolson)
黑人戏是一种模仿黑人愚笨举止的歌舞小品,流行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英美,白人演员要把木塞烧成碳,把脸涂黑,但嘴唇和眼眶周围要涂白;当他们笑起来,牙齿格外瞩目。国内学者王卓指出,黑人戏既带有鲜明的种族歧视的标签,充当过黑人刻板形象的生产工具,也是助推美国特色的戏剧表演和美国大众文化崛起的媒介。[1]12如今,“黑人”商标图案改为一张看不出肤色的脸,其英文名称也从“darkie”改为今天的“darlie”。然而,流行了一个多世纪的黑人戏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们的脸型在“黑人”的商标图案中得以保留,他们的舞蹈在“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1958-2009)的肢体语言中被传承了下来。正如国内学者肖铁所言,杰克逊有时被指责为一个生活在舞台上始终带着面具的小丑。[2]9然而,他的舞蹈中哪些具体元素源自黑人戏,国内学者却没有人能回答。本文将聚焦黑人戏与杰克逊舞蹈共有的动作,解读这些动作背后的意义,发掘那些受到杰克逊舞蹈影响或与其同源的街舞动作的原型。
黑人戏出现在19世纪初的英美,它主要呈现两种黑人形象:南方的奴隶乌鸦·吉姆(Jim Crow)和北方花花公子的浣熊·兹普(Zip Coon)。两个形象结合起来迎合了白人对黑奴的刻板印象:种植园里的奴隶容易满足,城市里的花花公子愚蠢;他们只适合在种植园里被快乐地奴役,一旦获得自由、离开农庄,他们就一事无成。扮演南方奴隶的白人演员除了要把脸抹黑,还要在羊毛一样的假发上戴上一顶宽檐帽,身着破衣烂衫,脚蹬长筒花袜,袜腰的褶皱一定要堆在脚踝上。他们的两眼大而放光,什么时候都咧着一张嘴傻笑,还不时贪婪地吐着舌头。黑人常被塑造成充满野性和暴力的样子。根据学者哈里特·曼宁(Harriet J. Nanning)的转述,当时的一首名叫《老弗吉尼亚跺脚曳步舞》的歌曲唱道:“我的妈妈是一只狼,/我的爸爸是一只虎,/我就是你们说的/老弗吉尼亚黑佬/一半火,一半烟/一截闪电/我就是你们说的/世界第八奇迹。”乌鸦·吉姆的自传性谣曲唱道:“我在豺狼虎豹中游荡/鳄鱼是我的小菜/我一口气可以毁掉/五十多亩土豆田。”[3]21-22
北方的花花公子浣熊·兹普打扮得精致奢华,举止娘里娘气;他是刚刚获得自由的黑人,在北方努力把自己打扮成社会上流。他头戴宽沿礼帽,身着天蓝色的马甲,马甲后面是两片长至小腿的丝绒后摆,下身常穿一条贴身的九分裤,手上戴着白色的丝质手套,走路虽然仰首阔步,但仍拎着手杖。他模仿着身份显赫的白人精英,总是一副若有所思、运筹帷幄的做派,但让观众看来却显得虚荣又做作。根据学者曼宁研究,花花公子的台词里堆砌着前言不搭后语的大词,他们努力模仿主子彬彬有礼的谈吐,但都是徒劳:“让我告诉你当时发生了什么,马上就说,/合众国银行会被炸到月球上;/杰克逊将军在那受辱,/下一位总统,将会是浣熊·兹普/当他成为了我们的总统/他会叫所有的小浣熊像负鼠一样在树上唱歌;/小浣熊一个个唱唱跳跳,/他们把尾巴绑在一起,在树枝上摆荡。”[3]23黑人戏主要为白人演员提供了舞台机会,极少数情况下才允许真正的黑人上台;就算让黑人上台,他们仍要把脸涂得更黑,这样才能符合白人心目中那张漆黑的脸。
黑人戏的舞蹈着重突出的特点是“黑人没有羞耻感”,因此演员做动作时无所顾忌,力度大,且都带着一股本能、自发的动能。早期的南方奴隶在劳作之余会围成一圈跳舞,这种活动具有消遣兼宗教的功能,被称作“绕圈舞”(ring shout)。他们没有乐器伴奏,伪装的“黑奴”除了自己的身体一无所有,只能击掌、拍打身体、跺脚、发气声词来标记节奏,扭曲身体,给自己伴乐伴舞。学者肖铁指出,这些动作成了黑人戏吸引白人观众的最重要特征,痉挛一般的舞蹈不仅是白人演出推广者亲自定下的卖点,而且也是种族规定出的表征,或正因此成为卖点。[2]8黑人戏演员借鉴了“绕圈舞”的元素,演员的上肢负责打响指、击掌、拍打身体,下肢用复杂的步法表现活力与律动。
他们的膝盖尤其灵活,扎马步的双腿同时向外、向内飞快的转动。根据曼宁的转述,一位来自伦敦的观看者惊叹道:“他是如何将他的腿打成结的?”“他无所顾忌地甩着双腿,有时飞快地摆动着双腿,直到两腿都看不清楚了。”[3]25为了体现出黑人动物性的一面,黑人戏里还包含了充满性暗示的腰胯动作。为了模仿黑人举止的粗糙性和滑稽性,演员的造型多带有棱角,很少表现线性和弧度,所以他们的胳膊和腿总也伸不直。黑人戏的早期研究者汉斯·南森(Hans Nathan)对这种“下里巴人”的舞蹈感叹道:“黑人戏的演员在跳舞的时候是最自然、最奔放——例如他特有的跳、步法、动作。他完全不顾及在都市舞台上需要遵循的绅士礼仪,一心只为了取悦观众,他的舞艺再现着社会底层欢闹聒噪的气氛。”[4]25
在白人的印象里,黑人的脚长得跟白人的不一样,又细又长,尤其是当他们勾脚背、亮出脚跟的时候。为了突出这一特点,黑人戏的舞蹈里包含了许多提脚跟、勾脚尖的动作,在舞台上突出脚底和小腿之间异常的角度。滑步的舞台效果之一就是衬托大而平直的脚:从侧面看滑步,脚跟交替上翘,整个脚底瞬间与地面平行。
另一个脚位是模仿青蛙蹲立的姿势——“蛙步”:演员面朝观众,两个脚尖随膝盖外翻,让两只脚平行在一条线上,两个脚踝处形成一对相对的锐角;一条腿向外弯曲,另一只脚勾着脚背伸向侧面,让这条腿形成一个J字,此为“J型腿”;更甚者是“脚跟跑”,即全程用双脚脚跟着地,小跑穿过舞台;还有“脚跟转”,即将两脚脚跟并在一起,以此为圆心,上肢直立着旋转一周。黑人戏刚出现的18世纪初,大量白人中上层阶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黑人;为了消除他们对陌生事物的恐惧,迎合书报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形象,黑人戏演员只有将黑人简化,降格为愚蠢笨拙的漫画形象。

黑人戏中花花公子的形象,注意穿着和腿形

黑人戏的出演广告,注意演员上翘的脚面
迈克尔·杰克逊受众最多的一部音乐短片是《黑与白》。作为一支先于《危险》发行的单曲,该视频于1991年在全球27个国家同时首播,观众多达5亿,成为了有史以来观众最多的音乐短片。在《黑与白》的前半段,杰克逊模仿世界多种民族的舞蹈,来回穿行于世界各大名胜古迹,像歌名所唱的那样倡导着“时黑时白”的多元文化主义;但在后半段,他则化身为一只黑豹,重新演绎了一段黑人戏的舞蹈。“黑豹”曾是黑人民权运动中激进派组织的名称,这段“黑豹独舞”因此暗示着一种与多元文化主义相反的黑人民族主义。黑夜的背街小巷,聚光灯下,他歪戴宽沿礼帽,敞开的黑色衬衣里面穿着白色的T恤,手掌到小臂覆盖着白色的护腕,腰间的皮带发出金属的光泽,黑色的九分裤和黑色船鞋之间露出白色的袜子。这样的造型让90年代的观众想到《教父》里的黑帮,在那个年代透露出一种痞气的帅。他的动作机械,造型中多有棱角,举手投足满是野性:他的胯部动作和对裤链的细节操作足以让人脸红;双脚的脚尖和脚跟交替着同时向一侧挪动,弯曲的膝盖随之向外、向内转动;他的步法快而复杂,让人眼花缭乱;四肢少有伸直的时候,尤其是短暂静止的造型,膝盖总是弯曲的;没有伴奏音乐,他打响指、拍手、腿、胸的声响被放大。杰克逊几乎每两段唱句之间都会夹一声短促地叹气声,让人想起“绕圈舞”里专为标记节奏的叹气声。
脚跟仍是一个反复被突出的部位,如滑步、在蛙步上的左右耸肩,还有他那出神入化的脚跟转;不得不提的是两个标志性的造型:第一个上身弯曲,双脚脚尖并行立地,让脚掌垂直于地面,脚跟随之上翘;

双脚脚尖站立
另一个是“J型腿”的变体:双膝同时向侧方弯曲(而不是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一只脚尖前伸点地(而不是勾脚背),让脚掌与地面形成一个锐角。

“J”型腿
这个锐角在他后期演化成一种特技:他在鞋跟处制作一个凹槽,将这个凹槽套在舞台地板上的钉子上,他就可以倾斜绷直的身体而不摔倒,让整个身体和地面形成一个夹角,夹角的尖仍是脚跟。

“倾而不倒”的特技
在杰克逊逝世10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只记得这位音乐巨星在舞台上光鲜靓丽的那一面,还应该意识到他的舞艺源自那段不怎么光彩的记忆。可以说,杰克逊的艺术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在迎合过去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这种包袱还可能被当成文化遗产,被那些模仿杰克逊的舞者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卓.黑与白的“变脸”——论“黑脸戏剧”的历史嬗变及文化悖论[J].外国文学, 2016 (5).
[2]肖铁.谁是迈克尔·杰克逊.艺术评论, 2009 (9).
[3]Harriet J Manning. Michael Jackson and the Black Mask[M]. Surrey: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13.
[4]Hans Nathan. Dan Emmett and the Rise of Early Negro Minstrelsy[M].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