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的西方历史,编造的西方文明第三期!

    金字塔未解之谜

       大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约80亩。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它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塔基成正方形,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00平方米。

  大金字塔由大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最轻的石块1.5吨,平均重量约2.5吨,总重量约684.8万吨。如果用载重7吨的卡车来装载,需要978286辆,如果把这些卡车一辆接一辆连接起来,总长度是6200公里,从我国的南方的海南岛到北面的漠河,或者从西方的帕米高原到东面的上海也摆不下。沿著长江的堤岸可以从上游的沱沱河摆到下游的吴淞口。

  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哈佛拉金字塔,塔旁还雄踞著一尊巨大的石雕----人面狮身像。据说,公元前2610年,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哈佛拉,巡视了自己的快要竣工的陵墓,发现采石场还有一块弃置的巨石,就命令石匠,按照自己的脸型雕刻了这座石像。

  石像高22米,长7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刻“库伯拉”圣蛇浮雕,下巴还下垂著五米多长的胡须。威严而又神秘。

  179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时,曾下令用重炮轰击人面狮身像,结果,狮身像岿然不动,只轰断了几根胡须,现在保存在英国博物馆里,拿破仑曾粗略估算,如果把胡夫.哈佛拉.孟考夫拉三座相邻的金字塔的石块集中,可以砌成一道3米高,一米厚的石墙,把整个法国权圈围其起来。

     这么多的石块从哪里采的呢?据考证:一般石料,可能是就近取材。而用于外层的11.5万块上等白石灰石,则取之于尼罗河东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场;内部墓室的花岗岩,则取之500英里外的阿斯旺。

  采石、运输、下河、上岸,不仅需要大批的石匠、建筑工人、运输功人、水手,而且需要一批相当规模的工程师、施工员和管理人员。一支有足够的镇压能力的军队,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们要吃、要穿、要住、要消耗,这就又要有一支庞大的服务人员。当然,这不包括劳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也不包括不劳而获的僧侣和贵族。

  据估计:支持这样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万人口的国力,而一般认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人。

      何况,已经发现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像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说的,30年完成一座,总计也需2400年,埃及承受得了这样浩繁,这样长久的消耗吗?

 运输之谜

  最紧迫而又最现实的问题是运输问题。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无法把这2.5吨到160吨的巨石运送到工地。用车载?用马拉?不行!那时的埃及没有马,也没有车。车和马是公元前16世纪,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从国外引进的。

  有人认为是用撬板圆木棍运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当时埃及的主要树木是棕榈,无论是数量,生长速度,还是木质硬度,都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而进口木材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是水运法。1980年,埃及吉萨古迹督察长哈瓦斯进行岩心取样,挖到l00多英尺深时,发现了一个至少50公尺深的岩璧,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时开凿的港口。后来,又有人还发现了连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没有滑轮,没有绞车,没有足够先进的起重设备,让这样笨重的巨型石块下坡、上船、起岸,比陆地撬运还难。何况,水面和岩岸至少有50英尺以上的落差!而尼罗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罗河东岸的石料不可!

  除了陆运、水运,难道他们空运不成?这真是一个谜。

  法国一工业化学家,从化学和微观的角度对金字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些石块并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石灰、岩石、贝壳等物质的粘合物。因为使用的粘合剂有很强的凝固力,所以人们几乎无法分辨出它到底是天然石块,还是人工石块。这当然可以恰当地解决运输困难的问题。但是作为旁证,在石块中发现的2.5厘米长的人发,还嫌太少;而这种杰出的粘合剂,不仅在古籍中没有记载,而且,这位化学家用了现代化的手段,也还没有分析出来。

  建筑之谜

  据说金字塔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超越时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但是,他的“天才”超越时代太远太远,引起了我们理所当然的惊讶和怀疑。

 把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平整成为52900平方米的塔基,是相当困难的,他们在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设备,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测和施工。它的四条底边相差不到20厘米,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l.27厘米,误差率不到万分之一,它的东西轴和南北铀的力位误差,也不超过5弧秒,他们没有“尺”,仅会用胳臂作丈量单位,叫做腕尺(300#腕尺约等于155公尺),怎么能把塔建得这样精确?真叫人大惑不解!

  为了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设计者还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颗铁钉,因为,木质易腐,铁质易锈,都是坚固的隐患。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更是一个引人猜想的神秘课题。

  有人说是运用一种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逐步举高,一层一层垒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几吨、几十吨、乃至l00多吨的支架、绳索从何而来?

  有人说是运用填沙法,沿著塔基填沙。沙围随著塔基升高,充当脚手袈,塔成之后,清除沙子。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埃及金字塔是一个下方上尖的方锥体,高l46米。塔基呈正方形,边长230米,问它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在它的外围围上沙子,形成一个可以运送石块的斜坡,斜坡的角度为30或25度,那么,它的底边将各是多少米?设它们的高度也是146米,各需多少方沙子?

  这样多的沙子从哪里来?而且,先填后毁运输量还要增加一倍。

  有人说是运用填盐法,方法同上,用后,只需用水将之溶解,无需搬走。但是,这么多的盐比沙于更不易得。何况,一扬暴雨,就会溶掉整个盐坡。

  有人认为是运用尼罗河泥砖砌成盘旋斜道,逐层止升,其结果与沙坡相近,只是,泥砖比沙子更不容易取得罢了。塔北距地面13米处有一个入口,从公元9世纪开始,盗墓者、探险者、考察者接踵而来,然而,它的塔内结构仍然是个谜。塔内有迷宫一般的通道和幕室。墙璧光滑,饰有浮雕。通道有整齐的台阶,脉络一样地向墓室延伸,直到很深很深的地下。墓室另有通气孔通到塔外。据说死者的“灵魂”可以从这些小孔里自由出人。奇怪的是,这两条气孔,一条对准天龙座(永生),一条对准猎户座(复活)。大概是灵魂飞升的处所。这样的墓室己发现三个,而考古学家认为,至少还有4个未被发现,这洋精巧的设计和构思,4000年前的古人能完成吗?

  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论哪座陵墓,都没有用火把之类的东西来照明的痕迹。考古学家动用现代化的仪器,分析了积存4600年之久的灰尘,没有找到炱,也没有找到刮掉烟炱的蛛丝马迹。要知道,这些仪器可以分析每一粒灰尘中的百万分之一的化学成分。那么,他们雕饰浮雕、清扫墓室、或者搬人同王尸体,决不可能在黑暗中进行,他们使用了什么照明手段呢?我们至今尚末发现。

数据之谜

  几个数字所显示的精确的等式,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都迷惑不解。

  等式一(金字塔)自重□l0l5=地球的重量

  等式二(金字塔)塔高□l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

  等式三(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

  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

  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长x2=赤道的时分度

  等式六(金字塔)底周长ˉ(塔高□2)=圆周率(□=.3.l4l59)

  谁能相,这一系列的数据,仅仅是偶然的巧合?

  还有延长在底面中央的纵平分线,就是地球的子平线,这条线正好把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两半。还有,金字塔的塔基正位于地球各大陆引力中心。

  还有,大金字塔的尺寸与地球北半球的大小,在比例上极其相似。因此,有人推断埃及人在4000年前就已经计算出了地球的扁率。

  还有,地球两极的轴心位置每天都有变化,但是,经过25827年的周期,它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金字塔的对角线之和,正好是25826.6这个奇怪的数字.

  人们知道在金字塔建成l000年以后,才出现毕达哥斯拉定律;3000年后,祖冲之才把圆周率算到如此精确的程度,而西方直到16世纪,才有比较精确的计算;在金字塔建成4000年后,哥伦布才发现“美洲”,人们对世界的海陆分布才有初步的了解;在金字塔建成将近500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能测算出地球的重量,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然而,4500年前的古人怎能有如此精确的计算呢?

  万古长存之谜

  据说古代世界有七大奇迹,随著岁月的流逝,有的倒塌了,有的消失了,只有金字塔岿然傲立,万古长存。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呢?

  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把一定数量的米、沙、碎石子,分别从上向下慢慢的倾倒,不久就会形成三个圆锥体,尽管它们质量不同,但形状却异常相似。假如你愿意测量一下,他们的锥角都是52度。这种自然形成的角是最稳定的角,人们把它称为“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奇怪的是金字塔正好是5l度50分9秒。说明它就是按照这种“极限角和稳定角”来建造的。

  沙漠的风是暴烈的。由于金字塔独特的造型,迫使凌厉的风势不得不沿著塔的斜面或梭角缓缓上升,塔的受风面由下而上,越来越小,在到达塔顶的时候,塔的受风面趋近于零,这种以逸待劳、以柔克刚的独特造型,把风的破坏力化解到最小程度。

  人们还知道,磁力线的偏向作用可以使地面建筑、甚至高山崩溃,而这座金字塔塔基正好处于磁力线中心,它随著磁力线的运动而运动,随著地球的运动而运动,因此,它所承受的振幅极其微弱,地震对它的影响也就不大了。

   52度“角”,方锥体的“形”,与磁力线同步运动的“位”,是金字塔稳定之谜。但是,有谁能告诉我们4500年前的古人,怎么知道52度角是稳定角?怎么知道用方锥体来化解沙漠风暴?又怎样知道把庞大的塔基奠定在磁力线中心?

360,百度,对胡夫金字塔金字塔的记载;十万多个工匠共用约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人类奇迹。

360,百度,对埃及第四王朝的记载;修建胡夫金字塔共用了30年的时间,每年动用人工10万多人。【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中国所有的器物、朝代、人物、事件,都有传承记载,一切清清楚楚。】

    1992年5月,宝鸡市考古队在市区南郊的一个叫益门的村庄(现渭滨区神农镇益门堡村)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了两座古代墓葬(依次标为 M 1、M2),墓地处于清姜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

    M2墓长 2.8米、宽 1.5米、深5.5米,整个墓葬的面积不足3平方米,且葬具只有一椁一棺。  这样的规格,只能说明墓主人身份低下。

    这样的墓葬,并不起眼,但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惊喜却接连出现,金器、玉器、铁器、料器等珍贵文物陆续现身,共计超过 200件(组)。

    其中金器最为丰富,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如金柄铁剑、金环首铁刀、金环首铜刀、金络饰、金串珠、金带钩等,都属极为罕见的文物。

500

    最终,藏身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贝重见天日,但让人遗憾的是,墓中棺椁早已化成朽灰,墓主人的骨骼也不复存在,而且墓葬中没有发现有明确纪年的资料,也没有出土具有判定年代的青铜礼器、陶器等,这给墓葬断代带来了不少困难。

    别无他法,考古人员唯有通过已出土器物上的纹饰及器型,结合以往已知的考古资料来推定,其年代属于春秋晚期偏早阶段,距今2600多年。  

    规格低,甚至有些简陋的墓葬,与种类多、品相好、数量大的出土文物格格不入。特别是重达 3公斤的黄金饰品,出现在一座如此“寒酸”的秦人墓葬中,这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是绝无仅有的。

500

    奇怪”的墓葬,出土器物以金、玉、铁器为主,其豪华奢侈程度远远超出了当时“礼制”所规定的内容。

    很快,宝鸡益门春秋秦墓成了 20世纪陕西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之一。

    随后,有考古人员通过出土文物大胆猜测:此墓中的文物属被盗之物,且盗于秦公一号大墓。  

众所周知,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其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也是国内迄今发掘出的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主椁室上部及四周共有殉葬人 182人,而且都有棺木。截至目前,秦公一号大墓也是考古所知盗洞最多的墓葬。

    发掘工作开始时,一揭开墓上耕土层,即发现盗洞 247个。

    当发掘到椁室时,仍有十多个盗洞,其年代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时代。

    虽然历经了历朝历代严重盗扰,仍然出土了文物 3500余件,包括金器、玉器、铁器及石器等。

500

 鸭首形金带钩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  

  再看看益门春秋秦墓和秦公一号大墓,这两座墓葬的规模有着天壤之别,但其出土的诸多器物却有着惊人的相同甚至相似之处:  

  ■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金圆泡\金管(管状络饰)与益门春秋秦墓的同类器几乎完全相同;  

  ■金方泡与益门春秋秦墓的同类器相似,虎首玉觹与秦公一号大墓所出形制纹饰亦很相似;  

  ■两座墓葬中都出土的鸭首金带扣,其纹饰及工艺制造水平“如出一范”……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益门春秋秦墓出土器物的制作工艺毫不亚于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器物,甚至所出器物拥有同样的文化属性,这难道仅仅只是一种巧合?  

  M2墓中的文物被指盗于秦公一号大墓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黄金。

  从已发掘的秦人墓葬来看,其中出土的黄金器物十分有限。秦时,一般贵族们是不会将贵重的黄金制品作为随葬品入葬的。

500

  几十年来,世人无不为益门春秋秦墓出土文物的精美绝伦而惊叹,特别是有“秦剑之星”美誉之称的金柄铁剑。

金质剑柄,铁质剑身,金柄作镂空蟠螭纹和饕餮纹,镶嵌绿松石,其雕刻技术、手工镶嵌工艺就连今人也望尘莫及。  

  “这柄金柄铁剑最有价值的不是金子,而是铁。”

  任周方说道,金和铜的熔点分别是 1064℃和 1083℃,而铁的熔点为1535℃。

  冶炼金属,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温度,在奴隶社会人们所用的燃料大都是木材,基本上不用煤,而木材燃烧的温度低,熔点高的金属根本不能融化,无法冶炼。

  相对来说铜的熔点要比铁低出很多,更容易冶炼,所以,中国历史上首先冶炼出了铜,而后冶炼出了铁。

 

500

500

500

 研究《山海经》可能有兴趣。对比两张图,上图核心部分就是四条河,黄河、长江、赤水、黑水。那么赤水的位置应该是今天云南的红河,黑水应该是横断山脉的四条河。

  金沙江的确改道了,汇入了今天的长江。  

                               -----------------------------  

  只是明朝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在绘《坤舆万国全图》时,徐霞客还没探江源,李之藻等没能得到真实的地理知识罢,《坤舆万国全图》绘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徐霞客探江源的《江源考》是崇祯十三年(1640)撰写的。

  故他才曰:“河源屡经寻讨,故始得其远;江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其实岷之入江,与渭之入河,皆中国之支流,而岷江为舟楫所通,金沙江盘折蛮僚谿峒间,水陆俱莫能溯。

  在叙州者,只知其水出于马湖、乌蒙,而不知上流之由云南、丽江;在云南、丽江者,知其为金沙江而不知下流之出叙为江源。

  云南亦有二金沙江:一南流北转,即此江,乃佛经所谓殑伽河也;一南流下海,即王靖远征麓川,缅人恃以为险者,乃佛经所谓信度河也。

  云南诸志,俱不载其出入之异,互相疑溷同“混”,尚不悉其是一是二,分北分南,又何由辨其为源与否也。”,《坤舆万国全图》绘时误把怒江视为金沙江,所以金沙江改道入长江的说法不正确。

 《山海经·五臧山经》中所记的发源于昆仑的河、赤、洋、黑四水与《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所记的赤、河、洋、黑、弱、青六水,其中的黑水流向不同,《五臧山经》曰“而西流注入大杆,《海内西经》曰“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无论是《五臧山经》还是《海内西经》,黑水的地望都与横断山脉中的四水不合。况《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也跟横断山脉中的四水不合。

500

500

【老子也是日了狗了,差不多同时期的的玉石比埃及石像还要破旧,不知道是玉石硬还是大

理石硬?】

500

    大汶口文化 人面纹玉饰  

    距今约6500-4500年

   人面纹玉饰,玉质深褐色,高3.2厘米,宽3.9厘米。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阴线刻出人的头型和五官,面部作正视状,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刻一横线作目,双目横连,以一阴线刻等腰三角形作鼻。

    口为一阴线刻短横线,面部表情祥和。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廓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1976年山东省滕县东沙河镇陈岗遗址出土,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人面纹玉饰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人面纹饰玉,是一件难得的古代艺术品。

500

  

500

500

  人踏兽形玉神像 红山文化  

    高27.7、最宽11.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