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礼: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助力“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经济网讯,11月20日,在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上,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围绕“保险保障功能助力‘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统阐述了保险业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和应对新阶段风险挑战。周延礼指出,“十五五”时期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保险应在服务社会治理、实体经济、民生保障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一方面,要通过多层次制度安排和产品创新,提升保险对养老、医疗、灾害防治等领域的覆盖能力;另一方面,要以数字化改革推动保险科技发展,强化风控能力与行业信任机制建设。保险企业应转变角色,从单一风险转移者转变为“风险管理合作者”,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支撑。

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
一、“十四五”成果奠定基础:大湾区金融创新的制度积累
“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在前海、横琴、南沙三大重大合作平台的带动下,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不断突破,改革创新的系统集成效应逐步显现。三大平台密集出台“30条”以上制度创新专项措施,涵盖跨境结算便利化、离岸金融创新、金融科技合作、风险防控协同等重点领域,初步构建起支撑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矩阵和政策框架。
在跨境金融机制建设方面,大湾区加快推动跨境账户体系优化、数字结算规则落地、港澳资金融通机制创新等多项制度集成试点。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速,金融互联互通的制度性安排不断完善,为跨境金融生态发展提供了良好制度保障。以深圳为代表的金融开放前沿区域,已成为制度型开放的主要承载地。前海国际金融城金融机构集聚超500家,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下跨境收入突破万亿元,形成了全国跨境金融业务的重要试验田和平台枢纽。
在民生金融领域,大湾区持续拓展跨境民生金融制度空间,着力推动三地医保结算互联互通、跨境车险和健康险互认、征信产品制度兼容与风险共担机制建设,为居民跨境通勤、医疗、安居等生活场景提供制度支撑。数字人民币试点和央行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同步落地,为跨境金融数字化创新探索形成技术与制度双轮驱动的格局。以罗湖区为代表,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率先试点,开展“保险+民生+科技”的集成探索,在口岸经济带动、跨境人群服务、城市基层治理等方面均取得初步成效。南沙、横琴、前海等平台也围绕“保险+航运”“保险+消费”“保险+科技”场景积极推进制度型改革,探索形成“金融服务中心+产业集聚区”的协同机制,为下一阶段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制度探索前沿:罗湖“费改保”撬动风险管理机制重构
作为全国首批保险创新改革试点之一,深圳罗湖近年来深入推动“保险18条”措施落地,探索出一套以“费改保”为核心的城市风险管理路径。这一机制通过将政府财政支出的责任费用转化为市场化定价的保险保费,让保险机构作为风险承担者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流程,重构了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费改保”改革的背后,是“保险+科技+服务”模式的系统性实践。一方面,通过构建“全域保险”理念,推动“社区治理保险化”“工程安全责任化”“城市安全数智化”等细分领域制度创新。例如,在城市更新、智慧社区、风险减量等场景下,罗湖将维保费用转化为投保资金,试点社区安全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老旧住宅风险综合保障等产品,显著提升基层风险治理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域巨灾保险体系,实现对城市道路塌陷、山体滑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前瞻性识别和快速响应,推动保险从事后补偿工具转向风险前置机制。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罗湖聚焦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首台套装备、低空经济、船舶与航运金融、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推动“保险+产业”的多元融合。通过提供知识产权保险、绿色设备保险、跨境履约保险等保障工具,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融资支持方面,罗湖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承保”的增信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首贷承保力度,结合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履约保证保险等产品,为企业扩大投资、稳定产能、拓展市场提供保障。此外,罗湖还在深港文旅融合场景中探索创新模式,试点以旅游质保保证保险替代现金保证金或银行担保,为旅行社提供信用增级支持,助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在服务民生安全方面,罗湖通过制度化手段推动保险深度嵌入公共生活:一是持续丰富公共活动保险工具,服务大型赛事和文体场馆;二是关注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开发定制化职业责任险和意外险产品,扩大灵活就业群体的风险覆盖;三是积极构建涵盖养老、健康、残障、社区等方面的普惠型保险网络,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可及性。
总体而言,罗湖以制度设计撬动市场机制,通过“费改保”重塑了风险治理范式。其经验不仅在地方层面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也为“十五五”时期保险深度服务公共治理、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提供了现实路径。
三、夯实风险底座:保险在“十五五”战略布局中的多维突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将安全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作为经济社会的减振器与稳定器,保险正迎来在国家战略中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从“十四五”期间制度能力的稳步累积,到“十五五”阶段对宏观韧性提出更高要求,保险不仅是风险对冲工具,更是制度供给的重要一环。下文从三个维度展开,探讨保险如何在新时代实现自身功能跃迁,助力“十五五”高质量发展。
(一)机遇与挑战:风险治理体系的内生裂变
进入“十五五”,我国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民生保障能级,保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任务与发展机遇。一方面,“十四五”期间保险业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21年至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由4.49万亿元增长至5.7万亿元,年均增速超7%;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3.3万亿元,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为承接更复杂的风险治理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三重结构性机遇也同步叠加:其一,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提升带动风险保障从“基本覆盖”走向“精准适配”;其二,科技创新带来新型风险,催生如数据安全、技术故障、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责任保障需求;其三,老龄化趋势下,银发经济引发养老、健康、长期照护等结构性风险集中爆发,要求商业保险系统化介入补充基本社保功能。
但机遇背后也有隐忧。“十四五”以来,保险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的赔付占比仍偏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城市新市民专属保险、带病体专属产品等仍存在供给断层。同时,行业内部依然面临产品同质化、价格内卷、渠道内耗、创新动能不足等系统性问题。主动创新、敢于试错、机制探索等方面尚未形成制度惯性,阻碍保险行业在新阶段的有效突破。
(二)需求与供给: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体系的四重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宏观环境变化、人口结构演进、风险图谱重构等多重因素对保险行业提出系统性要求。在此背景下,保险必须从单一保障职能,升级为与国家发展目标高度协同的战略支撑力量。构建涵盖实体经济、民生福祉、金融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多个维度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是“十五五”期间保险行业的重要使命与路径方向
1.服务实体经济:提升保险对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的响应能力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重点在于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构建覆盖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新兴技术的全周期保障体系。面对当前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卡脖子”技术等领域风险不断上升,亟需扩大保险保障范围,通过“研发保险+生产保险+责任保险”模式建立全链条保障体系。借鉴“十四五”期间年均赔付增长14%的经验,应进一步提升核心企业的风险保额,推动共保体、再保险等机制建设,实现全球分散与协同承保。在新质生产力不断形成的背景下,“新三样”产品、新能源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保险服务提出了全新要求。保险机构应加快推出适配“新三样”的创新产品,如出口信用险与货运险融合产品、新能源汽车专项承保方案、知识产权保险、科技成果转化保险等,以机制创新应对产业升级中设备损毁、订单违约、技术替代等风险。同时,绿色保险已成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围绕风电、光伏、新能源车等绿色产业项目,应加快推动绿色财产保险、环境责任保险、碳汇保险等产品落地,并探索“保险+环境监测+风险干预”的联动机制,增强对气候灾害、意外事故的风险适应能力与韧性融资能力。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保险业应抓住契机,为绿色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与制度保障。
2.服务民生福祉:推进普惠保险与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就业结构分化,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功能不断延伸。一方面,应持续完善长期护理险、商业健康险、家庭养老险等重点产品体系,弥补基本医保覆盖的不足;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普惠保险边界,提高灵活就业者、低收入群体的参保可及性与理赔便捷性。以“惠民保”为代表的城市型团体健康保险正快速发展,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还应强化医保与商保之间的信息对接机制,推动“政府+市场”双支柱保障体系成型。
3.服务金融安全: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属性,优化金融结构稳定性
在当前多重风险交织的金融环境中,保险资金正逐步发挥其“压舱石”作用。行业内部方面,应贯彻落实“十五五”规划中的关键改革任务,持续完善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制度机制,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报行合一”等政策落地,从源头防范利差损等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升大数据辅助下的投研能力,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耐心资本”,更好支持企业直接融资,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在市场外部方面,应引导保险资金稳妥参与地方债务风险化解,通过债权重组、期限调整等方式协助政府缓释相关风险,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信用状况挂钩的风险化解机制,推动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平稳发展,为金融安全稳定提供长期保障。
4.服务社会公共安全:构建全流程嵌入式灾害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城市运行复杂度上升,传统“灾后理赔”式保险服务已难以满足公共安全治理的系统性需求。保险需在灾前风险识别、灾中协同响应、灾后恢复重建中全面嵌入,构建“感知-预警-应对-赔付”一体化机制。应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推动政府、保险机构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共同构建风险地图与评估模型,提升气候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粤港澳大湾区已试点探索跨境气象预警与巨灾理赔协同机制,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在城市安全、交通出行、校园安保等新兴领域,也亟需推动保险嵌入式风险保障体系建设。
(三)改革与创新:制度供给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
面向“十五五”时期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改革与创新是持续提升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核心动能。其中,制度供给与科技赋能构成双轮驱动,必须在产品、模式、技术、机制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
1.深化“保险+”模式创新,推动保险从传统理赔功能向事前风险管理延伸
当前,保险机构正加快探索“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隐患排查”“保险+期货+订单农业”等复合型服务机制。例如,通过为客户提供体检、慢病管理、就医绿通等服务,提前介入风险源头,借助保险减量化降低理赔成本;又如,组建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推动承保前风险单位的信息透明化与早期干预;面向农业领域,通过订单、期货等工具将价格与产量波动纳入保障范围,帮助农户锁定收入预期。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保险服务的外延拓展,更在模式上突破了“事后赔付”思维,构建起“事前防控+事中干预+事后保障”的全周期风控框架。
2.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提升风险识别与定价效率
在客户服务端,通过AI客服、智能理赔等系统,打通投保、核保、理赔等全流程,推动服务效率提升;在风险定价端,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破解长期困扰行业的带病体与新型风险定价难题,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精准定价,未来甚至可在5分钟内生成风险画像与保费建议方案;在风险监测端,推动跨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整合气象、医疗、交通等多源数据,显著提升风险预测的精准度与实时性。据行业数据,当前每年用于保险科技的投入已超过300亿元,正成为行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3.持续推进保险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制度环境与监管机制
在深化保险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需从监管、行业与国际合作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在监管层面,要加快推动数据标准化与信息平台建设,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打造“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保险治理格局;在行业层面,要建立覆盖保险公司全流程能力建设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能力竞争”转型升级;在国际合作层面,要稳步提升保险机构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参与度,积极参与国际风险管理规则制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完善的跨境风险保障。
结语:以风险管理为杠杆,托举现代化中国的战略底盘
在迈向“十五五”的新征程上,保险不仅是风险转移的工具,更应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从城市治理到产业升级,从民生服务到社会韧性,保险在新时代经济社会体系中正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唯有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擎、以责任为使命,方能推动保险真正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