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看到社区谈论魏延的问题,俺既不是文科生,也写不出过多的东西,把《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贴一下,重点标注一把: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黑体部分是魏延的履历表,首先他是刘备的亲信,其次诸葛亮也信任魏延,最后魏延在汉后主八年(230年)已经升到基本上可以做军队主帅的位置,特别是假节,代表得到皇帝的授权领兵,并可以执行军法...... )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这一点毫无疑问是三国演义,六出祁山,魏延提出“出子午谷”方案的原形,但是罗贯中省略掉了“如韩信故事”这几个字,这就有讲究了,对照上面, 假节,说明魏延并不是反对出祁山,而是要求独立领兵出征权利,诸葛亮不给......   无论是从行文,还是从历史的角度说,这里埋下了CEO诸葛亮和执行副总经理魏延之间的矛盾......  所以罗贯中是读通了这段,为了维护蜀汉和诸葛亮的“光伟正文学形象”省略掉了,如韩信故事,这个细节......  )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第一段黑体字争议最大,诸葛亮是不是故意逼反魏延,还是有别的意思。 但是如果看了上文就知道,公元234年,魏延已经和诸葛亮有嫌隙了,所以诸葛亮临终授遗嘱,只有杨仪,费祎和姜维,那么给魏延派了个什么活呢,断后,然后姜维次之,就是防着嘛......  但是形式上,还是尊重魏延的征西大将军,假节的地位,独领一军,意思很明确,你看着办,反正我尊重你,但是也有应变的准备......    魏延那番话明显太冲动了,吓到了费祎,但是他为啥那么冲动,有意思了,姜维次之,费祎去试探魏延,杨义在干嘛? 没写嘛,但是前后文可以理解,就是坐镇中军做撤军准备,但是在魏延看起来,特么就是狐假虎威,抖威风......  但是魏延有没有造反呢,没有,反而是想了一个奇招,准备提前回到蜀中,靠实力影响诸葛亮死后的权力分配,但是这是个蠢办法,你违背丞相的军令,置大军于危险之中,没人会为你说话的......  所以很快就完蛋了,而且遭杨义的报复,遂夷延三族,这个实际上很过分,特别是杨义在蒋琬率领宿卫(也就是近卫军)来处置之前就干了这一出,实际上也严重越权了,且魏延是蜀国的开国功臣,所以杨义这种小人得志的行为后来也遭到报应...... )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