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三十年的涉及敌我矛盾的影视剧普遍存在两个共性

【本文由“吴敬中WJZ”推荐,来自《我为啥拒看国共斗争题材的新编历史剧》评论区,标题为吴敬中WJZ添加】

  • guan_15700719782219
  • 尽管有些道理,但作为不看《沉默》一剧的理由还是牵强

恰恰相反,《沉默》和电影《长津湖》电视剧《对手》之类的作品存在同样的问题,就像作者说的题材选择无可厚非,但是讲述方式和立场角度存在问题。

近二三十年的涉及敌我矛盾的影视剧普遍存在两个共性:其一是去原因化,其二是去人民化。

所谓“去原因化”是影视剧中普遍不会或不敢触及敌我矛盾不可调和的原因解析,除作者提到的那些老作品以外,以老版《乌龙山剿匪记》和最近爆火的《生万物》做对比就能看出来,《乌龙山》里一大半篇幅用于描绘国党女军官和一众土匪头子及一帮匪众的言行举止,解放军和普通民众反而像是配角,但是电视剧能让观众看明白为啥国党不得民心,为啥土匪注定要被消灭。《生万物》几乎将全部篇幅瞄准了地主阶层及其后代们,但是作为观众完全看不出地主对佃户的盘剥,更搞不懂历史书里对立关系所为何来,因为编剧已经不懂地主阶层的所思所想了,或者编剧背后的资产所有者不允许他说出上位者的思考与获利方式,于是好端端的土地革命题材被拍成了充斥着办公室政治的喜剧片。

所谓“去人民化”是近年网上已经讨论过几波的“影视剧里没穷人了”的延伸,因为人民并不仅限于穷人群体,而是所有被压迫被盘剥的群体。近些年镜头下的”人民“要么是匆匆过客的路人甲,要么破衣烂衫、形象佝偻、言语粗鄙,老作品里那种即使生活困苦也依然坚强倔强的精神头荡然无存,再也不是”从来没有被真正战胜过“的虫子群体了。这两年里唯一的例外是至今籍籍无名的电视剧《天行健》,故事虽然围绕着清末至辛亥革命以前的满清统治阶层和同盟会革命党,但是剧集却能让观众从顶层统治者到底层小商贩的各种不同角度思考国家救亡图存的去向,更能深刻理解历史书里一言以概之的失败结果为何是注定的,甚至是必须的。

你说的《沉默》恰恰同时犯了这两个毛病,去原因化导致主角团的行为动机不明确,甚至在看完全剧后给我感觉台湾地下工作的失败完全就是主角团一行作出来的,和那个随时像嗑药磕嗨了一样的蔡萧乾叛变没啥关系,这是完全违背真实历史的。去人民化导致国党在那一特定历史时期同时失尽两岸民心的原因被彻底掩盖,于是剧中的国共矛盾就变成了完全脱离员工基础的办公室政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