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和1840最直观的对比。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工业革命却没有在中国发生?

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无数人,但其实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只要抛弃1840史观,拥抱正确的1644史观。

1840史观,是我们主流教育为维护民族团结而灌输的叙事框架,认为中国的衰落源于1840年鸦片战争,此后开启百年屈辱史。这种视角催生了自恨史观,令国人陷入自我否定泥沼:或曰“中国人天生劣根”,或曰“黄种人低白种人一等”,或曰“儒家文化乃落后之源”。这些论调试图证明华夏文明具有某种先天缺陷,从而酿成自恨媚外的扭曲心态。

1644史观则认为,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后,汉奸吴三桂引满清入关,神州陆沉,天下亡。直到1912年,孙文先生推翻满清殖民统治,汉人完成复国。1644史观讲述的是汉人的亡国复国史,是满人的侵略殖民史——满清非我同胞,乃宿敌也。为驯服汉人,满清先从肉体屠戮,制造了大量血腥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四川大屠杀……恶贯满盈,罄竹难书;继而摧毁尊严,强推剃发令,要求汉人剃去前额头发,留后脑一小撮编成“金钱鼠尾辫”,违者处死;又从精神奴役,大搞文字狱,系统销毁明朝史料,篡改历史叙述,试图抹去汉人对明朝的集体记忆;最后在全国军事经济重镇设立满城,驻扎八旗军及其家属,与汉人社区严格隔离,严密监视汉人,防范反清起义。

持有1840史观的人,将满清当成了正常的王朝,将其带来的问题转嫁于华夏。事实上,华夏文明向来开放包容,乐于接纳外来事物和理念,汉有丝绸之路,唐有玄奘西行,宋有海外贸易,明有七下西洋;而满清,妄自尊大、鼠目寸光,推行闭关锁国,防汉重于防洋,拒斥外来知识技术,其文化特质与华夏格格不入。

1840史观将中国近代衰落单一归因于“封闭保守”和“落后挨打”,忽视全球背景(如西方工业革命扩张)和长期历史脉络(如清朝前期的社会停滞)。这种叙事无法解释同期其他非工业文明国家(如阿富汗、越南)的抵抗成功,且鸦片战争前的中西互动(如马戛尔尼使团)已被证明是冲突的延续而非开端。‌‌

1840史观淡化满清统治的负面影响,如民族压迫政策(剃发易服、文字狱)、文化毁灭(典籍损毁)和社会制度僵化,社会发展停滞,这些内部矛盾加剧了近代危机,若以1644年清入关为节点分析,更能揭示异族统治对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1840史观将近代屈辱归咎于儒家文化或华夏文明“固有缺陷”,但历史证据表明,中华文明曾具开放性与创新力(如四大发明、丝绸之路,两宋时期的对外经贸,明朝七下西洋,明朝时期在中东波斯湾的贸易中转基地遗址已经被发现)可见,清朝的奴化政策和思想控制才是文化停滞的主因,而非文明本身。

因此,李约瑟之问不难解答: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发生,是因为中国当时亡国了,满清的殖民统治阻隔了中国融入近代科技浪潮。如今,在摆脱满清殖民桎梏后,我国在互联网、AI、军工等前沿科技领域蓬勃发展,有力证明了华夏科技创新潜力从未缺失。

用1644史观看待历史,中国在1644年就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所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落后的果,1644年是落后的因。

所以,你用1644史观看待历史,一切就都通顺了,也就解决了李约瑟之问难题。

现在我们推翻了满清复兴了华夏文明,上一次就是明朝推翻元朝再造华夏。只要能再次复兴华夏,汉人主体还在,中华文明主体就没有断。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