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讲古:豆登主

500

甲骨文【豆】用作地名。词例:在豆。惠豆田。

形如高脚杯(高颈碗、盘),或有盖。可盛五谷,用于祭祀。引用为笾豆、俎豆。登豆(泛指祭器和食器)。【書·武成】執豆籩。【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禮記·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梪 dòu 古同“豆”,古代盛食物的木制器皿:“爵鹿柤~。” 

䄈 dòu 祭福。【廣韻】田候切【集韻】大透切,𠀤音豆。祭福也。

500

甲骨文【(豆廾)𢍪(米豆廾)𧯦(黍豆廾)双手奉豆内有黍米】用作祭名。词例:~于父甲。~黍延于南庚。~祖乙。王宾~祖乙。

𧯦

,(𧰌

):豆屬。从豆𢍏声。居倦切。

𢍪(𧯭

豋):禮器也。从廾持肉在豆上。讀若鐙同。都縢切。

豋 dēng 古同“登”。

餖 dòu 点缀。饾凑(堆砌杂凑)。元· 乔吉《卖花声》侵晓园丁,报道娇红嫩紫。巧工夫,拈枝饾蕊。

饤饾、斗钉、饾饤(将果蔬堆放在器皿中陈设出来,比喻罗列堆砌词藻)。《升庵全集》:《食经》:“五色小饼,作花卉珍宝形,按抑盛之盒中累积,名曰斗钉。

500

甲骨文【登(双手奉豆,上有双脚蹬踩)】用作人名。词例:命登眔彘工卫有禽。登获。

踏碓舂米制作干粮(饭饼、糍粑、饵块、粘糕)。引用为五谷丰登。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孟子•滕文公》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淮南子•览冥》风雨时节,五谷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禾稼登熟。

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左传•昭公三年》皆登一焉。注:「加也。」

登车。《礼记•玉藻》登车则有光矣。《说文》登,上车也。《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

衍生蹬字,引用为蹬自行车。

形声字:增。增产。

500

豆系列字可分为三部分:①㓸剅系列②笾梪系列③菽荳系列。

水滴如豆。一灯如豆。壶漏本身无所谓形制,用笾豆也行。故而趋同演化。

详见【说文解字讲古:壹壶斲㓸】

甲骨文字诂林2814【𠁁(壶漏)】于省吾释读为𠁁 dòu 同 𨪐 dòu(形声字鋀)。《説文》:“𨪐,酒器也。从金,𠁁象器形。𠁁,𨪐或省金。”

滴水穿石。衍生斲㓸𨪐鬭字。引用为㓸口(洞口)、斲磨(琢磨)、鬭(鬪)殴。

字形与豆字趋同演化。

剅脰侸郖,㛒,鬭(鬪)

鋀 dòu 古代的酒器。

㓸、𧯠、剅 dōu 又 lóu 方言,水口,水道:~口。~嘴。2. 小裂。

佔侸 diān dōu 轻薄;b.下垂;c.疲惫。

郖 dòu 古渡口名,在今中国河南省灵宝县。

浢 dòu 浢水,在今中国山西省,源出中条山麓,南流入黄河。

逗。《汉书·匈奴传上》祁连知虏在前,逗留不进。

一日百刻,值夜者盯着刻漏敲钟打更报时。或以为豆柄直立。衍生豎、侸、豈字,引用为豎立、竖直。豈止、岂曰无衣、岂有此理、岂因祸福避趋之。

500

【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註】崇,高也。豆實四升。

一豆容量四升,是普通人一餐饭量。故而用作标准量器。春秋战国时代逐渐增大,演变为㪷、斗。《孟子·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考工记·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說文】豆,古食肉器也。《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區、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以秦魏安邑下官铜钟为准,应是釜二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中山陶量四个容量级,分别为900毫升(豆)、1800毫升、2250毫升和3600毫升(區)

战国田齐“公區”陶量广口深腹,高17厘米,口径20.5厘米,实测容量4847毫升。

一豆4847/5=969.4毫升

春秋末田齐左关“子禾子釜”高38.5厘米,腹径31.8厘米,实测容量为20460毫升。

田齐左关安陵亭“陈纯铜釜(双耳罐形)”高39厘米,腹径32.6厘米,实测容量20580毫升。

田和釜20460/4847=4.221168區

陈纯釜20580/4847=4.245925區(后期釜钟的变化跟不上豆區的变化,升豆區釜四级变升斗斛三级十進制)

釜fu壶斛hu

姜齐旧制:四升为豆,四豆为區,四區为釜。

一釜十六豆,一區十六升。(一斤十六两,皆四进制、十六进制)。

八豆为半釜。八升为半區。篆文升斗二字近似。部分领域行业继续用旧量制,衍生半字。【半(八斗)】或为【半(八升)】。

【半(八牛、八斗)】引用为半日、半月、半年、半生。

姜齐一釜200×64=12800毫升

釜二则钟12800×2=25600毫升

战国秦魏安邑下官铜钟廩至颈一斛斗一益小半,实测25049.25毫升。安邑下官铜钟廩至口十三斗一升,实测26396.5毫升。

中山一升(益)900/4=225毫升

魏一益25049.25/111.333=224.993937毫升

魏一斗25049.25/11.1333=2249.939371毫升

秦一斗26396.5/13.1=2015毫升

《秦律·传食》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醬駟(四)分升一,采(菜)羹,給之韭。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使者之從者,食(糲)米半斗;僕,少半斗。《墨子·杂守》半食,食五升;叁食,食三升小半升……日再食。(小半、少半是三分之一,大半是三分之二)

《史记电·秦本纪》昭襄王二十年,王之汉中,又之上郡、北河。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鸢走,魏入三县请和。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

秦昭襄王卅六年邦工市铜扁壶(四斗大半斗)实测9350毫升

平均一斗9350/4.6666=2003.600051毫升

1981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秦汉属南阳郡)。壶上刻铭文:“四斗大半斗,卅六年邦工市(师)"叫这里的“卅六年”应为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器物实容9350毫升,1升约合200毫升。

《汉书·地理志上》南阳郡,秦置。属荆州。户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万二千五十一。县三十六:宛,故申伯国。有屈申城。县南有北筮山。户四万七千五百四十七。有工官、铁官。莽曰南阳。……随,故国。厉乡,故厉国也。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邓,故国。都尉治。

南郡,秦置。属荆州。户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万八千五百四十。有发弩官。县十八: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徙陈。……夷陵。都尉治。……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楚别邑,故郢。

……

综上所述,或可设一豆四升,一㪷五升,一斗十升。但历史事实是否如此严格区分,还需考证。此设仅用于说明变化。以免误解。

500

字形变化。

高矮(短)、扁(笾、登)圆、有无盖,用途、形制、字形变化互相影响。【爾雅·釋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登似豆而较浅,可注油引线点火照明。衍生燈字,引用为油燈(膏鐙)。电灯、节能灯、信号灯。

异体分化字:主(篆文)。《說文解字注》主,鐙中火主也。釋器。瓦豆謂之登。郭曰。卽膏鐙也。膏鐙、說文金部之鐙錠二字也。其形如豆。今之鐙盞是也。上爲盌盛膏而?火是爲主。其形甚微而明照一室。引伸假借爲臣主、賔主之主。

衍生注炷字。引用为注入灯油。

灌入。通“注”。《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主字作为示字的异体分化字,又与豆字趋同演化。

500

豆斗dou【正韻】當口切,音斗。【玉篇】量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注》豆,古食肉器也。周禮醢人:掌四豆之食。从口,音圍。象器之容也。象形。上一象幎也。特牲:籩巾以綌纁裏。……士昏:醯醢醬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士喪:籩豆用布巾。祭統曰:夫人薦豆執校(骹、脚)。注云:豆中央直者。考工記曰:豆中縣。注:縣繩正豆之柄。

持豆直立。或以为豆柄直立。衍生侸尌豎樹豈字,引用为豎立、竖直。《說文解字注》侸,立也。十篇曰。立,侸也。與此爲互訓。侸讀若樹,與尌豎音義同。从人豆聲,讀若樹。

500

《說文解字注》豆,古食肉器也。……下一象丌也。祭統注曰:鐙豆下跗。是也。丷象骹也。祭統曰:夫人薦豆執校。校者,骹之假借字。注云:豆中央直者。

如此则脚是交(骹)的形声分化字。

……

登东(解手。东:东圊,厕所);登坑(蹲茅坑)。《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

形声字:蹲。蹲坑。

……

字义引用逻辑分析如下:

①形如高脚杯(高颈碗),下似颈,上似头。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可盛五谷,用于祭祀。引用为笾豆、俎梪。脰鸣、頭腦。《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漢·鄭玄·箋:「祀天用瓦豆,陶器質也。」《诗·鲁颂·閟宫》笾豆大房。【詩·小雅】爲豆孔庶。【爾雅·釋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脰 dòu 脖子、颈。〈名〉脰鸣(用颈项鸣叫)。咽喉。《释名•释形体》咽,咽物也,…青、 徐谓之脰,物投其中,受而下之也。

假借为「頭」,头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一豆容量四五升,恰好是一餐饭量。故而用作标准量器:豆(㪷)。后演变为斗。引用为升斗小民。《左传·昭公三年》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陈氏三量,皆登一焉。

②踏碓舂米制作干粮(饭饼、糍粑、饵块、粘糕)。引用为五谷丰登。登年、登记、登荐(进献)。

登山。

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吕氏春秋》农乃登黍。

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