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质就是筛选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问题,说大厂为啥总是一边大规模招聘一边裁员?

我在大厂混了十几年,中间有几年做项目组长和项目经理,那几年都得去大学招聘,对这事恰好非常熟,多说几句。

其实本质和教育一样,都是筛选而不是培养。当然了,也培养,但主要是筛选,先选出对的人,再培养,不然浪费资源。跟重点高中点招似的,有些中学看着每年考一堆清华北大,不是它厉害,是它通过自己积累的名声,把附近所有的苗子都聚集到了自己这里,这些苗子某种意义上讲,随便哪个稍微靠谱点的中学都能考得上。

人在职场上也是一样的,有多大发展,跟努力运气什么的强相关,但80%其实跟个体气质有关,或者可以归结为,“适不适合干这个”。我混了这么多年,有一些明显的感触,就是可以分成这样几类:

第一类明显是创业型的。这种特别多,但是他自己却不一定知道,或者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但是从学生时代就被规训惨了,对“标准考试”有执念,总觉得出去单干是不务正业,在系统爬天梯才是对的,但实在是不适合混组织,非常难受。

这种人长期处在一种“叠加态”当中。绝大部分时候非常烦自己的手头工作,心里有股劲,却不知道往哪使,特别想进步,但是对手头重复性的、别人安排下来的工作极度反感。碰上事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可领导完全不care,逼着他按照领导的意思来。他又不敢出去,觉得自己单干这事实在是想都不敢想。

这种人在职场极大概率是混不好的,因为跟自己的领导没法“对齐”,你们不知道我这些年见到多少这类人。

这些人一般干两年就离职,一部分真去创业了,就算创不成,也不会去上班。还有一部分没去创业,但是在上班方面是个二把刀,一直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每天纠结想单干,却又不敢,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所以十多年前,我领导跟我说,他说某个人“不是个上班聊”,其实并不是否定,恰好相反,这种人天生向往自由,有自己的想法,上限大概率非常非常高。但是我领导也不敢跟人家说应该去创业,毕竟承担不了对方的责任。

这些年我见过很多这类人,从大厂离职后,就再也不上班了,其中有一个非常坎坷,他是我招进来的,也是我送走的。离开后七八年间创了十多次业,中间还开过一段时间出租车,他无论如何也受不了别人让他做这做那。终于在去年做成了,现在尽管规模不算大,但是他很显然是很高兴的,快四十了,人生终于上正轨了。

说完第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文艺青年。是的,哪怕在985大学的理工科,也有大量的文艺青年,天生对编程什么的没兴趣(至少90%的人对技术没兴趣),干不了技术这行,对技术没啥钻研精神,一旦脱离了学校的标准化考试,就不知道该干啥了。

这些人注定也是走不远的,不少35岁被清退的,其实就是这种。他们对技术并不感兴趣,等稳定下来之后,水平一直不提升,慢慢温水煮青蛙,直到自己没了性价比。

这些年大家见过大量混过大厂,又成功在自媒体领域创业成功的,几乎都是这群。

当然了,也有很多,一直也没做长远打算,等到那天到来的时候,彻底懵逼了。

还有些就是纯混子,面试的时候,老司机也被他们给忽悠了,招进来发现他们根本不爱技术,却对各种小道消息非常上头,对工作也能糊弄就糊弄,压根没有任何钻研精神,没激情也不上进。

这类后续一般都去市场部了,很多在那边混得风生水起。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大厂到底要的是啥样的人?

当然是最适应现有系统规则的人,既有螺丝钉的气质,又有在系统内往上爬的冲动,既有服从性又得有创业者那种激情,但也不能太多,不然就跑出去自己单干了。也就是同时满足“标准化”、“可预测性”和“即时产出”。这类人其实也不太多,所以就得一边招聘一边裁员,反复筛选。

事实上绝大部分公司都希望有大量这样的员工组成的核心骨干,但是又没那个财力搞这种筛选。

所以我前段时间写了个微头条。说上班提供的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你之所以感觉安全,有点类似古代那种战船,划船的人被封闭在船舱里,看不到外边啥情况。公司老板站在船头指挥,他几乎不可能有安全感,所以他承担风险,拿走了超额利润。

当然了,你不可能一直待在封闭船舱里,迟早有天得直面风险,可能是35岁,也可能是40岁。很多问题,提前意识到了,做一些准备,到时候会发现没那么糟。

对于个体来说,应该在上班第一天就有这种觉悟:这个社会几乎不可能让你一直上班到最后,除非你是为人民服务的。 应该早做打算,上班就是为了成长,将来迟早要跟你老板一样,直接面对风险。

看着好像无解,但思考的年头长了,多做尝试,总能有出路。

甚至那些体制内的,我认识的绝大部分都很痛苦。我之前说,体制内和电子厂打螺丝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高度重复,活动空间很小,高度受限,岗位捆绑,几乎不能接受失误的行业。绝大部分人其实根本不适合,既不适合打螺丝,也不适合进体制。这也是为啥考进去的人普遍也很难受,只是别人看来这种难受很矫情,但他们确实难受。

说了半天,可能有小伙伴在纳闷,博主你到底想说啥?

我想说的是,其实现实里,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合适上班的,除非为人民服务,否则迟早得出局。因为职场就是个大筛子,迟早会把你筛出来,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力资源明显过剩的国家。

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社会和职场筛选我们,我们也可以筛选社会。事实上你不筛选,很可能直接掉坑了。

前几天一个炒股的哥们跟我讲,说他们职业炒股的人,都经历过很长时间变来变去尝试不同风格,花了大量学费才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和赛道。

这让我觉得,道理是相通的,只是绝大部分人没意识到选赛道这事本身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毕业后的第一个行业就准备做一辈子,堪比跟碰上的第一个异性结婚。

当然了,说这事不是建议大家别上班,而是说,如果你上班状态很差,可能真不是你的问题,你的天赋和气质,根本不适合上班。事实上尽管我们都在上班,真正适合的人并不多,甚至非常少。

所以这篇其实是给那些职场混不下去的人说的,如果你现在状态特别好,也没必要太放在心上。

而且你一旦接受了“不上班去单干很正常”这个设定,会发现,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上班的性价比差到了极点。

这一点这些年跑出去的那些人基本都认同,并且没有一个想重回职场,给自己找个老板管着自己,赚了钱还要先给领导和公司分。

当然了,“如何单干”这部分我没法教大家,不过有个思路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很适用。大家平时刷抖音什么的,看到那些博主,就思考下这样三个问题:

1、他做的这事我能做吗?

2、他咋赚钱的?

3、我做这事的成本是啥?可以试试吗?我不想试的原因是啥?怕丢人?怕花钱?还是单纯怕失败?失败了会有啥后果?没后果我为啥不去做?

一般来讲,你整天刷到的东西,就是你喜欢的,很可能你的突破点就在那里。当然了,不仅限于自媒体,其他行业也一样。

再强调下,我不是劝大家不要去上班,而是事先调整好心态,多留意单干那帮人在干啥,等到有天自己也不得不面对了,才能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突然发生的,只是你突然发现了。太多人就是持续装鸵鸟,明明极度不适合,却刻意忽略了所有信息,等到事到临头,变得连滚带爬。

所以说,回到第一性原理来,从自己的气质出发,多思考,多尝试,每个人按理说都有一个天赋点。也不要觉得单干或者创业很吓人,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越来越多人从极其枯燥单调的生活过渡到自由创造的生活,回想几十年前,整个国家都是农民和工人,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不务正业”的越来越多了。

当然了,就算没做成,也不要焦虑,毕竟绝大部分人最后的结局都是一事无成,努力过就可以了,做不成也没必要强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终究属于少数,但找到自洽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