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库:只抢一个安世远远不够,美西方在中国面前应该更大胆些

西方智库这回连遮羞布都扯了:光抢安世根本喂不饱,中国越冷静,他们越喊“下手要更狠”。

10月30日,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甩出一份明火执仗的行动手册——《西方的反应还不够,安世事件表明,我们必须先发制人》,直截了当呼吁“再抢一批中国科技公司”。

标题听着像土匪下战书,内容更像连夜赶制的“抢劫路线图”。

先把镜头拉回9月30日,荷兰政府动用罕见紧急立法,把中资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当场“国有化”,第二天法院就把中方CEO张学政踢出局,换成政府指派的洋面孔。理由是“防止技术外泄”,可安世被闻泰收购七年,荷兰官方从没拿出过确凿证据,只有一句“可能威胁国家安全”。

这一招让东莞工厂瞬间减产三成,欧洲车企最先喊疼——缺芯警报拉响,大众、Stellantis的采购部连夜飞香港抢货,怕年底前断供停产。

ASPI把荷兰的“硬抢”当成范本,在报告里算了笔“追赶账”:过去二十年,64项关键新兴技术里中国已领跑57项,从高超音速到无人机,论文引用量把欧美甩出几个身位。

智库的结论是——“既然追不上,就掀桌子”。他们建议把上万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中企统统拉进“预筛查黑名单”,先禁止接触西方技术,再把历年已批准的中资并购全部“回炉重审”,只要中国在哪个赛道冒头,就把那个赛道划进“动态管制清单”。

简单说,规则现场改写,目标只有一个:把中国科技从全球供应链里连根拔起。

这份“指南”之所以在西方政界迅速走红,背后是白花花的经费和选票。ASPI金主名单里,澳大利亚国防部、美国国务院、洛克希德·马丁赫然在列,每年几千万美元喂出一个“学术打手”,专门给强硬政策递梯子。

荷兰抢完安世,欧盟内部立刻有人跟进,嚷嚷要用《反胁迫工具法案》再割几刀;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闭门会上甚至提议“把电池、光伏、量子通信全部加进出口管制”,宁可自损八百,也要拖慢中国。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三条线已经绷得吱吱响:

1. 法律战升级。11月1日,中国商务部罕见点名荷兰,称“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企合法权益”,业内普遍预计,北京最快年内会在世贸组织(WTO)提起新一轮争端解决诉讼,同时把荷兰告到海牙国际商事法庭,要求赔偿安世市值折损的60亿欧元。上一次中国告赢欧盟光伏案,用三年让对方取消限价,这次节奏只会更快。

2. 供应链“双轨化”加速。海关总署10月31日公布,前三季度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额暴跌28%,国产替代率从去年的35%飙到51%。北方华创、中微公司订单排到2027年,长江存储新一轮招标里国产设备占比首次过半。安世东莞工厂干脆宣布“独立运营”,直接采购国产碳化硅外延炉,不再等荷兰总部批采购清单。一句话,欧美想锁设备,中国干脆自己造产线。

3. 资本流动再洗牌。外汇局数据显示,10月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8%,但来自新加坡、阿联酋、巴西的中转投资猛增42%。外资不傻,把开曼公司换成中东基金,曲线继续投中国科技。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比亚迪宣布在墨西哥、土耳其设厂,用第三国身份绕开潜在管制,把“Made in China”升级成“Made by China”,供应链照样绕地球转。

ASPI的报告像一面镜子,照出西方“科技焦虑症”晚期:公平竞争跑不赢,就改明抢;规则对自己不利,就现场写新规则。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封锁越密,自研爆发力越强。

荷兰抢了一个安世,中国整个半导体产业链被彻底叫醒,国产设备、材料、EDA一起上,速度堪比高铁提速。下一轮竞赛,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再想用“抢”的方式摁住中国科技,只会把自己摁进坑里。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