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块一碗的天价麻辣烫,让老外重新认识中餐
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心中最高级的餐厅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会秒答:“麦当劳和肯德基”。
麦当劳1992年刚在北京开店的时候,一个巨无霸汉堡,要价6.4元,而当时北京的人均月工资,只够买40来个汉堡。对于小孩来说,得碰到生日这样的特殊日子,或者考了高分,才有资格吃上一顿洋快餐,是真正的童年奢侈品。

结果长大之后开眼看世界,才惊讶地发现,这两家身处西餐鄙视链的底端,在国外算是非常廉价的连锁餐厅,以老外的收入水平,可以顿顿吃,吃到撑。

这种三观崩塌的震撼感,很难用言语形容,可能是失望中带点无语,无语中带点心疼。
巧了,此时此刻,老外们也拿到了同样的剧本,只不过主角从“洋快餐”换成了“中国麻辣烫”……
01 疯狂麻辣烫
在一次访谈中,杨国福麻辣烫的创始人杨国福,谈到品牌出海,他非常自豪地表示:“我们在德国这边是顶流,就好像当年麦当劳在中国受追捧一样,而且客单价是麦当劳的2.5倍。”

可能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这有点不可思议,在大家的印象里,杨国福和麦/肯双雄都是快餐店,定位好像差不多,它们在国内的客单价也确实在一个水平上,2025年,麦/肯分别为27.88元和34.36元,而杨国福最后公布的数据是29.3元,恰好介于洋快餐双雄之间。
再看国外的战况,杨国福麻辣烫的德国杜塞尔多夫店,定价2.89欧元/100g,以现在的汇率,折合23.70人民币,按当地店员的描述,以德国人的食量,吃一顿基本上得花150到200元。

而当地麦当劳热销的双汉堡+薯条饮料套餐(Mc Smart),才5.99欧元起,你吃到撑也就48块,很显然,杨国福在德国的定位,比麦当劳高了一大截,已经属于快餐中的贵族了,杨国福所言非虚。

类似的情况还不止出现在德国,截至今年9月,杨国福麻辣烫已经进入了2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门店数量超过200家,在欧洲、北美,还有东亚、东南亚等市场,都在快速扩张。而且,不管身在何处,杨国福都秉持着“定价要压洋快餐一头”的策略。
以日本为例,定价400日元/100克,折合人民币约19.5元,由于日本人普遍吃得比较少,所以客单价在一顿140元左右。而当地的麦当劳,能吃饱的单人套餐,售价在30元到40元之间。

而美国洛杉矶门店,定价每磅14.99美元,客单价差不多是25美元的样子,合人民币177元,这笔钱去吃麦当劳或者肯德基,可以买5份汉堡+薯+可的穷鬼套餐。

在中国消费者的概念里,麻辣烫一没技术含量,二不用高端食材,卖得贵就是原罪,前两天杨国福才上过热搜,就是因为有些门店青菜贵,算下来1斤豆芽要28.8元,网上骂声一片。这下好了,跑到国外,一个普普通通的麻辣烫卖出天价,老外会买单吗?
他们的回答是,我特么买爆!
杨国福登陆日本之后,迅速成为当地的"排队王",东京、大阪、京都、福冈等多个城市的门店,都经常大排长龙,甚至需要提前预约,高峰时期,吃上这一碗需要排队1到2个小时,日本人居然还愿意等,有时候大晚上都快歇业了,门口依然人满为患。

很多食客甚至是从外地过来打卡的,有人从三重县赶200公里的路,跑到爱知县的名古屋,然后等一个小时吃杨国福……

杨国福还吸引了众多博主网红前来打卡,仿佛这一碗不是麻辣烫,是流量密码,田中理惠等明星也成了野生代言人,自愿发到网上打免费广告,一口一个“哦依稀”。

有位日本youtuber,第一次去杨国福,排到海枯石烂才吃上,长记性了,第二回特意工作日请假去吃,本以为能马上吃,结果店里还是挤满了人,等座等了半小时,直呼“在日本吃碗麻辣烫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甘井羽衣_Official
但每次吃完之后,他们又总会感觉排队是值得的,能说服自己继续来。绝大部分顾客都认为麻辣烫“味道极其浓郁”,吃起来“辣而不失鲜味”,并且这种辣跟日本的辣还不一样,“能让舌头觉得酥麻”,而且店里能吃到各种各样的稀罕食材,刀削面、鸭血、贡菜……都是日本人吃得比较少的东西,更别说那些五花八门的丸子了,霞饺、水晶包、贡丸、蟹子宝……神奇口感让日本人跟拆盲盒一样惊喜。

就连一向嘴毒的日本媒体,也对杨国福评价颇高,说是尝一口就能明白,为什么年轻人凌晨两点还挤在店里狂吃。他们甚至还饶有兴趣地追溯起了麻辣烫的发源,认为翻译成“汤”是错误的,中文意思其实是“热、高温”。

在万里之外的欧洲,杨国福同样很受欢迎,当地很多门店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比国内大得多,但还是得排队,杨国福本人去视察都没位,得在门口等。

按照官方给媒体透露的数据,德国门店的工作日营业额能够稳定在1.5万欧以上,休息日更是可以达到2万欧,按照客单价来算,工作日每天差不多卖出800碗,周末1000碗。这已经比中国同事战绩都要好了,国内的杨国福门店,视位置不同,日销量在200到400碗之间。

在TK上,老外疯狂发杨国福打卡,都说很美味,还大方分享自己的搭配,哪个汤底更百搭、哪个丸子好吃,哪些青菜适合煮汤,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在一次次尝试麻辣烫的过程中,老外也开发出了跟我们中国人不同的享受方式。典型例子就是喝汤,我们觉得汤底没营养、热量高,很多人都只吃食材不喝汤,喝也是带着负罪感浅尝辄止。但老外不这么想,他们特喜欢把麻辣烫喝光,要是上面全漂着辣子可受不了,所以老外偏爱番茄汤、清汤。

店员们还发现,西班牙人、德国人喜欢边喝啤酒边吃麻辣烫,三五个好友在店里聊天吹水,搞成了“慢享受”,欧洲人甚至会来杨国福过生日或开party,待上几个小时。在我们这种把麻辣烫当快餐吃的国度,是很难想象的,不过你想想,老外当年看到我们去麦当劳过生日,不也是一样迷惑吗?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就像麦当劳跟肯德基捉对厮杀一样,杨国福在海外,也碰上了自己的欢喜冤家 ———— 张亮麻辣烫。

自2019年起,张亮就开始进军海外,日本、美国、欧洲、澳大利亚都有布局,在21个国家的近60座城市,开了100多家门店,哪里有杨国福,哪里就有张亮,两者定价也高度重合,杨国福的德国杜塞尔多夫店是2.89欧元/100g,张亮麻辣烫就卖2.99欧/100g,可谓贴身肉搏。
有时候是物理意义上的贴身,两家就开在同一条街。

国外社交媒体上,杨党和张党的战争也已经初露端倪,有人觉得杨国福的汤浓郁一些,有人觉得张亮辣得更有滋味。

还有个非常神奇的事情,这两家麻辣烫出海,不仅仅把自己的食材供应链带了出去,也保留了原来的饮品供货商,然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老外吃着麻辣烫,配着王老吉、椰树椰汁,喝着康师傅、唯怡豆奶,从头到尾都非常中国,原汁原味。

然后一看他们的饮料柜,价格吓死人,要你4欧元一罐……说句良心话,在国内,就算是机场便利店都买不到32块钱一罐的王老吉。

之前有博主跟德国人一起去吃杨国福,他们宁愿弄个甜口的蘸料来解辣,也舍不得买店里的饮料,直言“太贵了”……是不是像极了,你小时思考“麦当劳套餐去掉可乐能不能便宜点”的样子。

@表情银行MimikBanka
02 连锁店高光时刻
2001年时,杨国福还在街头摆摊,2008年,张亮才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麻辣烫门店,谁能想得到,二十年多后的今天,这两位已经有了点跨国餐饮巨头的面相。

这两家麻辣烫走红海外,并非偶然,它们骨子里就适合老外。
首先,麻辣烫并不是中餐传统的合餐制,而是一人一碗的分餐,而且麻辣烫有很多种不同的汤底可以选,辣的不辣的,港式的、泰式的,老外能够按自己口味来选,食材也丰富多样,吃什么、吃多少都由你定,很自由,更不用要说,店里还有五花八门的蘸料可以搭配。这就好像现在的智能汽车,从悬挂到转向到动力输出,全都可以自定义,组出上万种驾驶模式,总有一种适合你。

另外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是,对于麻辣烫这种食物来说,筷子并非刚需,各种丸子、肉片,其实拿叉子也能吃,老外不需要为自己笨拙的手感到尴尬。

更关键的是,麻辣烫是完全不需要厨艺的,流程非常标准化。店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搞定,什么东西煮多少秒,都有时间表可以参考,只要总部这边的配方研发足够强,供应链方面有保障,那味道就肯定差不了,而且每家店差不多,杨国福和张亮在国内的几千家门店,已经证明了,它们味道确实经得起考验。

这样的基础,让杨国福和张亮能够采用"加盟为主,直营为辅"的出海模式,一是自己不用出那么多钱,经营压力要小很多,二是充分发挥了加盟者的本土优势,在合规、找商圈找人流方面,他们可能经验更加丰富,能减少踩坑,这使得麻辣烫双雄能快速在不同国家复制和扩张。
美味、稳定、合规,这其实已经够了。
本来不同国家的餐饮就存在文化滤镜,卖多少钱,跟食材本身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关系,洋快餐说到底,就是两片面包夹块鸡肉,然后要你半天的工资,一算账就会发现毫无性价比,但大家根本不会去算,大把的人愿意为体验美式风味买单。同理,麻辣烫出海之后,也未必就得像国内一样当个普通快餐,老外并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你怎么操作,就是什么身价。

于是,杨国福和张亮都选择了走向高端,圆一下它们在国内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梦。两家都把海外门店开在黄金路段的街边,或者放在高端商圈、办公区,而不是像国内一样窝在城中村和商场地下层,门店的装潢也更加考究,外观设计非常现代,环境整洁明亮,一看就有高级感。

在宣传上,这哥俩也很有讲究,他们跟老外讲牛骨熬汤、讲二十多味中国香料,还讲草本配方、健康搭配,你要在国内说这些,是会被笑死的,但洋人并没有麻辣烫=垃圾食品的预设立场,很快就相信了这玩意是健康餐,属于中式滋补药膳,哐哐炫,他们甚至还觉得,既然是健康餐,这玩意就得多放蔬菜,荤素同价的店直接笑麻了,就连吃完之后出汗,他们都觉得是配方起作用了,身体在排毒。

毫不夸张地说,麻辣烫正在重塑老外对于中国餐饮的认知。
03 餐饮出海2.0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我们对外输出的餐饮,在不断“降级”。
全聚德,够正宗,够有代表性吧?1990 年代末,全聚德就到缅甸开了第一家海外门店,此后又曾在日本、美国等地开设分店。但他们很快发现,在国外,食材供应严重受限,像北京烤鸭需要用到的正宗填鸭,当地根本买不到,需要从国内进口,成本特别高,很多常见的调味品、香料,在国外被视为药材,不仅进口难,也无法用在餐厅里。而且当地政府对于就业比例也有要求,往往强制规定雇佣一部分当地人,再加上外派厨师跟老店的水平有差异,做出来的东西又贵又变味。

最后的结果自然也不太好,华人华侨吃了,觉得不是故乡的味道,老外又觉得价格实在太贵,消费不起,往往只是来尝个稀奇,全聚德的第一批海外门店,在00年代相继关停,回到了原点。类似的失败例子还有好几个,东来顺、鼎泰丰等老牌饭店,都遇到过挫折。

这可能说明了,传统中餐天生就不适合出海,毕竟我们的餐饮文化是追求极致,不同厨师的技术很难把控,食材要求也很高,辣椒就分成几十种,走地鸡也不用白羽鸡替换,国外也很难找到品类这么丰富的食材。
讽刺的是,正宗中餐没火起来,成功的反而都是些四不像的魔改玩意,典型例子就是华人开的熊猫快餐,靠什么橙子鸡、东方鸡年入百亿,开了2000多家店,覆盖几十个国家,唯独没开到中国,因为会被厨师笑死。

以橙子鸡为例,就是白羽鸡切成细块然后油炸,再加入使用橙制作的酱汁拌炒,再点缀少量橙肉及橙皮作为装饰,制作过程之简单,调味方式之粗暴,堪称邪修……只能说,这家连锁巨头最“中国”的部分其实是logo上的大熊猫。

大家看美剧里面点中餐外卖,也是左宗棠鸡或者蟹肉奶油芝士馄饨之类,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的东西,最幽默的是,他们吃完之后,还要来一块馆子附赠的中国幸运饼干,里面藏着好运签,事实上,这玩意并非中餐的发明,而是来自日本。

这证明了,外国消费者只是想要个跟西餐不同的口味的美食,至于你这中餐正不正宗,上不上流,其实对他们压根没有啥所谓。正是这些仿冒品,让中国餐饮人开始重新思考,输出原汁原味的八大菜系,是否为最佳选择?主动做一些降级会不会更受欢迎?
所以,近几年大规模出海的,几乎都是商场里普普通通的连锁品牌,2024年时,在出海企业和品牌中,火锅和现制饮品数量接近一半,它们并不能代表中国人对美食的顶级理解,也没有复杂的厨艺和精致食材,但是成功输出了中国口味。
在国内就不便宜的海底捞、呷哺呷哺,在海外直接天价,一份虾滑上百,一份小酥肉八十多块,生意依然不错。因为涮火锅并不需要厨艺,主要依靠统一供应的汤底,可以做到标准化,高度还原国内餐厅的口味,与此同时,这些火锅店把国内无微不至的服务也带了过去,甚至还准备变脸、吐火等有趣的中国表演,自然能吸引到顾客。

在国内5块钱就能吃饱的沙县小吃,在海外已经开到了79个国家和地区,一份拌面要10欧元,一份蒸饺7美元,老外还是愿意买单,就是因为它有着跟西餐不一样的味道,菜式丰富,但又比传统中餐厅要便宜。

还有什么阿香米线、小肥羊、哚哚米线,也采用跟麻辣烫类似的逻辑,走高端快餐路线,靠着独特的口味和多样的化的选择,加上精装修的门店,在国外完成了华丽大翻身,目前正在持续扩张中。

从左宗棠鸡到火锅、米线、麻辣烫,老外似乎永远都没尝到,中国饮食文化真正的博大精深之处。当中国人沉迷顶级厨艺比拼节目的时候,沉迷几十道工序的复杂菜谱,他们在抱着一堆连锁店狂欢。
但这不重要,他们为不正宗中餐,掏出了最正宗的日元、美元、欧元。



酷玩实验室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