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苗困境”:旧路与新墙》

一、高市早苗的个人背景与形象塑造

1. 出生时间与年龄

- 高市早苗出生于1961年3月,至2025年为64岁。

2. 外貌与性格

- 被描述为“瓜子脸”,脸上刻有生活的艰辛,常带有苦涩的微笑。

- 性格坚韧,经历丰富,展现出一种历经磨难的政治人物形象。

3. 家庭生活与公众形象

- 丈夫曾患脑溢血,她在繁忙公务中仍坚持照顾丈夫,这一事迹被日本自媒体广泛传播,提升了其在民众中的好感度。

- 她有过离婚、再婚、复婚的经历,这一私生活细节引发公众关注。

4. 政治风格与公众评价

- 被视为“强硬保守派”,政治立场偏右。

- 当选首相后,在公众场合展现更柔和的一面,尤其在与特朗普互动时表现出“小鸟依人”的姿态,软化了其固有的古板形象。

---

二、高市早苗的政治崛起与当选首相

1. 当选日本首位女性总理

- 于2025年10月21日当选,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

2. 支持率表现

- 内阁成立初期支持率达68%(2025年10月30日《朝日新闻》调查),远高于:

- 石破茂内阁的48%;

- 安倍晋三第二次上台时的58%。

3. 与特朗普的互动及象征意义

- 特朗普于2025年10月底访问日本,与高市一同登上停靠在横须贺的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

- 特朗普当众介绍她为“选举的胜者,日本女首相”,令她情绪激动、欢喜雀跃。

- 此举被视为日美同盟强化的象征,也凸显高市对美依赖的姿态。

---

三、“早苗经济学”的提出与内容

1. 政策名称与思想渊源

- 提出“早苗经济学”,自称是“安倍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 将安倍晋三视为政治上的“师长”,在其2022年遇刺身亡后,宣称将其经济理念进一步推进。

2. 政策目标

- 高市在10月24日的施政演说中表示:“要坚定不移地将日本列岛建设得坚韧而繁荣,让日本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 实质目标:带领日本走出自1993年以来的“失落的30年”。

3. “失落的30年”背景

- 日本经济长期停滞,GDP排名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下滑至第三(2010年被中国超越)、第四(2023年被德国超越),未来可能被印度超越。

- 经济结构脆弱,缺乏增长动力。

4. “早苗经济学”主要内容(据舆论报道)

- 大规模财政政策 :以政府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 产业回流支持 :对生产合作企业提供国家资金支持,鼓励研发和生产基地回归日本本土。

- 税收优惠 :为企业提供税政支援。

- 资源安全 :确保基础原材料供应。

- 能源与基础设施投资 :

- 推动省电化技术研发;

- 构建稳定电力供应体系;

- 发展绿色基础设施;

- 改建老化的集体住宅。

- 防灾体系建设 :提升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5. 舆论反应与质疑

- 日本媒体普遍对“早苗经济学”持怀疑态度,认为其缺乏新意,本质是“安倍经济学”的翻版。

- 批评指出:“安倍经济学”虽带来股市繁荣,但未能有效刺激设备投资,导致实体经济未见复苏。

- 因此,“早苗经济学”若继续沿用旧路,可能重蹈覆辙。

---

四、“安倍经济学”的历史评价

1. 执政时间与经济数据对比

- 安倍执政期:2012–2020年。

- 日本GDP变化:从6.27万亿美元降至5.05万亿美元。

2. 金融成果与实质问题

- 股市表现亮眼:日经平均指数从10395点升至27444点(增长约2.6倍)。

- 但企业设备投资增长有限:从73万亿日元增至85.9万亿日元,增幅不大。

- 股市繁荣主要由宽松货币政策推动,而非生产效率或实体投资提升。

3. 汇率调整

- 成功降低日元汇率,美元兑日元从1:79.79(2012)调整为1:106.77(2020),有利于出口企业。

- 但导致以美元计价的GDP缩水。

4. 失败原因总结

- 金融政策成功,财政政策有限,成长战略(民间投资激励)失败。

- 未能实现“唤起民间投资的成长战略”,是“安倍经济学”最终失败的关键。

---

五、高市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亲美、疏华、投资美国

1. 对美巨额投资协议

- 2025年10月底,高市与特朗普签署协定,承诺到2027年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约合85万亿日元)。

- 该金额相当于日本国内一年的“实质设备投资”总额(2024年为98.3万亿日元),引发担忧:国内投资是否会因此枯竭?

2. 投资方向与领域

- 能源、人工智能、关键矿产生产等21个项目。

- 涉及企业包括:三菱重工、三菱电机、东芝、日立、松下、丰田、JERA(东京电力等合资企业)、东北电力等。

3. 具体投资项目

- 丰田 :将美国生产的汽车返销日本,并向美国车企开放销售网络。

- JERA :

- 签署意向书,计划采购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LNG)10%的出口产能;

- 投资15亿美元于路易斯安那州页岩气开发。

- 东北电力 :签署多年期合同,采购超1亿美元美国煤炭。

- 造船业合作 :日美签署谅解备忘录,设立工作组,共同扩大造船能力与技术开发。

4. 投资决策机制

- 投资项目需经由“日美磋商委员会”和美国“投资委员会”(由美商务部长主持)讨论,并最终由美国总统批准。

- 实质上,投资方向由美国主导。

5. 融资支持

- 参与企业可获得日本政府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贷款担保。

6. 高市的定位与口号

- 将此投资称为“同盟的新黄金时代”,强调日美关系进入新阶段。

- 强调经济与安全双重绑定。

---

六、经济安保政策与对华立场

1. 制定《经济安全保障综合法案》

- 高市积极推动立法,旨在以法律形式固化经济安全政策。

- 核心目标:防止关键技术外流,尤其防范中国通过留学生、技术人员获取敏感技术并转用于军事用途。

2. 施政演讲中的相关表述

- 指出:“部分外国人的违法行为及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已引发民众不安与不公平感。”

- 强调政府将采取“坚决应对措施”,强化指挥中心职能,要求遵守规则。

- 提出将探讨加强对外国人“土地获取”的限制。

3. 实质含义

- 虽声称“与排外主义划清界限”,但政策明显针对中国。

- 拟通过法律手段限制中国人在日本购房置地,带有明显的排外倾向。

4. 对华外交姿态的矛盾性

- 官方表态:称中国是“重要邻国”,主张构建“建设性且稳定的关系”,推动“战略互惠关系”。

- 实际条件与要求:

- 要求中国重新进口日本牛肉;

- 撤销对日本农林水产品的进口限制;

- 单方面表达对稀土出口管理的“忧虑”;

- 却回避自身在半导体等高端技术领域对中国的出口管制问题。

5. 台湾问题立场

- 强调“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 高市本人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传与台湾的交往,显示其亲台倾向。

- 被批评为“嘴上谈互惠,心里想遏制”。

6. 日本舆论观察

- 有长期从事中日交流的日本人指出:一些日本政客故意“战略误会”中国意图,借“互惠”之名行“遏制”之实。

---

七、综合分析与未来预测

1. “早苗经济学”的本质判断

- 本质上是“安倍经济学”的延续,缺乏结构性改革内容。

- 仍以财政刺激和金融宽松为主,忽视实体投资与技术创新。

2. 对日本经济的潜在影响

- 可能再现“股市繁荣、实业萎靡”的局面。

- 国内设备投资本已增长缓慢,如今又将大量资本投向美国,可能导致本土制造业进一步空心化。

- 缺乏制造业支撑的股市繁荣不可持续,未来存在崩盘风险。

3. 日美关系走向

- 高市政府全面倒向美国,成为美国“印太战略”和“对华遏制”的关键盟友。

- 在稀土、能源、造船、关键技术等领域深度配合美国的“去中国化”布局。

4. 中日关系前景

- 表面维持“战略互惠”话语,实则强化经济脱钩与安全围堵。

- 对华政策趋于强硬,在台湾、钓鱼岛等问题上挑衅风险上升。

- 经贸合作可能进一步萎缩,双边关系持续紧张。

一个在“失落的30年”背景下,试图通过复制旧模式、依附美国、遏制中国来重振日本的保守派政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