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腾讯爱奇艺已“上岸”,优酷还在流量苦海里“划水”

2025年上半年,中国长视频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烧钱大战后,正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就在这样一个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优酷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绩单,今年上半年,凭借《难哄》《藏海传》《以法之名》等多部大剧的热播,优酷APP用户规模增幅6%超过长视频行业整体增幅8倍以上,增速位居长视频APP榜首。

500

这一数据出自《2025H1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半年报告》。,在行业整体用户增长见顶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亮眼。与此同时,优酷高调启动“国漫出海战略”,宣布未来三年投入50亿元推动中国动画走向全球,立志让中国动画成为全球年轻人的文化符号。

然而,流量增长的背后,是优酷仍然未能摆脱常年亏损的窘境。据阿里财报显示,数字媒体及娱乐分部经调整EBITA仍亏损12.3亿元。尽管亏损幅度收窄,但在竞争对手腾讯视频已连续四个季度盈利、爱奇艺实现稳定盈利的对照下,优酷的“流量繁荣”显得格外刺眼。

困在“阿里生态”里的增长

优酷今年上半年的流量数据,其实反映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用户规模在涨,但平台赚钱依然很难。

必须得承认,背靠阿里巴巴这棵大树,优酷确实有不少先天优势。不管是资金支持、阿里云的技术赋能,还是跟淘票票、大麦这些阿里文娱生态里的小伙伴联动,都让它比很多平台站得更稳。特别是在技术这块,阿里云的算力帮它在视频编码、内容分发和AI推荐上保持了不错的竞争力。再加上最近优酷在国漫领域持续发力,也确实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

但问题也同样明显。虽然流量增速挺亮眼,可赚钱的速度却没跟上。作为长视频平台,它在版权采购,尤其是体育版权,和自制内容上投入巨大;同时为了维持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营销和会员补贴也一直没停过。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用户是多了,但赚来的钱大部分都被内容和运营成本吃掉了,陷入了这个行业常见的“只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更关键的是,优酷所依赖的“阿里生态赋能”,到现在还没能形成一个稳定、能自我循环的商业闭环。在引流方面,虽然理论上能通过支付宝、淘宝这些超级APP导流,但实际转化效果远不如腾讯视频和微信、QQ之间那种天然联动,外部流量引进来成本很高。数据显示,优酷用户的平均观看时长和会员平均花费,仍然明显低于爱奇艺和腾讯视频。

这意味着什么呢?说明很多用户可能是跟着某部爆款来的,属于“哪儿有剧看哪儿”,内容一完结人就走了,平台忠诚度和付费意愿都还不够强。其次,为了抢流量,优酷在内容上的投入也非常大。尤其在国漫这类热门赛道,要想跟B站竞争,就得花更高价钱去抢IP、抢团队,成本上去了,利润空间自然就被压缩了。

长视频进入“分众时代”

如今中国的长视频市场,早就不是当年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三国杀”的局面了,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细分的立体竞争阶段。各类平台根据自身特色,从内容、社区到商业模式,都做出了差异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对优酷进行精准的“降维打击”。

首先是以腾讯视频、爱奇艺为代表的“版权+自制”双轮驱动派。虽然增速不一定比优酷快,但商业模式更健康、内容品牌也更稳。腾讯视频手握《三体2》《庆余年2》这样的超级IP,还能跟微信、游戏打通联动,不仅在用户规模上有优势,也让会员更愿意持续付费。爱奇艺则靠“迷雾剧场”这类悬疑品牌站稳脚跟,加上精细的会员运营,大幅减少了亏损,也把“高品质悬疑”的标签牢牢贴在了自己身上。

另一类不容小觑的对手,是B站和芒果TV这种“特色型选手”。B站靠的是强大的社区氛围、活跃的UP主生态和独有的弹幕文化,让用户有很强的归属感。“大会员”价值不只在于看正版影视,更在于融入整个社区,这种体验,优酷光靠内容是给不了的。芒果TV则背靠湖南广电,自制能力强、成本控制得好,像《乘风破浪的姐姐》《密室大逃脱》这样的综艺一季接一季地火,主要靠广告就能稳定赚钱。也证明了一点:不跟巨头硬拼规模,靠精准定位和特色生态,一样能活得不错。

此外,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虽然不做长视频,却像在收一种无形的“时长税”。内容短、节奏快,再加上强大的算法推荐,不断抢走用户的娱乐时间,间接推高了所有长视频平台的获客成本和用户留存难度。对优酷来说,这不只是同行竞争,更是面对整个用户习惯变迁的大环境挑战。

国漫AI赋能新航道

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压力,以阿里文娱集团总裁、优酷总裁樊路远为首的管理团队,正在努力寻找突破口。

樊路远是阿里的一位“老兵”,之前成功打造了支付宝的“快捷支付”。现在他被调到文娱板块,大家普遍认为,他是要用互联网平台那套运营思路来重整内容行业。最近优酷主推的两个方向;“国漫出海”和“AI赋能内容生产”,就是他们寻求突围的实际动作。

在“国漫出海”方面,优酷和海外平台合作,把一批优质的国产动漫推广到日本、东南亚等地的主流媒体。这步棋走得不错,既顺应了文化自信的大趋势,也有助于开拓新的市场。不过,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国漫要想在日本这样的动漫强国真正形成影响力,而不只是刷个存在感,关键还得看内容够不够硬、制作精不精。

500

而在“AI赋能”这一块,优酷提出要用AI技术来辅助剧本评估、预测流量、优化推荐,甚至参与动画制作,目标是提高内容生产和运营的效率。这确实是行业大趋势,但技术强不等于市场赢。AI目前主要还是工具,能提升效率,但很难替代核心的创意和艺术表达。

更何况,现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也都在大力投入AI,B站同样在用AI优化内容分发。优酷要想靠阿里的技术底子,做出别人难以复制的AI应用场景,才能真正把“技术投入”变成“内容竞争力”。

说到底,内容生态可能是优酷目前最头疼、也最难补上的一课。虽然他们提出要坚持“内容长期主义”,但和竞争对手一比,优酷的内容体系还是显得有点杂,缺少特别鲜明的品牌标签。

让一个好IP“更值钱”

面对结构性的挑战,优酷确实需要一场彻底的自我革新,不能再只做“平台的运营”,而要真正转向“生态的构建”。

首先,内容上要构建多元矩阵,不能只押注在单一品类。优酷在国漫上有优势,这当然要继续保持,但同时也要加大对现实题材、悬疑推理这类大众品类的投入。可以学学爱奇艺“迷雾剧场”那种打法,把同类内容打包成剧场,形成持续稳定的内容输出。另外,也别把所有资源都砸在少数S+大项目上,多关注一些中型体量的作品,这样才能让内容生态更健康、更可持续。

其次,流量上要平衡内外,不能过度依赖阿里生态。现在优酷流量增长势头不错,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加强品牌自身的营销能力。比如多和非阿里系的手机品牌、电视厂商合作,扩大终端覆盖。同时也要优化内容在微信、抖音这些外部平台的传播路径,提升在站外的声量,真正打破“阿里生态孤岛”的局面。

最后,商业模式也要创新,把IP价值充分释放出来。优酷可以借助阿里内部的电商资源,把热门内容转化成衍生品,打通从“看”到“买”的路径。这方面不妨参考迪士尼的IP运营思路,组建专门团队做衍生开发。另外,互动视频、云游戏这些新形态也值得尝试,可以跟阿里云、达摩院这些技术团队协作,一起打造下一代视频体验。

优酷的困境,也是所有背靠巨头的垂直平台的共同挑战:如何在享受生态赋能的同时,保持独立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巨头的战略棋盘上,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当优酷能够不依赖88VIP也能获得用户增长,不依靠国漫单一品类也能持续产出爆款,才能真正从阿里大文娱的“孤岛”突围,成为中国长视频行业真正的中坚力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