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下《上海堡垒》原著(多图预警)

从春节档贴片广告开始,《上海堡垒》的宣发就慢慢铺起来了,好似一个被打散的阴魂在慢慢凝聚形体。虽然贴片预告主演一出我就觉得这玩意儿要凉,但总归还有那么一点好奇心:怎么就找上《上海堡垒》了呢?

电影总归是要“改”些东西,但若是研究一下原著,对电影“改”的方向和力度也能判断一番。于是,我翻出了书架上那本《上海堡垒》——

500

等一下,“科幻爱情小说”是什么意思?加上腰封上那句“愿我们都还相信爱情”,我就有种不好的预感。

再翻到背面看看——

500

背面的作者感言取自书中后记,但内容与“科幻”半点不占,只谈“爱情”和小说男女主角的感情发展史。视线扫到腰封部分“江南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时,我好像起了鸡皮疙瘩。

看了看“上架建议”,我当场就懵了——

500

“幻想”“言情”“畅销”......只有第一个词和科幻沾边,沾一个字的。

非常不巧,我手边就有一本上架建议写了“科幻”的——

500

可它不是科幻小说——

500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并不是科幻文学,但上架建议里妥妥的写着“科幻”——因为科幻读者认这东西。而《上海堡垒》虽然腰封上大摇大摆写着“科幻爱情故事”,上架建议里却没有“科幻”,是怕科幻读者买回去以后投诉货不对板吗?

书中后记内容显示,《上海堡垒》创作于2006年上半年。但书末的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显示,这本书是2016年10月出版的。时隔十年出版一本跟“科幻”欲拒还休的“科幻爱情故事”,又在腰封上写着“同名大电影火热筹备中”,只能说宣发方面还真下本。

当然,书好不好要内容说话,出版社腰封胡写瞎吹招人烦的情况很多——当年蔡骏可对出版社在自己作品腰封上的夸张宣传语大发雷霆。不过“内容简介”这部分应该是不敢瞎写的:

500

咬文嚼字时间到:第一段的关键词是“希望”“爱情”“年轻人”,后面科幻和爱情五五开,但倒数第二段直接写了个“爱情科幻故事”——翻译过来就是“沾了科幻元素的爱情故事”。

我好像明白宣发方面为何不怎么提原著了,因为把这本书拧成科幻小说实在太难。面对一本包装上散发着浓郁言情气息的原著,被《流浪地球》吊起胃口的科幻迷们怕不是要直接拂袖而去。因此,宣发方一直在谈特效、谈演员甚至谈一门炮......

500

......就是不怎么谈这本“爱情科幻故事”。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翻开正文,跳过下面这种男女角色发展关系的内容——

500

500

不是说写得不好,而是不对胃口。我想看上海驻军和外星人在“末世”中你来我往,而不是男女角色在“末世”中你侬我侬。于是,我看到了防御外星人炮击——抵御外星人重点进攻——作死引发外星人全面进攻,然后......

500

主角在最后时刻的危急关头,利用“鹞”式战机的垂直起降功能跑到中信泰富广场楼顶,之后历经艰险...跑下去把一个妹子拉上了战机。至于说这个压根没学过“鹞”式战机操作的妹子怎么不当累赘——

500 

我几乎一口老血喷出来,然后尽可能快地看完了余下部分。虽然理论上不是不可能,但我记忆中唯一一个这么学开飞机的是李翼展——郑渊洁童话《翼展》的主人公。

综上所述,《上海堡垒》原著的主要内容是言情,科幻只是陪衬。难怪江南本人在今年6月的电影发布会上说,上海堡垒电影“放大了故事中的战争元素”,因为原著的重心确实不在这里。

500

那么上海堡垒电影改编的最好结果是什么呢?

我是个编导预备役,看过我那篇流浪地球影评的人应该还记得。我感觉,上海堡垒如果能做到《全球风暴》这种“画面特效不错,剧情套路明显,总体不过不失”的水平就差不多了。简单来说就是“外星人长期围城,上海靠护盾死撑,主角拯救城市于千钧一发,顺便打情骂俏”。而全球风暴的猫眼及淘票票评分如下:

500

500

看起来不少,但我要提醒各位:《全球风暴》剧情十分俗套,靠特效场面才拉到8.5分。《全球风暴》在撒哈拉制造了类似《流浪地球》的雪景——

500

在香港制造了类似《烈火英雄》的火焰和爆炸——

500

甚至在“沙漠之城”迪拜制造了类似《后天》的海啸——

500

还有一个规模远超《流浪地球》领航员空间站的太空设施——

500

这么多大场面效果如何?借用《齐鲁晚报》的评论,这些特效“多少掩盖了套路情节的无聊,让故事看起来比较通畅”。

至于《上海堡垒》的特效水平嘛......有条评论怕是要一语成谶:

《流浪地球》改变了中国科幻,上海堡垒又改回去了。

最后解释一件事:为啥我手上会有《上海堡垒》的原著呢?

这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当年想给女朋友送本科幻小说,又担心她看不懂,就用“科幻+言情”找了这么一本......

是的,最后没送出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