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传薪:李毛仔与毛仔柴窑的仿古传奇
在景德镇昌南新区名坊园的青砖黛瓦间,一座柴窑的烟囱终年飘着淡蓝青烟。松木燃烧的噼啪声里,70岁的李毛仔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刚出窑的瓷坯,釉面泛着的莹润光泽,是他与泥土、火焰相守半生的勋章。这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一座"毛仔柴窑"延续着景德镇千年制瓷的古法神韵,让唐青花的淡雅、元釉里红的明艳在当代窑火中重生。

景德镇夜景
一、瓷土里的童年与人生转折
1954年,李毛仔出生在景德镇厂区密集的弄堂里。不同于寻常孩童的玩具,他的童年玩伴是瓷厂废弃的渣片泥巴,上学的路要穿过轰鸣的瓷车间,耳边常萦绕着瓷工们的号子声,鼻尖总飘着瓷土与松柴混合的独特气息。这种浸润式的成长,让"瓷"成为他生命中最本真的底色。
命运的转折在少年时悄然降临。小学毕业恰逢特殊年代,父亲早逝后,母亲独自拉扯姐弟几人的艰难,让懂事的李毛仔主动辍学当起了学徒。从揉泥、拉坯的基础活计做起,他在瓷厂的烟火气中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那些年,他做过小工、跑过单帮,后来又远赴省外开起了仿古瓷店铺,在与南来北往的藏家、行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得以见识历代名瓷的真容,也渐渐摸清了不同朝代瓷器的器形密码与釉色玄机。
2006年,年过半百的李毛仔接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回到景德镇的病床前,母亲攥着他的手,叮嘱他继承父亲开白土行的老本行,从源头把瓷器做好。这句临终嘱托,成了他人生的新坐标。他关停了省外的店铺,决心沉下心来,找回景德镇制瓷最本真的模样。
二、从寻矿到把桩:与古法的较劲
"做瓷先寻土,土好瓷才好。"父亲留下的老话,李毛仔记了一辈子。为了找到与古瓷最接近的原矿料,他背起行囊钻进景德镇周边的深山,沿着老一辈瓷工的足迹寻找废弃老矿。山路崎岖,他就拄着木棍前行;分不清矿土成色,他就虚心请教深山里的老瓷工,把不同矿土的色泽、质地一一记录在本子上。
原料解决了,烧窑的难题又摆在面前。传统柴窑烧成技艺复杂,温度控制、投柴时机、窑位排布,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为了掌握其中诀窍,李毛仔开始没日没夜地试烧"照子"——也就是瓷坯试验品,每一个试制品都编号记录,标注着不同的原料配比、釉料浓度和烧制时长。他遵循"实践—书本—再实践"的路径,把古籍里的制瓷记载转化为窑火中的实际操作,硬生生啃下了这根硬骨头。
凭借这份钻劲,李毛仔很快在行业内崭露头角,被皇窑聘为柴窑烧制把桩师傅——这是柴窑烧制的核心岗位,相当于窑口的"总指挥"。在皇窑的岁月里,他经历了无数次"满窑如怀胎,开窑见分晓"的煎熬。每窑烧满40个小时,他几乎全程守在窑边,根据火焰颜色判断窑内温度,精准控制投柴节奏。有次开窑,因窑温偏差导致大半瓷器报废,他心疼得几夜难眠,但也由此总结出"看火色辨温差"的独门经验:"火焰发蓝则温高,泛红则温低,橘黄透亮才是恰到好处"。
多年的积累在2014年迎来了爆发。在首届景德镇仿制历代名窑陶瓷精品大赛上,李毛仔选送的作品一举囊括金、银、铜三项大奖。评委们评价其作品"器形合古制,釉色得古韵",这份认可让他更加坚信:古法虽繁,必不敢省其功。
三、毛仔柴窑:72道工序的坚守
2018年,景德镇毛仔仿古陶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李毛仔在昌南新区名坊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柴窑——毛仔柴窑。这座窑继承了景德镇传统柴窑的结构,却处处透着他的匠心设计:窑室大小严格参照明清官窑比例,投柴口的位置经过反复调试以保证火焰均匀,窑床的坡度精确到度,确保受热一致。
在毛仔柴窑的车间里,"72道工序"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贯穿始终的铁律。从瓷土筛选、揉泥练土,到拉坯利坯、绘画施釉,再到满窑烧制、开窑选瓷,每一步都坚持纯手工操作。李毛仔要求工人"做瓷如做人,半点假不得":揉泥必须达到"三光"——手光、泥光、板光;利坯要做到"薄如纸、明如镜";施釉需均匀得"釉不挂足,色不流边"。
最让人惊叹的是毛仔柴窑对釉里红的把控。这种被称为"火的艺术"的工艺,对温度极为敏感,高一度则"烧飞"失色,低一度则"吸红"发黑,自古就有"千窑一宝"的说法。为了烧出理想的釉里红,李毛仔带领团队做了上百次试验,最终摸索出"先低温素烧,再施釉复烧,中间焖火三小时"的古法技艺。如今,毛仔柴窑的釉里红作品,发色明艳沉稳,纹饰清晰立体,成为业内公认的"釉里红天花板"。
柴窑烧制的成本远比电窑高昂:一窑需要消耗数千斤松柴,40个小时的烧制过程需6名工人轮班值守,而成品率常常只有30%左右。有次开窑,大部分釉里红瓷器因温度不均出现惊釉、开片,工人都面露沮丧,李毛仔却拿起一件残瓷笑着说:"这是窑火给我们上课呢,下次就知道该在哪处多投两把柴了"。这份对瑕疵的宽容与对技艺的执着,让毛仔柴窑的作品始终带着温度与灵魂。
四、老顽童与新潮流:让古法活在当下
熟悉李毛仔的人,都爱叫他"老顽童毛爷爷"。这位身形不高、笑容爽朗的老人,既有老匠人的固执,又有年轻人的活络。在厂里,他和工人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谁家有难事他主动帮忙,师傅们手艺瓶颈期,他会下厨做几道景德镇特色菜,在饭桌上聊着天就把技艺窍门传下去了。工人们常说:"只要毛仔在厂里,再累也有劲"。

李明,第三代传承人,毛仔柴窑总经理和现主理人 非遗传承人父子
但这位"老顽童"也曾有过烦心事。几年前,毛仔柴窑的作品品质虽高,却因销售渠道传统,只能等着中间商上门拿货,利润微薄。有次他偶然得知,自己烧制的一对"青花釉里红双龙将军罐"在拍卖会上拍出高价,而厂里却还在为积压的瓷器发愁,急得他几夜睡不着觉。

转机来自儿子李明的加入。在外企做销售的李明看出了问题所在,向父亲建议拥抱电商直播。一开始,李毛仔还有些犹豫:"老祖宗的东西,对着手机卖会不会不庄重?"但当他看到直播镜头能让全国各地的藏家亲眼看到开窑过程、见证瓷器从泥土到珍宝的蜕变时,立刻来了兴致。
如今,毛仔柴窑的直播间就设在柴窑门口。开窑时,李毛仔会亲自出镜,拿着刚出窑的瓷器给粉丝讲解:"你们看这釉色,是松柴的油脂渗进去才有的温润;这开片,是瓷器在窑里'呼吸'的痕迹"。镜头还会对准画工车间,让网友看到画师们一笔一画勾勒花鸟翎毛的过程。这种透明化的展示,让毛仔柴窑的粉丝量暴增,每次开窑都能引来上万人围观,作品常常一抢而空。

名气大了,李毛仔没有停下脚步。他把毛仔柴窑打造成了江西省职业技能发展促进会的陶瓷烧成培训基地,亲自给年轻学徒讲课,把"看火色""辨瓷土"的独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下去。央视记者采访他时,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这位70岁的老人笑着说:"如果上天能再借我三十年,我想把这泥巴玩个够,让景德镇的名号好好传下去"。



从2019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传统柴窑烧成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到2021年成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团体烧成工艺类传承人,再到荣获"御瓷工匠"称号,李毛仔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但他对瓷器的初心从未改变。在他的带领下,毛仔柴窑已拥有20多名技术骨干和50多名工人,烧制的仿古瓷涵盖唐、宋、元、明、清各朝风格,尤以青花和釉里红见长,成为景德镇仿古瓷领域的标杆窑口。
走进毛仔柴窑的展厅,仿佛穿越了千年瓷史:仿唐青花执壶,釉色淡雅如月光;仿元青花缠枝牡丹罐,纹饰繁复而清晰;仿清乾隆釉里红穿花龙纹梅瓶,红釉明艳如宝石。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古瓷的精准复刻,更融入了李毛仔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与诠释——正如他所说:"仿古不是照搬,是要让老祖宗的技艺在当代活起来"。

青花釉里红万花葫芦瓶

青花釉里红百子茶叶罐

釉里红伍供

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

青花釉里红喜上眉梢天球

粉彩九桃天球

釉里红云龙观音瓶

青花仿王步画鸟瓷板

青花山水瓷板
如今,毛仔柴窑的烟囱依然每天升起青烟,松木燃烧的声音伴随着瓷工们的笑声回荡在名坊园里。李毛仔依然每天早早来到窑厂,摸摸刚揉好的瓷土,看看窑火的颜色,偶尔对着直播镜头和粉丝们打个招呼。在这座窑里,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72道工序的坚守与电商直播的创新,共同书写着景德镇制瓷技艺的当代传奇。
窑火熊熊,薪火相传。李毛仔用半生时光证明,真正的非遗传承,既要守得住古法,又要接得住时代。而那座矗立在昌南新区的毛仔柴窑,不仅烧制出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更烧制出一份属于手艺人的执着与荣光。(孙世泓)
来源:咸宁新闻网



牧晨之声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