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延伸解读
微信公众号“地理知识局”推出一篇《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的文章。写得很片面,他把秦国乱世胜出,简单归结为郑国渠的修建。本来没有打算根究与此。后来发现很多网站和公众号都转载此文,再加上此时中美贸易战正酣,大争之世,仿佛昨日春秋战国,觉得有必要就此文进行批判,于是,这篇文章就应运而生了。
古今中外谈论秦王朝统一六国,不自觉的都会把目光聚焦在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这件大事件上。正是有了卫鞅变法,才有可能“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统一六国的壮举。
一个伟大的国家需要一个伟大的敌人。为了生存,你不能有半分的懈怠,为了生存,你所有的潜质,在对手这个触媒下,发挥尽。
假如不是秦国的邻居魏国出了个雄主魏文侯,不是魏文侯重用李悝和吴起,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改革,在秦晋的争霸中,重创秦国,秦国不但失却了秦穆公的河西之地,连周天子赐给秦穆公的“伯”都给撸夺了。就不会有秦献公和秦孝公的改革了。没有秦献公和秦孝公的改革,就没有后世的秦始皇统一六国。
虽然说,秦孝公的老爸秦献公恢复了秦穆公时期一些疆域和元气,但由于秦国已经不景气一百多年了,诸侯骨子里还是看不起秦国和秦孝公。仍然延续早年“商不入秦,士不入秦”的看法。这让年轻的接过父亲大业的秦孝公非常的不甘和耻辱,对臣下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奋发图强,恢复秦穆公祖业【这时间的秦孝公绝没有吞六国的野心】。于是学习魏文侯,天下求贤,成立招贤馆,有自己最宠信的景监负责。
魏相国公孙痤还没有愿意举荐卫鞅,就死了。这让卫鞅非常的懊丧,于是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碰碰运气。景监和卫鞅谈了几次话,非常的震惊,这家伙不就是秦孝公要找的经天纬地之人吗?于是就把卫鞅力荐给秦孝公。秦国开始变法。
经过卫鞅两次变法,秦国废井田,开阡陌,设县置,统一度量衡,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士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人口,盐铁专营,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就卫鞅为秦国设置的国家制度,比目前现代很多国家都要先进。
为了应对当年的“大争之世”,国家实行战时制度。全民皆兵,禁止私斗,推崇军功,非军功不得为爵。
不到一分钟,你就可以把这些文字读完,也许你看不出什么神奇之处。在任何时间,人口都是国家最优秀的资产。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用后世社会学家说,是由于医学进步,英国人口大量增殖,可以源源不断对外移民的原因。商鞅变法的人口增殖制度对秦国后来胜出功不可没。
盐铁专营、重农抑商和废除士卿世禄制度,而且秦国不对封地爵禄国家供给,这样能够让秦国物产自给强于别的诸侯国,同时中央财政可以集全国之力,一致对外。而其他诸侯国相比于秦国,政令上大下行没有秦国快,物力人力也没有秦国聚集的好。这也是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一个原因。
社会向来不缺制度,缺的是执行力。根据湖南考古获得的秦国县置公文简册报告,秦国新得的土地,度量衡两个月内完成秦国标准。适龄的男女必须结婚,适龄的不得有鳏寡之人。牛羊必须按时生育,庄稼必须按时播种,完不成这些指标,县长按照秦律接应相应的处罚。
秦国的变法,和国力的上升,惊动了强邻魏国。魏国联系周边12诸侯打算进攻秦国。商鞅认为“以一秦敌大魏,恐不如”建议尊魏国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国,同时把天下的纷争聚焦到魏国身上,秦国韬光养晦,加紧发展。
此疲魏之法果然高明,魏国成了天下斗争的主要目标,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遭遇齐国的伏击,大败,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再没有机会翻身。但秦国面对失去元气魏国,中立楚韩,联合齐赵,找准机会不断地撕咬魏国。魏国为了自保,不得不“以地贿秦”,秦国终于获得了失去的河西之地。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薨,秦惠文王继位。316年秦灭巴、蜀和苴,这为公元前256前后修建都江堰奠定了基础,天府之国的物产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当然这功劳也有公元前246年修建的郑国渠一份。
一支好的乐团不需要指挥,一支坏的乐团有指挥和无指挥一样。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薨,秦武王无子,赵武灵王拥立秦惠文王质燕之芈八子长子公子稷为王,是为秦昭王。昭王幼,芈八子为太后,穰侯秉政。秦国白起为将,攻城略地,诸侯震恐。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当政,范雎为相,范雎出谋“远交近攻”,昭王以为善,用之。从此,秦国统一六国进入快进式。
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今日的世界大争犹如昨日的春秋战国。而今日中国的情势,也犹如秦昭王、秦始皇临门一脚的时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和赵魏韩齐楚燕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中国没有打算统一他们,只是想和他们平等的一起共建和谐的地球家园。可惜500多年统治地球的西方国家不愿意放下自己的特权,铁心和中国斗争到底。中国为了免遭再次荼毒,有必要从大争之世的秦国胜出,吸取方法和教训,为和谐的地球家园早日到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