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芯正港股递表:AI光模块黑马押注下一代算力革命前景如何?
AI资本局 石韬 11月2日

2025年10月31日,北京海光芯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光芯正)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华泰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光电互连厂商,凭借400G/800G硅光子光模块的量产能力,在AI算力爆发期迎来业绩跃迁——2022-2024年营收从1.03亿元跃升至8.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9%,2025年上半年营收6.98亿元已逼近去年全年,但是,公司仍处“增收不增利”状态,同期净亏损3485万元。作为中国首批实现高端光模块量产的企业,其技术成色与财务健康度的博弈,正成为港股IPO市场的关注焦点。
一、营收三年激增737%,亏损率收窄至5%
招股书显示,海光芯正过去三年营收呈指数级增长:2022年1.03亿元、2023年1.75亿元、2024年8.62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激增164%至6.98亿元。这一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2024年全球前十光模块厂商中,海光芯正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企业。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仍未摆脱亏损,但边际改善显著:2022年净亏损6021万元(亏损率58.6%),2023年扩大至1.09亿元(61.9%),2024年收窄至1790万元(2.1%),2025年上半年亏损3485万元(亏损率5%)。
毛利转正成为关键转折点——2024年毛利首次突破1亿元(毛利率11.6%),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4272万元(毛利率6.1%),主要得益于400G及以上硅光子模块的量产规模效应。
二、AI光模块市占率全球第六,硅光子技术构筑护城河
作为AI数据中心光互连核心供应商,海光芯正的技术壁垒集中在三大领域:
1.高端产品量产能力:中国首批实现400G/800GAI光模块量产的企业,产品已部署于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2024年全球AI光模块市占率第六(中国第五)。所有400G及以上单模模块均采用硅光子技术,良品率达行业领先的95%以上。

2.全链路技术自研:全球少数同时掌握硅光子芯片设计、光模块研发及量产的企业,基于12英寸晶圆平台实现硅光子芯片集成,自研的WIMO平台支持1.6T光模块开发,并布局3.2T/6.4T光电芯片(应用于NPO/CPO)。
3.下一代技术储备:研发投入占比持续高于15%,在LPO/LRO(线性光模块)、近封装光学(NPO)、共封装光学(CPO)等领域均有突破,其中1.6T硅光子模块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
截至2025年6月,公司光模块产品中400G及以上规格收入占比达68%,AOC(有源光缆)及PCIeAEC产品形成协同效应,客户覆盖国内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的七家。
三、创始人控股21.11%,阿里小米成战略股东
IPO前,创始人胡朝阳博士通过直接持股(11.11%)及一致行动人(苏州海怡6.23%、海旭3.77%)合计控制21.11%股权,为单一最大股东。股权结构呈现“产业资本+财务投资”双轮驱动:

•战略投资者:阿里巴巴持股4.73%、小米智造2.71%、中天科技1.31%,其中小米在2024年8月参与6000万元A轮融资;
•财务投资:元禾控股(1.57%)、云杉资本系(苏州协立9.06%)、邦盛投资(6.93%)等机构合计持股超30%;
•近期融资动态:2025年3月及8月分别完成1.5亿、3.1亿元融资,投后估值26.6亿元,每股成本34.95元,为港股IPO定价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三轮融资合计5.2亿元,主要用于硅光子芯片产线扩建及下一代技术研发。
四、技术高管主导管理层,薪酬结构偏向长期激励
公司董事会由9人组成,5名执行董事中4人为技术/运营背景:创始人胡朝阳(博士,CEO)主导战略,CTO孙旭博士(硅光子领域专家)负责研发,CFO周红拥有15年财务管理经验。独立非执行董事包括复旦大学徐浩萍教授(财务专家)、苏州大学王飞教授(光电子领域学者),强化技术与财务合规性。
招股书未披露高管具体薪酬,但显示2024年员工成本1.2亿元(占营收14%),其中核心技术人员持股计划覆盖23人,包括2025年8月授予的1200万股期权(行权价34.95元),绑定长期利益。
五、现金储备3.48亿,客户集中度与应收账款隐忧
截至2025年6月,公司现金及等价物3.48亿元,短期借款2.1亿元,资产负债率63.4%(较2022年78%明显改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98天降至2024年的72天,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余额4.1亿元(占流动资产28%),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62%(第一大客户占比29%),存在一定集中度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以来三轮融资注入的5.2亿元资金,显著改善现金流,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转正至1872万元,此前三年累计净流出1.2亿元。
六、AI算力浪潮下的成长与挑战
海光芯正的爆发式增长,本质是AI算力需求驱动的行业红利——2024年全球AI光模块市场规模达127亿美元,2028年预计增至356亿美元(CAGR29%)。公司凭借硅光子技术卡位400G+市场,2024年市占率已跻身全球前十,技术储备覆盖至3.2TCPO,具备对标国际龙头(如旭创、II-VI)的潜力。
但隐忧同样存在:
其一,亏损尚未转正,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1亿元(占营收15.8%),持续高投入或压制短期利润;
其二,客户集中度高,对头部互联网企业的依赖可能导致订单波动;
其三,硅光子芯片量产仍依赖外部代工厂(如中芯国际),供应链自主性待验证。
战略预判:此次港股IPO拟募资主要用于硅光子芯片产线建设(40%)、下一代光模块研发(30%)及补充流动资金(30%)。随着1.6T模块量产、CPO技术突破,公司有望从“AI光模块供应商”升级为“光电互连解决方案服务商”。
AI资本局认为,阿里、小米的战略入股,或为海光芯正打开云计算、智能硬件的协同市场。短期看,能否在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是关键;长期看,技术迭代速度与客户多元化将决定其在全球光模块格局中的最终位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