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互怼:且看他们之间的哪些“恩怨情仇”史

[导读]一月份以来,日韩之间的摩擦不断。从韩国“广开土大王”(第十九代高句丽王的名讳)号驱逐舰照射日本巡逻机所引起的“雷达照射”事件开始,到五月份韩国对“独岛”(日本称“竹岛”)展开的海洋调查,引起日方的不满;紧接着,大阪G20峰会之后,日本突然单方面宣布,中断出口韩国的半导体关键材料氟化氢等化学原料。敌我双方,频频出招,韩国采用的组合拳,可收效甚微;日本则是重拳出击,一拳打在了韩国整体经济链的“七寸”上(半导体是韩国的核心产业,占该国出口比重的20.8%,占韩国当前GDP比重的6.7%),把韩国给整懵了。醒来之后,为了更有力的还击,索性来个全国上下抵制日货(抵制日货这种做法是不是很熟?).....说到日韩之间的“恩怨情仇”,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其实早就“积怨已深”,只是相互憋着,就看谁先“疯”。下面请听我细细道来,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壬辰卫国战争

说起日韩之间的历史纠葛,最早得追溯至公元663年(龙朔3年,高宗李治的年号),当时中日之间在朝鲜半岛上,发生历史上知名的白江村(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海战,这也是中日之间第一次正式交锋,新罗国(朝鲜民族的古代国家)作为唐朝的仆从国,也参加了此次战斗,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所率领的军团,围住了倭兵所驻守的周留城,并采用包抄合围之术,致使日本大败,迫使他们狼狈的逃回本土(对于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旧唐书》)。

对于上述这段历史太过于遥远,况且人在朝夕之间太过于健忘。并不足以挑起日韩之间的矛盾,进而引起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而真正牵动东亚局势的,则是被韩国称之为的“壬辰卫国战争”,对于大明朝来讲,当时是万历20年(1592年)。

1590年前后,被日本人尊称为“太阳之子”的丰臣秀吉,通过连年不断的征伐,横扫日本,统一了全国。他之所以如此厉害,因为他收编了很多当时的低级武士。当时的日本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当然啦!当下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依然等级森严),对于社会底层的低级武士来讲,能有人赏识,能混口饭吃,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自然而然,得拼命效力于丰臣秀吉。对于丰臣秀吉来讲,正可谓是“武士在手,天下我有”。

对于日本武士,我想大家多多少少都有点概念,在一些抗日电视剧,日本动漫里往往都有所体现,有时候也被称之为“浪人”(其实“武士”与“浪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失业与未失业之分,而作为“浪人”自然就是失业者,到处“浪”吗!)。

被收编之后的浪人,也就变成了武士(对于这种收编,是不是有点像战国时期信陵君豢养门客三千啊?其实丰臣秀吉所处的时代也恰恰是日本的战国时代)。“浪人”虽被收编成武士,但多多少少还带有“浪人”的本质,习性散漫,好勇斗狠,闲暇之余,易于叛变。对于这一点我可以给大家推荐一部好电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七武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全国虽被统一,但暗处的敌对却势力蠢蠢欲动,很多人对这个来自草根阶层的统治者,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与不服,使得看似和平的政权之下,实则暗流涌动,矛盾重重,加之,这股好勇斗狠的低级武士,难以管理与约束,令丰臣秀吉极为头痛。

那么该如何引导并转移,这两股令人棘手的势力阶层,从而达到巩固自身政权的呢?在他看来,最合适的方式莫过于对外发动战争。发动这场战争并不是临时起意的,也是经过丰臣秀吉认真思考与权衡的,加之当时的中朝两国(注意:这个时候朝韩还是个统一的国家)局势动荡,从而也就促成并坚定了,其对外发动战争的决心。

丰臣秀吉本人是个极具政治野心与征服欲的家伙,早在他还是“猴子”(对于“猴子”这个称呼,则是织田信长给他的戏称,因为其长得像猴子。)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很小就立志统一日本),只是当时无人相信,人人对此嗤之以鼻。在其统一日本之后,全国上下经过他的一番经营与治理,可谓是国库充盈,这样也就为接下来的,征伐朝鲜王朝奠定了经济基础,而征伐朝鲜王朝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剑指大明,以实现其在宁波养老的黄粱一梦。

而当时的大明王朝早已是内忧外患,政局动荡,国力衰弱、更兼北方女真部落虎视眈眈,全国上下可谓是危如累卵。而彼时的朝鲜王朝则陷入激烈的党争,全国更是政治黑暗,国力衰弱,国防废弛,军队战斗力如同“弱鸡”。这样一来,丰臣秀吉也就胆儿大啦,不仅如此,在军事,日本方便还从葡萄牙人手中得到铁炮(火绳枪),并学会了仿制,且快速的国产化。

有了这些各种因素,丰臣秀吉心里也就有底了,觉得可以动手了。1592年4月,丰臣秀吉调用了15.8万余人,兵分两路,采用“海陆并进”的战略战术,正式向朝鲜发动了进攻。陆军由当时的第一军团指挥官小西行长等人带领,穿过对马岛,由朝鲜半岛的釜山,庆州一带登陆,水军则由九鬼嘉隆等人带领,率领大小七百多艘舰船向韩国巨济市一带行进。

500

陆军在釜山,庆州一带登陆后,一路势如破竹,朝鲜王朝的国防力量可谓是不堪一击(朝鲜出兵20万,并不少),很快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京都汉城,开城,平壤等地相继失守,而国王李昖则仓皇逃至鸭绿江边的义州,紧急派遣使臣向大明求援。虽说朝鲜王朝的陆军大败,但由李舜臣所率领的水军将日本水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在战局上总算为朝鲜陆军的失败挽回了一点颜面。

大明王朝在接到朝鲜国王的求援信息之后,由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等人做出决策,先后率领4万余人,展开了抗日援朝行动,一开始,明军不熟悉日军战法,加之指挥权不统一等情况,导致初战失利,军溃将亡(戴朝弁,史儒等将领阵亡)。

随后便调整战法,开始增兵,为后来的平壤大战,碧蹄馆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展开了多次战役,直至1593年6月,中朝联军与日军之间的战况陷入了僵局,遂展开议和。议和之余,日本军队并没有推出朝鲜半岛,而是一直驻守在釜山,直至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率领14.1万余人发动了第二次对朝战争(看来丰臣秀吉真的是贼心不死啊)。

在此之前,日本还使反间计诬陷李舜臣,说其有谋逆之心,如是朝鲜国王一怒之下,将其下狱,其后又贬为士兵(三十六计学得挺溜的,这一幕是不是有点像,周瑜设计陷害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啊?)。第二次抗日援朝,大明朝先后派兵,多达七万余众。这次丰臣秀吉依旧是水陆并进,一开始日军是相当顺利,不管是在陆军方便的南原战役中,还是在水军的漆川梁海战中,日本方便都取得了胜利。

由于漆川梁海战的失利,朝鲜的水军力量几乎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有十来艘战舰。无奈之下,朝鲜再次启用了李舜臣,在中朝水军的联合下,战争的局势慢慢有所扭转,在历经“鸣梁海战”,“露梁海战”之后,重挫日本水军,加之战争期间丰臣秀吉在日本的伏见城病逝,使得日军方便士气大挫,遂全军仓皇撤离朝鲜半岛,以此宣告壬辰卫国战争的结束。

而对于李舜臣来讲,在“鸣梁海战”中以少胜多,诱敌深入,重创日本舰队的英勇表现,至今依旧被朝鲜与韩国人传为佳话,为了纪念这位水军英雄,韩国特地在2014年拍摄了一部名为《鸣梁海战》的古装战争电影,以此来缅怀那段传奇的海战历史。

也正是因为这场壬辰卫国战争,日韩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缝,并结下了梁子。为了让韩国人铭记这段历史,2016年中韩两国还合拍了5集纪录片式的连续剧《壬辰倭乱1592》,当时在韩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资源看看。

二 、从甲午战争说开去19世纪60年中期,日本在经历“戊辰战争”之后,彻底结束了长达600多年的幕府统治,一举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扫清了封建残余。在此之后,整个社会环境可谓是焕然一新,这样一来,也就为下一步明治维新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日本内战结束后,一系列破除旧制度的改革相继展开,国家政权的掌控能力逐渐恢复,之后便提出了“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的口号,快速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很快日本便在军事,经济,工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

在讲到“甲午战争”之前,这里要讲个小插曲。1875年5月,日本政府派遣“云扬”号,“第二丁卯”号,“春日”号三艘军舰,以测量海域为名,闯入釜山海域,进行军事示威,9月份“云扬”号入侵汉城(今首尔)附近的江华湾,并派出小艇向草芝镇炮台进行挑衅,于是朝鲜方面立即进行了自卫反抗,双方发生炮战,最终日本完胜朝鲜。我想作为“云扬”号的舰长,井上馨这个时候站在前甲板上,嘴角漏出一丝微笑,默不作声的眺望着朝鲜半岛,心里肯定是乐开了花。

朝鲜作为失败的一方,自然是要付出代价。1876年日本政府命令全权大臣黑田清隆等人前往朝鲜追究“云扬号事件”,并与之签订了《江华条约》,强迫朝鲜与清朝断绝宗番关系,采取掠夺式的贸易政策,大量套现,并累积自身财富(据统计,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朝鲜运回本国的黄金约合835万日元,占同期日本所得黄金总量的68%)。

经过这次战争上的牛刀小试,日本很是尝到了甜头。这一切就如同初入股市的投资者,在获得收益,既紧张,又兴奋。这次牛刀小试,不仅是在试探朝鲜,更是在试探清王朝,这一切是在为接下来更大的战争投资,积累资本,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沉浸在甜蜜的岁月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很快便来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实现了轻工业化,在经历明治维新之后,全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早已不是幕府时期那个闭关锁国,资源匮乏的日本了。有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军事实力做后盾,日本找到了一条更好更快的致富路,那就是掠夺他国财富。

军事实力的崛起,使得日本的侵略野心快速膨胀,于是又想起了300年前那个没有做完的梦-入侵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老大哥清王朝,这个时候早已是腐朽透顶,没落到垂死挣扎的边缘,看到这一切,作为当时的掌权者明治天皇,估计做梦都会笑醒。

机会来了,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甲午战争,当日本以资本主义工业国的面貌出现在晚清王朝面前时,衰败的大清却不自知,自身的差距与日本的差距,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在这里,有人会说,标题谈的不是日韩关系吗?怎么扯到了甲午战争?对,在此我要谈的就是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期间,朝鲜王朝对于日本来讲,可谓是捞草打兔子,在入侵清王朝的同时,顺便也入侵了朝鲜。

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入侵朝鲜,完全是因为朝鲜内讧导致的。这个时候朝鲜内部爆发了东学党(东学党的本质是中国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合一,与“西学”对照)起义,旨在推翻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然而自家打架到不要紧,结果把狼给引来了。

东学党起义爆发之后,政府军节节败退,出于无奈,朝鲜政府决定向清政府求援,可这个时候的清王朝又好到哪里去呢?早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况且日本早就眼巴巴的等着清政府出兵,来缓解当时日本的经济危机(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就等着这场战争扭转经济困局)。

果然,清王朝还是不能放下作为朝鲜宗主国的身份与面子,出兵了。这个时候作为日本政府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恐怕早已是,站在东京的官邸里暗自窃喜,心想,终于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

当战争来临时,作为愚蠢而守旧的一方,总是显得有些后知后觉。大清都快亡啦!而此时的老佛爷慈禧太后,却忙着准备她极尽奢华的60岁寿诞。作为中日交战双方,一边忙着备战,另一边却忙着喜庆,听上去是多么的讽刺与悲哀!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军突然袭击了汉城王宫(历史总是相似的,突袭一般多选在晚上凌晨),击溃了朝鲜守军,并挟持了朝鲜国王李熙,控制了朝鲜政府。有了朝鲜半岛这块立足之地,终于可以与大清王朝明火执仗的干架了,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制造了当时震惊中外的“高升号事件”。

500

至此,甲午海战全面爆发,而陆战战场主要集中于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周边地区,当时日军出动16000余人,清军出动13000余人,最终以清军阵亡2000余人,日军阵亡200余人的巨大差距,宣告甲午战争平壤之战的结束,至此,整个战局胜利的天平慢慢发生了扭转,开始倾向于日本,最终以清王朝的败北而宣告甲午战争的结束。

而这时候的日本政府,早已将战争的重心对准了清王朝,300年前未曾实现的登陆梦,在这一刻,终于即将变成现实。而此时作为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站在鹿鸣馆的会客厅里,紧锁的额头,看上去舒展了很多,看着来往的宾客,频频举杯,心中不胜欢喜,脸上也露出的迷人的微笑。

甲午战争终于告一段落。《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日本积累了极大的战争资本。1897年10月,被挟持中的朝鲜王朝第26代国君李熙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哎,又是个傀儡皇帝)。

战完朝鲜,战大清,可见日本当时的军事实力有多强。而此时的日本并不满足眼前的现状,为了报复之前,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政治举动,影响了日本自身的得利。日本决定一雪前耻。

而这个时候战胜朝鲜与大清的日本,并没有引起沙俄的重视,反而对日本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认为日本人是猴子,猴子怎么可能与来自西伯利亚的熊相提并论呢?然而,任何轻视敌人的行为,往往都会以血的付出作为交换代价。

1904年,经过长期备战的日本决定悄无声息的对俄开战,日本联合舰队在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的指挥下,重创了位于朝鲜仁川和中国旅顺的俄太平洋舰队和赶来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自此,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欧洲宪兵”(外人对当时沙俄的称呼)也不得不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从此再也不敢小瞧这只国土面积狭小,兵力不足的东亚“猴子”。

为此苏联时期,伟大的列宁元帅还在他的《列宁全集》中评价过这场战争:“俄国海军彻底被消灭,吃败仗是注定的了”。

虽说在这场日俄战争中,日本取得最终的胜利,但结局对于日本来讲,可谓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了这场战役,日军投入了13万兵力,伤亡6万人,面对如此惨痛的付出,作为当时日本陆军大将的乃木希典,也不禁面露愧色,毫无喜悦之情。

收拾完俄国的日本,为了弥补战争中所受的创伤,再次将矛头对准了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并将俄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全部驱逐,从此,朝鲜半岛上的利益唯日本人所独享,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日韩合并”做好了铺垫。

为了更快的加速“日韩合并”,日本还专门在韩国设立了一个名为监统府的机构(听名字知道是监督机构),并强化了日本在韩国的军警统治,同时快速向韩国增派宪兵,从1905年的800人,快速增加到1908年的8600多人。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血腥镇压,仅仅是1907年7月到1908年底,这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死在日本宪兵手下的,就达15000多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人不能总是等着被欺负,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1909年10月26日,作为日本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在前往中国东北视察的途中,遭到来自韩国的爱国青年安重根的刺杀,以至于在哈尔滨火车站当场身亡。自此,那个政治生涯无比辉煌的伊藤博文,再也不能鉴证日本的历史了,他是在韩国人的愤怒与庆幸中死去的。

而作为刺杀者的安重根,必定要从历史的幕后走向前台,在韩国的历史上留下一笔重彩,以供后来的韩国人瞻仰。在这里我要讲个小插曲,韩国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义士,2004年韩国拍摄了一部名为《安重根》的电影。不仅如此,2013年韩国领导人朴槿惠在访华期间特别提到安重根,希望中方能在哈尔滨市竖立安重根纪念碑,为此我国领导人表示会指示有关部门进行合作。

很快,2014年1月份安重根纪念馆在哈尔滨开馆,为此,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例行记者会上特意指责安重根是“恐怖分子”(在此请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

伊藤博文遇刺,消息传回日本后,全国上下一片震惊,同时也令日本加快了“日韩合并”的步伐。1910年7月23日,时任日本陆军大将的寺内正毅作为日方代表来到汉城,将“日韩合并”的22条细则条款照会,呈给了韩国当时退居二线已久的总理大臣李完用,并在统监府展开秘密谈判。

8月22日下午4时,李完用迈着沉重的步伐,面色凝重的再次来到统监府,进过一番汇报后,便与寺内正毅在《日韩合并条约》上共同签了字。条约签订后,于8月29日正式生效,从此,仅存13年的大韩帝国宣告灭亡,朝鲜半岛正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大韩帝国”虽亡,但政府还在,1919年4月11日于当前的上海黄浦区马当路306弄4号组建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随着二战的爆发,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便开启了它在中国的流亡之路。

在二战期间,大韩帝国作为日本的殖民地,人民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侵华期间(主要是在1943-1945年),大约有4.5万余韩国军人随同日军一起,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成为战场上的炮灰。

同时日本军方在整个战争期间,采取强迫、欺诈、引诱等手段,征调多达14-16万韩国妇女作为日军“慰安妇”(苏智良教授统计)。时至今日,二战时期所遗留下来“慰安妇”问题,依旧是横亘在日韩两国之间不可逾越的外交障碍。一旦日韩之间有个小摩擦,韩国就时不时,拿出这些旧账来翻一翻,以此来强化这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直到1945年8月15日,二战结束,日本战败退出朝鲜半岛,韩国光复,随着《日韩合并条约》的失效,韩国宣告从长达35年的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下得以解放,韩国人民迎来了自由身(终于赎回了卖身契)。

三战后的日韩关系

二战的硝烟还未散尽,很快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美国,这两位世界级的大哥闹僵啦!以北纬38度线为界,各自圈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引发了后来的朝鲜战争。而对于朝鲜半岛来讲,可谓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日签署了《美日安保条约》(美国开始拉山头啦!),经过美国的从中调解,日韩两国在1951年开启了邦交正常化的会谈,而此时的韩国哪有心思关心日韩邦交,一心只关注当时战事的进展(没看见老子在打仗吗?少给我扯什么日韩邦交,日本害我国民还不浅吗?)。而此时日本当局认为,自身的政治经济条件不成熟,待改善之后再谈日韩邦交正常化,可能会更有利。

日韩邦交的正常化,从1951年开始,直到1965年才正式签订《日韩基本条约》,达成建交。两国间的谈判历经14年,进行7次会谈,其中争执不断,这也充分体现了日韩关系的复杂与艰巨。

日韩之间之所以能够在1965年达成建交,美国这个第三者,从中取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实在日韩建交之前,这一外交举措,在韩国境内,受到了民众的极力反对,当时还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游行,民众的反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度吓住了当时的韩国领导人朴正熙,连他都快动摇了。要不是美国出面稳住了局势,朴正熙估计得倒台啦!

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与朝鲜战争后的韩国,可谓是一穷二白,就连当时的朝鲜都比韩国强(当时朝鲜的人均GDP是韩国的三倍),看到这一切,作为当时的韩国领导人朴正熙也是心乱如麻,下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500

一方面韩国与美国结成资本主义阵营,相互之间并签订《备忘录》,同时出兵越南,以谋求美国对韩国经济与军事上的援助,同时还获得了军需物资供应权(据不完全统计,在1965-1972年的越南战争期间,韩国各项总收入多达5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250-1700亿美元)。

另一方面,日韩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后,日本大量的资金投资与技术投资进入韩国,给韩国带去了经济上的援助,说是经济援助,其本质上还是带有一定的战争赔偿性质。

在日韩签署了《日韩基本条约》之外,还签署了《日韩关于解决对日财产要求权和经济合作权利》,其基本内容是:“1:日本提供3亿美元的无偿经济合作,支付方法是日本在10年间每年提供3000万美元的物品与劳务;2:由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提供2亿美元长期低息贷款,年利息3.5%。偿还20年,7年后开始偿还;3:日本民间企业提供3亿美元以上的一般信用贷款。”

一时间,有了日本与美国这两大经济助力引擎,韩国在经济上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在造船,汽车,钢铁,化工等重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创造了当时被外界广为称颂的“汉江奇迹”。

70年代初,日本对韩国的贸易额和总的累积投资额均超过美国,到了80年初,日本成为了韩国的第一大贸易国。直到今天日本对韩国仍有很大的经济援助,当前的韩国经济发展虽快,但在引进外资上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日本,仅仅是2007年,韩国在对日贸易逆差上创下了298亿美元的高额记录,在制造业方面,有很大一部分零部件与原材料始终依赖从日本进口。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在重要的生产资料上,如果长期依赖从他国进口,那么这一切将是致命的,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时刻悬在头顶。他国能够给你,生产资料的同时,也能在适当的时机使用“经济外交”手段掐住你经济发展的咽喉,就如同这次,日本轻而易举的就掐住了韩国的经济命脉,使之动弹不得,而韩国能做唯有抵制日货。

参考资料:

[1]:壬辰、丁酉之役的起因及影响| 百度学术

[2]:《大国崛起》| 集美大学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治交接教育活动专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