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导体,若干年后我们或许应该感谢今天的美国政府

500

现在的指点江山替代不了未来的怨声载道

这想法是一则新闻引起的。

据彭博社等美媒28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二,在华盛顿举行的首届英伟达开发者大会上,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再次呼吁美国决策层在人工智能(AI)整体战略上应着眼长远,审慎处理对华关系,确保中国对美国技术的持续依赖。

今天的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半导体极尽一切手段打压,但可以肯定,一段时间后,我想想应该是多少时间呢?暂定20年吧,中国的半导体技术一定会成为世界第一,如果那时再出个特朗普第二,他会不会像他抱怨尼克松一样来抱怨特朗普第一呢:就是那个特朗普,他要是一直让美国芯片占领中国市场,就不会有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局面。

朋友们或许会问,你有什么理由肯定中国一定会在半导体领域达到世界第一?如果要简单回答就是一句话:去看看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的历史就知道了。

历史一再证明,对后发国家关键领域的封锁,短期内会造成阵痛,长期看却往往成为其技术独立和崛起的催化剂。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再到航空航天。这些突破哪些是在别的帮助下完成的?美国那时的封锁应该比今天美国政府对半导体的打压更严厉吧,但中国成了核大国,中国有了能与GPS抗衡的北斗,有了天宫实验室。

今天的美国正在走历史上封锁的老路上,想想那时,我们不也有“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幻想吗?但正是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切断了中国买和租的路径,所以摆在中国面前的就只一条路:自己造。

无论是从企业利益考虑还是从美国长远利益考虑,我觉得黄仁勋的话没错。将这个逻辑套用在半导体上,是完全成立的。

美国的打压让中国失去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幻想,从国家战略到资本市场,都形成了 “必须自己干,而且必须干成” 的绝对共识。这种共识所汇聚的资源、人才和决心,是和平环境下难得的催生土壤。

作为英伟达的掌门人,黄仁勋十分清楚,半导体不仅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是资本密集型和市场密集型产业。

庞大的市场是技术的试金石和孵化器。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和制造业生态。美国的断供,等于强行将中国市场这个“超级用户”拱手让给了本土半导体企业。虽然初期产品可能落后,但这个市场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迭代机会、应用反馈和现金流。

而且美国的打压还不是单一的,而是从EDA软件、设备(光刻机等)、材料到制造的全产业链打压。这迫使中国必须进行“全科诊疗”。一旦在某个环节实现突破,就会产生强大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特朗普第二的抱怨”能否成真呢?我的猜想十有八九。

 以特朗普政府现在的视角看,通过“卡脖子”来延缓中国发展、维持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是符合其短期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理性”选择。

    但这个策略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中国的反应。它只是消灭了中国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并没有消灭中国的需求。当依赖不复存在,中国本土技术就会在巨大的需求和投入下野蛮生长。最终,美国企业不仅失去了一个巨大市场,还在全球市场上培育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所以,20年后,如果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真的实现了全面领先(当然在成熟制程和部分关键特色工艺上很可能更早实现),那时的美国领导人回顾历史,完全有理由抱怨:“如果不是当初那代人用极端手段把中国逼上绝路,他们可能至今仍在我们的技术生态里舒适地靠着我们,我们则可以持续获利并控制节奏。正是那代人短视的‘休克疗法’,催生了一个我们无法控制的强大竞争者。”

20年后,我们确实会“感谢”今天的美国政府, 感谢它用一种最残酷、最直接的方式,激活了一个古老民族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强大基因。它迫使中国不得不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这个过程注定是艰难且充满挑战的,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时间。但方向一旦确定,路径一旦清晰,以中国的体制优势、市场规模和人才规模,实现追赶并最终领先,是一个概率极高的事件。

到那时,“特朗普第二”的抱怨,将成为国际战略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美国的智库们又有事可做了。但他们能否悟到这点呢?试图通过封锁来维持霸权,很可能是在为自己的霸权亲手挖掘坟墓。

可惜黄仁勋们的清醒并不能代表美国政府,事实证明让美国政府认错是一件比攻克半导体更艰难的事,他们每一届政府总认为自己是做得最好的,亦如现在的特朗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