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无缘社会” 到女首相上台:日本的“老 “与”新“,藏着多少消费密码?
作者|李小天
“这对很多人来说真的很令人兴奋,无论她的个人政策或想法如何,女性领导者都会自然而然地为企业或其他领域的多样性打开大门,而政治是日本多元化方面最为落后的领域之一”。
2025 年 10 月 21 日,日本执政自民党第 29 任总裁高市早苗在首相指名选举中胜出,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这一选举结果堪称打破日本政坛玻璃天花板,摩根大通证券日本首席股票策略师 Rie Nishihara 表示,她对新政府感到兴奋,无论是对未来的施政方针,还是女性领导人的多元视角带来的隐形福利,她都充满期待。
日本,一直以来是发达经济体中性别鸿沟最为悬殊的国家。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所发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2025》的数据,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日本在性别平等方面排名第17位,仅高于斐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在《经济学人》的玻璃天花板指数中,日本在 29 个经合组织国家中排名第 27 位。1993年,当女性政治家野田圣子进入日本议会时,她甚至需要溜进男洗手间来如厕——因为议会中的女性太少,所以没有专门的女洗手间,只在男厕中隔出一小块区域供女性使用。
但前所未有的女性首相上台,会带来日本内政外交方针的焕然一新吗?高市早苗所接手,是一个怎样的日本社会?对出海日本的中国品牌来说,又要面对怎样的契机与挑战呢?
事实上,高市早苗是自民党内著名的右翼保守派人物,政治立场强硬。她以长期参拜靖国神社、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将自卫队更名为“国防军”以及对华强硬而闻名。在社会议题上,她也持保守态度,反对夫妇别姓与同性婚姻。
尽管个人立场鲜明,高市在竞选时刻意淡化保守色彩以争取选票。她被视为前首相安倍晋三路线的坚定继承者,其经济政策核心是延续“安倍经济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市场对此表示期待,推动日经指数在其当选前后大幅上涨。
在外交安保上,高市预计将继承安倍提出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并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内政方面,高市的人事任命引发争议,她起用了涉及自民党派阀“黑金”丑闻的议员,被批评为“派阀政治复辟”,这可能对其新政府的公众支持率构成挑战。
高市早苗的上任开启了日本政治的新篇章,她如何在继承安倍政治遗产、应对国内经济课题与复杂国际局势之间取得平衡,将是其执政的核心看点。
而放眼如今的全球政坛,女性保守派领导人并不鲜见。
2022年,意大利极右翼政党“意大利兄弟党”党首梅洛尼成为首相,这位二战后意大利的首位女性领导人坚持强硬的移民政策,明确反对扩大 LGBTQI + 权利,旗帜鲜明地打出“意大利优先”的民粹主义立场;而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领导人玛丽娜・勒庞,则大张旗鼓地宣扬退出欧盟,反对自由贸易,主张建立 “法国人的法国”,因此素有 “欧洲特朗普” 之称;德国选择党领导人爱丽丝・魏德尔,同样主张大规模遣返移民,支持德国退出欧元区和《巴黎协定》,建立单一市场组织作为替代方案,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色彩鲜明。
女性领导人上台,通常被视为是推动性别平等、社会平权的进步力量,但政坛却频现政治观念极为保守固化的女性领导者,原因何在?
一方面,保守派政党推选女性领导人,堪称迎合了目前如火如荼的女性主义浪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选举策略。正如东京上智大学政治学教授三浦麻里(Mari Miura)所说,高市早田的上任,将有助于丑闻缠身的自民党刷新其形象。
但另一方面,正如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所说,一些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群体的认可,可能会表现得像一个 “名誉男性”,试图通过与男人同化来逃离自己受到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压抑。而在男性掌控的政治领域,伪装成男人的方式,甚至比他们更加固步自封、更为墨守成规,或许是这些女性领导者的生存之道。
美剧《美国夫人》台词
而高市早苗即将领导的日本,目前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局势,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在安倍政府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之下,日本经济在经历了 “失去的 30 年” 后,出现了一些回暖迹象。2025 财年日本平均工资涨幅为 5.46%,创 1991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股市也表现强劲,地价上涨速度更是达到了 1991 年以来的最快水平。然而,实际工资涨幅却无法与物价上涨速度并驾齐驱,房租、水电费、餐费等生活成本日趋增加,个人消费增长乏力。
在今年7月,日本参议院选举之前,受困于物价上涨和水稻收成不佳,日本民众日常排队购买有补贴的大米,并且精打细算地比较价格,已经成为常态。
一家位于东京西南部海滨小镇热海的农产品合作社,开业几分钟内,有补贴的日本大米就全部售罄了。
“这些米只够我们家吃几个星期,”46岁的Yujiro Osaki说。他是几十位排队等候购买补贴大米的人之一,一袋3公斤的补贴大米比超市同质量米便宜几美元。“日本现在这种状况,实在太荒谬了。”
而日常消费品价格的急速飙升,也为时任首相石破茂带来了严峻的政治压力。在7月20日进行的参议院大选中,自民党自 1955 年成立以来,首次在国会众参两院都未能取得过半数席位,在国会两院选举中的接连失利,直接导致了石破茂的下野。
在日本出现“米荒”危机期间,日本 NHK 综合台播出了一部名为《吃饱睡足等幸福》的日剧。女主角是一位38岁的独居女性,因罹患慢性病而不得不辞掉全职工作,无力支付一再上涨的公寓房租,被迫搬到了楼龄45年的团地住宅。她的房东是无人赡养的独居老人,而和房东生活在一起的,是一个逃离“正常生活秩序”已久的御宅族。
三个“无缘社会”中的边缘人聚在一起,在超市里精打细算着蔬果米粮的价格,根据时节精挑细选着应季食材与养生膳食,烹饪三餐茶饭、四季汤水,彼此依靠、相互取暖,人与人之间亲昵具体、温吞绵长的连接,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
日剧《吃饱睡足等幸福》剧照
这部日剧,恰是日本如今社会症候的真实写照。这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充满着精疲力竭、逃离职场的年轻人,和陷入老后破产、孤独终老的老年人。
在经济学家周子衡看来,日本“失落”多时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口与消费困境,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024 年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29%,劳动力持续萎缩,直接导致消费、投资双疲软;二是债务隐患与转型失败,1990 年代后,日本政府依赖刺激政策埋下债务隐患,银行清理不良资产迟缓,“僵尸企业” 遍地,而在关键转型期错失互联网、AI 革命,从制造业强国向服务经济转型滞后,全球竞争力下滑。
老龄化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劳动力匮乏与创新力低迷。为此,发达现代化国家皆不约而同地引入移民,却也随之带来潜藏的社会问题。日本也不例外。少子老龄化迫使日本不得不依赖大量外国劳动力从事经济活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让外籍游客大量涌入东京、京都、大阪等核心城市。在单一民族国家日本看来,外来者在提供建筑、照护等劳动及情感密集型服务的同时,也抢占了本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资源,干扰了正常生活秩序。
愈演愈烈的排外情绪推动着政局的走向。在2023年7月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以“日本人优先”为口号的右派民粹政党参政党崛起。有效召唤并利用日本年轻人的挫败感,参政党正在改写着日本政坛的权力格局。
而从外部环境来看,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后,挥舞着针对全球的“关税大棒”,日美关系也陷入微妙复杂的境地。
2025年7月,日美两国进行了长达八轮的磋商,最终达成一项大规模贸易协议:日本输美商品将被征收15%的关税,低于特朗普此前威胁的25%,但50%的钢铁和铝关税以及国防支出承诺并未包括在贸易协议中;日本还同意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且承诺每年购买价值 80 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
对此,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执行经济学家木内隆英分析说,虽然相较于特朗普之前所叫嚣的25%的关税,目前15%的关税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降低,但日本经济仍将受到相当大的打击,实际GDP下调0.55%就足以抵消日本一年的实际GDP增长;加之日本国内物价高企,考虑到关税对GDP的下行影响,他估计日本经济在明年进入温和衰退阶段的可能性约为50%。
经济衰退、活力降低、物价飞涨、就业漂流、中年返贫、女性贫困、孤独老去……一种普遍性的丧感弥漫于日本社会之中。
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台词
法国学者莫伊西在其著述《情感地缘政治学》中,将当代世界文明分为三种类型:希望文化、羞辱文化与恐惧文化。基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里中国经济的强势表现,崛起的中国属于希望文化,对未来的乐观与对加速主义的狂热无处不在。但日本始终没有从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它依旧处在一种对未来的怀疑、焦虑和恐惧之中。
而这种心态也间接反在民众的消费态度里。
日本学者三浦展,观察日本社会消费状况长达四十余年。在其所著《第四消费时代》一书中,三浦展提出,在2005年至2034年,日本逐渐步入“第四消费社会”,即重视“共享”的社会。国民的消费理念,从追逐物质、奢华,转变为更注重内心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平和,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并营造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这不仅是消费理念的变化,更是一代人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对于这一消费观念转变的背后原因,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告诉霞光社,日本二战后出生的“团块世代”,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退休以后,仍有相当的消费能力;而现在退休的一代,收入已经大为缩水,且日本人养老金普遍比较低,阔绰的消费已是凤毛麟角。
因此,在日本老年群体内部,也存在着悬殊的贫富差距。2015年问世的日本纪实作品《老后破产》中写道:“日本孤身生活的老龄人口已经逼近600万人,且约有一半人的年收入低于生活保护标准。其中,接受生活保护的有70万人。剩下的,除有储蓄、存款等足够积蓄的老人之外,粗略估算,约有200余万独居老人没有接受生活保护,只靠养老金生活,日子过得非常拮据。而一旦生病,或需要人照顾,也将就此破产……”
与此同时,消费主力逐渐转移到了“平成”、“令和”一代,不过因为日本是“年功序列”的社会,不到一定的年龄,一般职业不可能有很高的收入,这也使得这一代人的消费更趋实际,“小份化”正在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年轻人也愿意去尝试体验式的消费,商家和企业也注意到了这一新趋势,正在开发越来越多的这一类产品。
“倒也不是对于物质欲望淡泊,而是不充裕的收入,使得人们的消费更理性。如今的日本人,消费更趋理性,名牌的炫耀,早已成为历史,私家车多半都是价格不足200万日元(10万人民币)的小排量汽车。”徐静波说。
以饮食产业为例,如今,日本出现了更加多元的趋势,面向高中低不同的消费层,绝大多数的餐饮企业都将目光投向了大众消费层。这一方面,日本的便利店诸如“罗森”、“全家”等,都开发出了多大几十个品种的盒饭,价格大抵在500-800日元(25-40人民币)之间。背后的原因是,自1990年代以来,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大多数人的收入停止了增长甚至略有下降,之前的高消费难以为继。
而讲究高端食材和高档服务的“料亭”,依然存在,但数量略减。经济泡沫的1980年代,各大中企业的高管都有数额不菲的“交际费”,用于客户的接待等,现在这一类“交际费”锐减,也使得“料亭”的生意受到负面影响,现在很多料亭,也做起了中高端外国游客的生意。大众食堂、家庭料理,以前就普遍存在,现在的生意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日本社交电商初创公司Kauche,在 9 月底对全国 1,053 名用户进行了一项关于价格上涨的调查,几乎所有受访者(即超过 99%)都表示物价上涨是一种负担。受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消费品是大米,其次是蔬菜。而家庭削减消费最多的领域是食品和外出就餐,占比达到 47%。
在消费降级的宏观趋势下,中国品牌出海日本,需要如何顺应日本市场新的消费趋势、进行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改良呢?
对此,徐静波建议品牌,首先要打造年轻人喜好的新颖风格;二是在创造出情感价值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实际的功能;三,定价合理。
就餐饮行业而言,徐静波观察到,中国品牌“杨国福麻辣烫”在日本分外风靡、引领风潮。“这是因为,麻辣烫的口味,日本是没有的,对于年轻的消费者来说,它具有新颖的特点;第二,麻辣烫的食材,可由消费者自由选择,这就给年轻人带来了体验式的独特感受;第三,杨国福在迎合日本市场上,在口味上做了一定的改良,更受日本人的喜爱,餐饮环境也不粗糙,相对还比较洁净,且价格合理,因此在日本开出了许多连锁店,且大多数店家都人满为患,要排半小时的队。”
位于日本涩谷的杨国福麻辣烫店
留日中国留学生Jason也分享说,如今在日本,排队吃杨国福,已经成为日本很多年轻人的潮流活动。“许多热衷麻辣烫的日本年轻人表示,独特的DIY食材选择为他们提供了特殊的体验。”
但同时,徐静波也补充说,中国品牌,总体而言,在日本还是缺乏高档感,缺乏高的附加值。而日本和食风靡全球的出海路径,或许可以给中国品牌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发。
日本在申报和食成为世界遗产名录时,提出的四个理念是:(1)多様で新鮮な食材とその持ち味の尊重(多样且新鲜的食材以及对于食物原本滋味的尊重);(2)健康的な食生活を支える栄養バランス(支撑健康食生活的营养平衡);(3)自然の美しさや季節の移ろいの表現(表现出自然的美以及四季的变化);(4)正月などの年中行事との密接な関わり(与新年等一年四季的节气及民间习俗密切相关)。
“这些,都很容易为世界上的主流国家所接受并受到欢迎,日本人并没有太强调日本,但却把日本独特的文化、审美和普世的理念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结果申报获得了成功,这值得我们借鉴。”
而中国美妆品牌花西子在日本的蔚然成风,也源于民族特色与普世审美的结合。
2020年,花西子中国苗族银器限量系列出现在东京潮流圣地涩谷的大屏上。而在此之前,日本便掀起 “中国风メイク”(中国风妆容)热潮,中国飒爽明艳的妆容风格,吸引了日本消费者的关注。美国新闻媒体Business Wire如是评价说:“纵观Florasis(花西子)以往的化妆品产品,不难发现Florasis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其推出的化妆品产品均复制了中国传统工艺,展现了精湛的化妆品和精湛的制造工艺。Florasis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化妆品的高度,因为它一直在更新日本消费者对中国化妆品的认识。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民族美无疑更为引人入胜。”
21世纪初,日本商界和科技界人士开始使用“ガラパゴス化”(garapagosu-ka),即“加拉帕戈斯效应”,来形容日本商界的自成一派、固步自封。在太平洋东部的赤道上,坐落着加拉帕戈斯群岛,这些岛屿常年与世隔绝,进化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形态,独特,但脆弱。
如今的日本,似乎是日趋又老又穷的世界一个极致缩影。很难仅仅用进化论的视角去评价一个国家是否与时俱进,因为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议题,今日的年轻人将生活在明日的老龄化世界里,无论结果如何,现在就该做好准备。
而我们从日本市场中应该学到的,是如何平静、淡然地老去。



霞光社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