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人生悲剧——生前没有任何名声!
如果说,曹雪芹是中国名气最大的小说家,那么,杜甫就是中国名气最大的诗人了!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以后的历代文人都把杜甫的诗歌创作推为诗家的圭臬,有人甚至尊称杜甫为“诗圣”。到了新中国,杜甫仍旧是家喻户晓的伟大诗人。大学、中学、小学的语文教材里选用了多篇杜甫的诗作。众多的学者以毕生的精力研究杜甫。有关杜甫的书籍远远超过了其他诗人的书籍。最要紧的,熟读杜甫的诗篇已经成了所有文学爱好者的基础文学素养。你想当诗人吗?不熟悉杜甫是不行的!你想成为作家吗?不熟悉杜甫也是不行的!总之,杜甫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灿烂的高峰!而且难以被他人超越!即便是曹雪芹,其名声也远远不如杜甫!
平心而论,杜甫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荣誉,完全取决于他的诗歌创作。我们不能不承认,杜甫的诗篇写得就是精彩,就是高人一筹!
比如七律《登高》里面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样的诗作气魄太大了,胸襟太壮阔了。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的感觉是,这样的诗句,就连屈原和李白都写不出来。
比如“三吏三别”。在封建社会中,能够写出如此关注苍生,同情百姓的诗篇,能有几个人哪?比如“兵车行”“丽人行”,在封建社会中,敢于创作批判皇帝、谴责皇亲贵戚的诗篇,能有几个人哪?实际上,在封建社会中,老百姓遭受的苦难,皇家的独裁,皇亲贵戚的腐败,就连最傻的傻瓜都能看得出来,然而,诗人们就是不想写这样的内容,原因很简单,不敢得罪封建统治者。但是,杜甫就勇敢地下笔写了。
最让人震撼的是,杜甫还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这样的诗句太震撼人心了!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诗篇中谴责封建统治者的最尖锐、最激烈的诗句!
总之,就是这样的诗篇、这样的诗句,赢得了后人对杜甫的尊敬。
我们还要说,正是杜甫,开辟了用诗歌反映社会矛盾的先河。正是杜甫,把中国诗歌引上了关注社会,关注苍生的广阔道路。所以,当代人用现代的文学评论规则赞誉了杜甫,说他的诗歌既有完美的艺术形式,也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当代人一致公认,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诗歌的形式上,杜甫也大胆创新。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诗歌篇幅都很短小。像五绝七绝,已经短小到了极致。问题在于,诗歌的篇幅短小,其容量就很有限。杜甫就力图打破这一限制,他经常创作多韵的律诗。他甚至写到了一百韵。杜甫加大了诗篇的长度,也就能表现更为宽广的社会生活。人们之所以称赞杜甫的诗篇反映了社会风云,也正是因为杜甫的多韵律诗篇幅巨大!
还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杜甫写作的多韵律诗形式过于新颖独特,唐朝人都不知道应该如何称呼这样的多韵律诗。以后,整个宋朝三百年,也搞不清楚杜甫写的多韵律诗算是怎么一回事。一直到了明朝,才有人说:干脆,把这种多韵的律诗叫排律吧。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白居易、元稹和韩愈就直接继承了杜甫的创作原则。到了宋朝,陆游、文天祥都特别喜爱杜甫的诗篇。到了明朝,在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中,在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能看到杜甫的气韵。到了清朝末年,在众多进步文人创作的诗篇里,杜甫的格调更是清晰可见。总之,在唐朝以后的封建社会里,杜甫的诗篇已经成了中国文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或许,有网友会说,你说杜甫的名气大,屈原和李白的名气跟杜甫差不多吧?他们的名气也是非常大的!
确实,屈原和李白的名气跟杜甫差不多。实际上,屈原和李白的人生状况还要远远超越杜甫。屈原是楚国大贵族,中年以前甚至掌控了楚国的政权,只是到了晚年,由于楚王极度昏庸愚蠢,屈原才跌入低谷,最后酿成了悲剧。李白出身于大商人的家族。李白终其一生,都在游山玩水,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他的花销全都是他的商业家族提供的。
至于杜甫,家庭背景则显得很卑微。杜甫的爷爷是杜审言。在武则天的年代,杜审言进入过朝堂,跟武则天有过交往。但是,杜甫的父亲就完全不行了,既当不了大官,也发不了大财,只能维持一个书香门第的牌子。所以,杜甫的生活状况跟屈原李白相比,是天上和地下的差距。把话说到底,杜甫纯粹就是个穷人,手里根本没有钱财。
最让人感慨的是,屈原和李白生前就获得了惊天动地的名声。人们只要说到屈原和李白,立刻会显出敬仰的神态,连声赞叹:了不起!这两位先生真了不起!那么,杜甫又是什么状况呢?
在这里,我不能不说到一个非常可悲的状况——尽管杜甫在身后声名显赫,万人敬仰。但是,杜甫在生前却没有任何名声!在杜甫生活的唐朝,从皇帝到封建士大夫,从读书人到劳动者,都不喜欢杜甫,也不喜欢杜甫的诗篇。甚至可以说,人们是有意无意地远离了杜甫,挤压了杜甫,贬低了杜甫。
我们且不说一般人了,就连杜甫的好朋友,也大多不喜欢杜甫的诗歌。比如李白,李白跟杜甫的关系非常亲密。但是,李白对杜甫的诗歌就不大以为然。他甚至调侃杜甫:“你看看,你这样写诗,写得身体都变得消瘦了。”比如岑参。他是杜甫最亲密的朋友,跟杜甫交往了几十年。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杜甫的诗篇写得好。
我估计,对我的说法,有很多网友都不能接受。网友们会说,博主瞎说些什么呢?杜甫生前怎么会没有名声呢?杜甫要没有名声,我们今天怎么能看到杜甫的诗篇?杜甫要没有名声,后来怎么又突然有名了?
在这里,我愿意跟网友们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众所周知,唐朝是个诗歌鼎盛的朝代。在唐朝,人们对诗歌的喜爱让后人叹为观止。唐朝的诗人之多,也让后人叹为观止。而且,在唐朝,人们就开始给诗人评定等级了。
首先,唐朝人把王昌龄、王维、李白、白居易列为了一流诗人。
王维、李白、白居易是当代人熟悉的诗人。唐朝人特别喜欢王昌龄,当代人就不大理解了。实际上,王昌龄的创作成就是很高的。他特别善于写边塞诗。比如他的名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实在是太棒了!其豪迈勇武,越过千年,至今仍旧能够震感人心!
其次,唐朝人把王勃、骆宾王、王之涣、陈子昂、高适、岑参、韩愈、元稹、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李商隐列为了第二流诗人。
最后,唐朝人把元结、卢纶、韦庄、李贺、孟郊、贾岛列为了第三流诗人。
需要说明的是,唐朝的第三流诗人和第二流诗人差距并不大。
比如卢纶。对这个名字,当代人已经很生疏了。不过,卢纶的一首诗作当代人是不会忘记的。这就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再比如韦庄。他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唐朝人之所以把卢纶和韦庄列为第三流诗人,不是因为他们的诗作水平低,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作数量太少。
至于杜甫呢?太让人遗憾了!在唐朝人的眼里,杜甫不但够不上一流诗人,也不够二流诗人,甚至还不够三流诗人的资格。唐朝人把杜甫列为了第四流诗人。由于唐朝高水平的诗人太多太多。对于第四流的诗人,基本就没有什么人理会了。
我再说得具体点吧。唐朝人从公元760年起,开始编辑诗人的作品合集。到了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在一百五十年间,唐朝人总共编辑了十部诗人的作品合集。这十部合集收集了几百个诗人的诗篇。让人叹息的是,前九部诗人合集,全都没有收录杜甫的诗篇。这九部诗人合集的编辑人员显然认为,杜甫的诗篇没价值,不值得收入。直到唐朝灭亡前夕,韦庄编辑了《又玄集》,才收入了杜甫的诗篇。
当然,杜甫在生前有没有名声,最有权威的还是杜甫本人的感受。也就是说,杜甫是否认为自己有名气。那么,杜甫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名声问题呢?我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杜甫是公元712年出生的。到了759年,杜甫四十八岁了。在这一年,杜甫写作了《同谷七歌》。在这个作品中,杜甫发出了沉重的感慨“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确实,人到了四十八岁,年纪确实很大了。而且,杜甫已经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这些诗作都是杜甫最重要的作品。杜甫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得到庙堂和百姓的喜爱和赞扬,能够万人传颂。但是,这些作品问世之后却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赞许,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欣赏。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喜欢这些作品。就连他的朋友也不理会这些作品。杜甫深深地失望了。所以,他发出了感慨,我已经老了,还没有成名。
第二个例子:杜甫到了四川成都后,建造了一座草堂。有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客人。诗篇中有这样的诗句:“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明确的——我杜甫没有写出让天下人赞颂的诗篇,你来访问我,我不好意思啊。
第三个例子:公元765年,杜甫五十四岁,写作了《莫相疑行》。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这两句诗的意思也是明确的——我的牙都掉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成名啊!
第四个例子:公元765年,杜甫离开了成都,乘船南下。他写了《旅夜书怀》。诗中有这样句子“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两句诗的意思相当复杂,如果仔细解释,是如下的意思:人们都说,只要写出好的诗篇,就能出名。我写了很多好诗篇,我没有成名啊。因此,我对写了好诗就能出名的观点,表示怀疑。
第五个例子:公元769年,杜甫到了湖南岳阳。此刻,杜甫已经是身患多种疾病。主要有糖尿病、半身不遂。而且,他已经预感到,他的时日不多了。于是,杜甫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特别是回顾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他发出了痛苦的叹息:“百年歌自苦,未曾有知音。”
这两句诗的意思就非常直白——我杜甫辛辛苦苦写了一辈子诗。但是,我没有遇到知音哪!人们都不懂我的诗篇,也不喜欢我的诗篇。
需要强调的是,杜甫在发出了这一番感慨之后,到了第二年,就凄然去世了。他是抱着诗歌创作没有得到知音的悲苦心情去世的。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完全知道,虽然他努力写作,奋力写作,但唐朝的方方面面都不喜欢他的诗歌,唐朝的方方面面也都不理解他的诗歌。对此,杜甫感到了深深的苦恼和不平。
我们无需讳言,对诗人和作家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作品受到世人欢迎,能够获得响亮的名声。对诗人和作家来说,如果作品得不到世人欢迎,如果没有名声,那是不幸与悲哀!所以,如果按照一般的人生评价规则,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是悲剧!
稍稍让人有所安慰的是,在杜甫去世四十年之后,他有了几个知音。这就是白居易、元稹和韩愈。这三位大诗人特别喜爱杜甫的诗歌。他们使出全身力气宣传杜甫的诗歌,引导人们阅读杜甫的诗歌。
可惜的是,虽然白居易的名声极大,虽然元稹做到了丞相级别的高官,虽然韩愈是太学生们的老师,但是,他们对杜甫的推崇和宣传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唐朝的上上下下还是不喜欢杜甫的诗歌。杜甫仍旧遭受了冷遇。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直到唐朝灭亡,人们都不曾看重过杜甫,都不曾喜爱过杜甫。在唐朝的诗坛,杜甫简直就是个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的人。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既然杜甫的诗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唐朝人为什么顽固地不喜欢杜甫的诗歌呢?此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唐朝以后,杜甫的诗歌又是如何走出低谷,逐渐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乃至于走上了文学史的顶峰呢?
请网友们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