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月考:中小银行无视白名单,平台变相探索24%+
助贷新规落地半月有余,合规整改效果初现。6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已公布助贷白名单,主流助贷平台悉数将借款利率上限下移至24%。
但表象之下,也可以看到各参与方,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助贷平台,均不同程度展露出观望迟疑姿态。
天眼查显示,在披露白名单的金融机构中,与31家消金公司已全部完成披露形成鲜明对比,数量更为庞大的商业银行披露有限,6大国有行及大量中小银行集体缺席;主流助贷平台虽然将公示利率下调至24%红线,但对于涉嫌变相突破红线的“24%+产品”的探索仍在继续。
不同银行白名单“难产”的原因各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逐渐明朗;而“24%+产品”,本质上是助贷行业盈利模式重构的阶段性产物,其存在范围已经超出了此前主打24%以上资产的平台,其作用也不再仅仅是弥补24%以上客群的风险成本,边界有待监管细则进一步厘清。
01 银行阵营白名单“难产”
截至目前,据柒财经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60家持牌金融机构按照助贷新规要求,公布了助贷业务合作“白名单”。
按照机构类型,60余家金融机构分属商业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两大阵营。助贷新规的下发主体虽然是商业银行,但其中也明确提出,“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参照执行”。
具体来看,截至目前,全国现有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全部已完成“白名单”披露,几乎占到已披露金融机构的一半。而存量规模庞大的商业银行阵营,则仅有30余家,其中包括7家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城农商行、民营银行、外资行。而6家国有大行仍然按兵不动,更为依赖助贷业务的中小银行,绝大多数也未有动作。
从60余家金融机构披露的合作白名单来看,合作机构高度集中在蚂蚁、字节、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其中既包括流量平台,也包括巨头旗下参与联合放贷的持牌金融机构,以及融资担保公司等增信机构。
巨头“霸榜”并不意外,基本上是行业常识。互联网巨头携流量优势,是助贷行业重量级玩家,把持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艾瑞咨询近期发布的《2025年中国网络助贷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互金助贷余额在2024年末达到3.5万亿元,其中,蚂蚁、字节、京东、度小满、美团5大互联网头部平台合计占比达到76%。
由此推算,巨头之外仍有25%的市场份额,也即近9000亿元的助贷余额,由大量腰尾部助贷平台瓜分。而这些相比人尽皆知的巨头更有悬念,数量、资质也更为庞杂的平台,目前尚未随着白名单的公布而完全浮出水面。
国有大行及部分地方性中小银行,均未披露白名单,但可以预期,这些腰尾部助贷平台,与地方性中小银行联系紧密,而与国有大行几乎无涉。
国有大行自身坐拥庞大的客户基数,具备非常强的获客能力,对于助贷业务一向持审慎态度,甚至近两年屡屡传出国有大行收紧乃至清空助贷业务的消息。这或许是其尚未公布白名单的关键原因。
而这一点,从监管态度上也可见一斑。比如,去年4月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银行等三类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三类银行包括股份行、城商行及民营银行,“这三类银行是助贷平台的主要合作对象,通知强调三类银行不得将核心风控环节外包给合作机构,防止过度依赖合作机构,要加强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各类合作机构管理等,这其中并不包含国有大行,这从侧面说明,国有大行在这一领域是比较边缘化的”,一位银行从业人士指出。
相比之下,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在当地难寻足够优质的信贷资产,同时又掣肘于场景生态和先进的技术能力,因而更加依赖助贷合作。
对于这部分深度参与助贷业务的中小银行,之所以迟迟不披露合作方,有助贷行业人士分析称,“腰尾部助贷平台不少都存在一定的合规问题,将这些平台纳入白名单,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一种背书,一旦他们出问题,或者存在不容易解决的历史问题,银行担心风险会向自身传导。部分目前仍在观望的银行,可能是仍在清理之前合作的部分灰色平台,希望等到名单干净了再公布。”
02 “24%+产品”保持观望
合作机构白名单制管理,意在要求金融机构在助贷业务上加强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而随着白名单制推进,金融机构的压力也开始传导至助贷平台,倒逼助贷平台按照助贷新规进行合规化整改。
其中,最引人关注是综合借贷成本。助贷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而对于成本区间上限,助贷新规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其锁定为24%。
柒财经实测发现,截至目前,绝大部分主流助贷平台,已经调整贷款申请页面明示的贷款利率区间,区间上限均与助贷新规对齐,为年化24%。而此前,除了少部分头部平台外,大部分平台明示的利率区间上限基本都是36%。
有助贷业内人士表示,长期以来,银行、消金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通过助贷平台开展业务,在贷款定价上,通常有三个主流的参考标准,分别是年化18%、24%、36%,不同的定价对应不同信用风险的客群。
“不同的定价标准,与助贷平台的规模本身也密切相关,基本上600亿元规模是条分界线,600亿以上的助贷平台,无论是自有流量的头部平台,还是客群稳定的非自有流量平台,定价普遍在24%以下;600亿以下的腰部及以下平台则多以利润为导向,大多以36%资产为主、24%资产为辅,风控成本、运营成本、资金成本叠加获客成本,决定了只做24%以下业务,可能很难覆盖成本。”
现在,在助贷新规的倒逼之下,大量助贷平台纷纷停止了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不仅如此,据柒财经了解,主流助贷平台都在与24%以上资产的切割,甚至延伸到了导流层面。
此前头部助贷平台虽然自己不做24%以上资产,但并未完全放弃这部分客群,而是将其导流至高息平台,通过导流服务变现。进入10月以来,这些此前存在导流业务的头部平台,也纷纷关闭通过API、网页跳转链接等高息平台导流入口。
不过,尽管从表面上看,合规整改效果初步显现,主流助贷借款利率已普遍降至24%红线一下,但细查之下,明示借款利率上限为24%,并不意味着资金方与平台完全放弃了24%以上客群,部分平台的借款人实际综合融资成本仍然存在模糊地带。柒财经调查发现,截至目前,不少平台仍在探索“24%+产品”,包括“24%+权益”“24%+保险”“24%+风险报告”等等。
进一步分析,“24%+产品”大行其道,本质上是助贷行业盈利模式重构的阶段性产物,其存在范围已经超出了此前主打24%以上资产的平台,作用也不再仅仅是弥补24%以上客群的风险成本。
如前所述,此前主打24%以上资产的中小助贷平台,在转型24%以内资产后,迫于成本压力,需要通过增值服务费用来填补信用资质更为下沉的客群带来的风险成本;而原本主打24%以内资产的头部平台,虽然不存在成本压力,但此前针对24%以上客群的导流服务,也为平台贡献了难得的轻资产利润增长点,但随着新规的实施,在切断导流业务后,这些平台势必也要面临盈利压力,同样也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那么,“24%+产品”是否属于变相太高综合融资成本?不少行业人士认为,从助贷新规条款来看,是否违规尚无定论,平台目前大多持观望态度。
助贷新规明确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同时要求助贷平台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但其中并未提及权益、保险、风险报告等增值服务。
7月份,“24%+权益”产品曾引起监管关注,监管部门向31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出关于会员权益的调研通知,重点了解消金公司及合作助贷平台提供会员权益服务情况,是否存在变相突破24%的利率限制,以及捆绑销售、质价不符等情况。
随后,有媒体报道称,9月多家消金持牌机构经监管口头指导,全面下架权益类产品,目前消金行业已完成相关整改要求。
但助贷平台是否也应下架权益类产品,目前则尚未明确。“从监管动向来看,目前行业形成的共识,基本上是解除权益类产品与贷款流程的绑定,比如在借款申请页面,删除挂钩下款动作的权益产品,有些平台甚至干脆同时下架了优先审批、提额、免息等金融类权益”,一位助贷平台人士坦言,现在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大家都还在等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如果监管明令禁止,那么再下架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