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这只虾米卷入了巨鲸之争”
上周,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将韩华海洋5家美国相关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禁止中国境内的组织、个人与其进行有关交易、合作等活动。
有朋友疑惑:我们知道美国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开展所谓“301调查”,也知道中方针锋相对出台了反制措施、收取“特别港务费”,中美之间的事,怎么突然制裁了韩国企业?
其实,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知道,韩国媒体的话一点没错:
“韩国这只虾米卷入了巨鲸之争”。
一
为什么要制裁韩华海洋这家企业?
直接原因,就是它给美国的“301调查”递了“刀子”。
今年3月,这家韩国船企的在美子公司致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说“强烈支持”旨在削弱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地位的对华301调查和限制措施,还提供了一系列财务数据和政策建议,支持其船队成为“美国船舶”并满足美国需求(包括声称的经济和军事效用)。
韩华海洋在美子公司3月20日致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
在韩国,韩华海洋与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并称“韩国三大造船商”。对白宫现在心心念念的“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MASGA),韩华海洋动作积极,不仅支持对华“301调查”,还在去年掏了一亿美元真金白银,买下美国费城造船厂。
算盘很明确:既然白宫要再工业化、要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既然韩国造船业发达、在全球排第二,让韩国相关企业来承接美国需求,顺理成章。韩国相关官员也承诺,向美国造船业投资1500亿美元。
接生意没问题,损人利己就不对了。
中方精准制裁。船舶经纪公司BRS Shipbrokers数据显示:在船舶建造中,韩华海洋高度依赖中国船用钢材、阀门等。制裁实施后,替代供应链的构建,将使其建造成本上升约10%。
韩国产业界人士已经醒过味儿来。韩媒分析,中方针对韩华海洋5家美国子公司的制裁,更像是“第一阶段警告”;韩国造船界担心,今后参与美韩造船合作的企业,都有可能进入中国制裁范围。
前面说到,韩国造船业在全球排第二。
第一?中国。
被中国制裁有什么后果?
韩国《中央日报》引述庆熙大学专家分析称,中国将韩华费城造船厂纳入制裁清单,既牵制白宫重振造船业计划,也瞄准韩华使用中国稀土元素防务产品,反制韩华海洋是“一箭双雕”。
二
为什么“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要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开展所谓“301调查”?
先从一个镜头说起。
今年10月5日,美国海军成立250周年庆典,特朗普在“杜鲁门”号航母前发表演说。航母上挂着美国海军的巨幅海报,但不是为了点明主旨、烘托气氛,而是——
遮挡航母被撞损坏部位。
今年年初,“杜鲁门”号在苏伊士运河附近遭遇撞船事故。8个月过去了,还没修好。
海报遮挡航母被撞损坏部位(图源:央视新闻)
一个镜头,就足够说明问题。
二战那会儿,美国28小时就能生产一条排水量上万吨“自由轮”;鼎盛时,美国造船业创造了140万个工作岗位,1975年时美国商业造船业排在全球第一。
现在?航运咨询公司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船厂手持订单仅占全球的0.1%,年均造船不足5艘。
对比一下更直观。
去年,全球大型船舶制造方面,60%都是中国造;今年前10个月,中国造了717艘大型商用船,美国1艘;仅中船集团2024年的产能,就超过了美国二战后至今的造船总和。
美国领导人今年2月受访时不无唏嘘:“我们造船的方式已经不如从前,过去几乎一天能造一艘船,而现在造一艘船却成了一件大事。”当时获得提名的海军部长约翰·费伦透露,总统凌晨还在给自己发消息:
“谈论关于船舶生锈的问题”。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美国是怎么从当年造船业独步全球衰落至今的?
除了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去工业化”进程这一深层因素,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院长陈继红撰文指出,美国依赖保护性政策,构建船舶贸易壁垒和海运服务保护,但从根本上忽视了技术创新投入和海运服务创新,直接扼杀了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美国审计署1981年的报告即指出,在美国建造用于跨洋航海的船舶,比在海外建造多花2年;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1985年的报告称,在美建造商业船舶的成本,比他国多2倍。
现在,美国造船成本是亚洲国家的2-3倍,工时效率则是其他国家的1/3。
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讲,大谈“美国制造”。一阵风吹落了奥巴马身后港口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露出“振华ZPMC”标志。
三
造船业不够伟大,白宫很闹心。
怎么办?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计划设立“海洋安全信托基金”,给船企税收优惠、各类拨款和贷款等支持;又如找外援,韩华海洋与美国海军签订合同,为美国海军舰艇提供维护、维修和大修工作。
但还有一些政客思路“清奇”:美国造船业的衰落,肯定跟中国造船业的兴盛脱不开关系,必须扯一扯他们的后腿。
于是,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关于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措施,自10月14日起,将对中国企业拥有或经营的船舶、中国籍船舶及中国造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
这个思路,罔顾现实,也罔顾历史。
美国国土安全部报告显示,早在1987-1993年,美国的造船业就已举步维艰,6年仅售出8艘总吨位超过1000吨的商船。这个时期哪个国家的造船业最具有竞争力?答案是日本、韩国。
中国造船业真正崛起,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跟美国造船业的衰落进程比,那是“我生君已老”。
陈继红认为,中国造船业的崛起,是全球化浪潮下要素优化配置与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
依靠中国船舶工业逐年递增的研发强度驱动造船技术创新,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7%、74.1%和63.1%,用国际航运巨头的话说,中国的船又便宜又高质量,“用了都说好”;
中国形成了以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中心的造船产业集群,集聚了沪东中华、外高桥造船等龙头企业,具备“设计-配套-总装”的全产业链优势,这种集群效应带来显著效率提升;
中国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也为中国船舶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23年8月中国船东所持有的船队规模已达到2.492亿总吨,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为15.9%,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
而在高端领域,过去中国被“卡脖子”的LNG船,现在接连下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能钻深11000米;“探索三号”科考船,能在极地破冰;工业制造的“皇冠明珠”大邮轮,第一艘已经运营,第二艘正在制造。这些“大国重器”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让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乎能覆盖全部谱系船型的国家。
不夸张地说,在造船领域,中国现在是巨无霸级。这样的吨位,不是其他国家想拖后腿就能拖住的。
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拿不到;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击败的,靠行政壁垒一样打不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