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6.8亿薪酬?99%是股权,还得倒贴钱解锁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一则"6.8亿港元薪酬"的榜单数据,让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再次站在舆论聚光灯下。作为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排行榜的榜首,这一数字引发了广泛关注,但剥离数字表象,背后是理想汽车独特的长期激励机制与企业家深度绑定企业发展的责任担当。
所谓"天价薪酬"的构成,远非简单的现金回报。根据理想汽车2024年年报披露,6.8亿港元总报酬中,实际现金形式的薪金津贴仅266.5万元人民币,退休金计划供款16万元人民币,其余99%以上为股份支付薪酬。这一薪酬结构并非个例,而是理想汽车管理层激励体系的普遍实践——总裁马东辉4027.4万元薪酬中股份支付占比超86%,首席财务官李铁3916万元薪酬中股份支付比例更是高达88.63%。这种"低现金、高股权"的设计,本质上是将管理层利益与公司长远发展深度捆绑,而非追求短期现金收益。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份股份薪酬的解锁条件充满挑战性。按照理想汽车的激励计划,李想需完成预设的业绩考核目标,还需以29.26美元/ADS的价格出资购买,且必须达成公司设定的销量目标才能逐步解锁。以近期理想汽车美股22.57美元/ADS的收盘价计算,这一解锁价格显著高于二级市场价格,意味着管理层若要获得这份"薪酬",必须推动公司价值大幅提升,让股价超越行权价才能实现收益。这种设计彻底打破了"旱涝保收"的薪酬模式,将管理层回报与股东价值增长、公司业绩表现牢牢绑定。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样的激励机制背后,是李想带领理想汽车穿越行业周期的坚定决心。2024年,理想汽车实现1444.60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64%,在市场承压的背景下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势头。面对行业转型挑战,李想主导确立了"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的长期愿景,推动公司从汽车制造商向科技企业跨越。为此,理想汽车每年投入超100亿元研发资金,其中近一半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组建四支专业AI团队,构建起涵盖智能驾驶、智能空间、智能商业的全维度技术布局。
这种长期主义导向,在企业战略调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25年,理想汽车根据市场变化务实调整产销目标至64万辆,同时优化产品矩阵,加速推进i8、i6等新品研发,实现15-40万元价格区间全覆盖。在技术路线上,既巩固增程式混动领域的市场优势,又发力纯电赛道,MEGA车型预售量接近万量级,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些战略布局的落地,离不开管理层与企业的深度利益绑定——只有公司战略成功、价值提升,管理层的股份激励才能真正转化为实际回报。
李想的创业历程本身就是一部长期主义的实践史。从早期创业到深耕新能源汽车行业,他始终坚守长期价值,这种理念也融入了企业治理的基因。2025年,李想以400.3亿元身家位列新财富500创富榜第81名,但相比2024年财富有所减少,这一变化与理想汽车股价波动直接相关,恰恰印证了企业家财富与公司价值的深度绑定。在他的带领下,理想汽车累计智驾里程已达29亿公里,训练算力提升至8.1EFLOPS,Mind GPT大模型迭代30余次,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高速端到端无断点行驶,逐步构建起核心技术壁垒。
行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的是企业的战略定力、技术积累和治理水平。理想汽车的激励机制设计,摒弃了短期利益导向,通过股权绑定让管理层成为企业的"长期合伙人"。李想所面对的行权压力,本质上是企业家肩负的责任压力——既要带领企业在64万辆销量目标的实现路径中攻坚克难,也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更要在行业转型中守护上万名员工的生计和数十万股东的利益。
舆论对"天价薪酬"的关注,反映了公众对企业家价值的重视。但真正值得关注的,不应是数字本身,而是数字背后的激励逻辑与发展理念。李想与理想汽车的深度绑定,不仅是对企业负责,更是对行业发展的担当。在智能化转型的下半场,这样的长期主义坚守,终将推动企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毕竟,企业的持续发展,从来都离不开管理层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