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的前因后果(之一)

原创:桅杆,原发于“走进历史的深处”微信公众号(2020年10月11日

前言:75年前的今天,志愿军30万将士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开始。那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战略格局。数十万英雄儿女在异国的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挫强敌,一扫百年屈辱,为新中国打出了持久和平,为中华民族打出了生存空间。。那一代人,把几代人的苦都吃了,把几代人的血都流了。我们后人当永远铭记!今重发此文,谨以此文纪念那些最可爱的先辈们。

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讨论交流。

500

-----------------------------------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

-----------------------------------

1、两个不同的概念: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

不少人将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混为一谈。实质上,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朝鲜战争:是指1950年6月25日,由北朝鲜发动的、以统一朝鲜半岛为目标的战争。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随即(后以联合国军名义)参战,之后北朝鲜的请求下中国出兵参战。直到1953年7月27日,交战各方(中朝联军为一方、联合国军为一方)签订朝鲜军事停战协定并于当天生效,朝鲜战争中止。之所以说是“中止”,因为严格地讲,朝鲜战争至今只是军事停战,并没有最终结束。之后,南北朝鲜在不同时期、曾不止一次地宣布过“不再遵守《朝鲜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初期,北朝鲜凭借绝对的优势兵力,短短一个月时间即打到釜山附近。美国迫于形势,出动地面部队直接参战。美军仁川登陆后,北朝鲜军队迅速崩溃,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迫不得已之下,北朝鲜紧急请求中国出兵参战。抗美援朝战争是指1950年10月19日,中国在北朝鲜的紧急请求下,以保卫北朝鲜、进而保卫东北边防安全为目标,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援助朝鲜作战。历经运动作战和阵地防御作战两个阶段,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军事停战协定签字生效,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志愿军陆续撤,至1958年底全部撤回国内。

联系与区别:抗美援朝战争是整个朝鲜战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密切关联,但也有显著区别的:首先,战争的主体上不一样,整个朝鲜战争的主体,先是南北朝鲜,后转换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而抗美援朝战争的主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对阵美军(名义上是中朝联军对阵联合国军)。其次,战争开始的时间和起点不一样,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起于三八线;而抗美援朝战争始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起于鸭绿江边。第三,战争的目标不一样,朝鲜战争的目标是统一朝鲜半岛,而抗美援朝战争的目标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南北朝鲜的由来:日本殖民统治和二战的产物

日韩合并:朝鲜半岛的国家历史,可以追溯到“箕子朝鲜”。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着一批商朝遗老故旧东走朝鲜半岛,后被周武王封为朝鲜(诸侯国)国君。这是朝鲜建国的肇始。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为争取明朝的支持,遣使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且“朝日鲜明”的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明清时期,朝鲜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势力被逐出朝鲜半岛,朝鲜开始接受日本统治。1910年,日本炮制《日韩合并条约》,终结李氏朝鲜王朝,正式吞并朝鲜半岛,开始了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直到二战日本投降。

分区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在《开罗宣言》以及德黑兰会议上,明确战后朝鲜应获得独立。苏联对日参战后,美苏双方约定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三八线)为界,分别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的范围,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当时,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地区占总面积的57%、总人口的40%;三八线以南地区占总面积的43%、总人口60%。日本殖民时期,朝鲜半岛北部为工业区,南部则是主要的农业区,北方在工业能力和经济实力上要远远强于南方。

两个朝鲜: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被美国和苏联分区托管。历经3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获得独立的朝鲜半岛人心思统,分属南、北托管区的朝鲜人都希望建立统一的政府。但美国和苏联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在各自的托管区内大肆镇压异己分子,培植自己的势力。1948年8月和9月,在美国和苏联的操纵下,朝鲜南北地区先后成立了大韩民国(南朝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之后,苏联和美国分别从朝鲜半岛撤出了军队。朝鲜半岛刚刚获得独立即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三八线两侧的交通、电讯以及人员、物资的交流被切断,双方在三八线附近的军事冲突不断。

3、战前国际形势:冷战开始和新中国成立

朝鲜战争爆发前,有两大重要国际事件,对朝鲜半岛及战争爆发产生了重要影响:

冷战开始:冷战是指1947年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全面对抗。两大阵营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是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对抗,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因而称之为“冷战”。冷战以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上台为正式开端。冷战对抗的主战场在欧洲,以东欧和西欧的分界线为对抗前线。在亚洲,南北朝鲜、南北越南对峙的分界线,实际上也成为冷战前线。冷战以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终结。

新中国成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世界新兴力量和共产主义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极大地增强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信心。对中国近邻的北朝鲜及朝鲜共产党人,更是以极大的鼓舞。

4、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北朝鲜:战前北朝鲜军队共10个师,约12.7万人,全部苏式装备。北朝鲜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几乎全是从中国回去的,团级及以上军官全部出身于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或新四军,经历过抗日战争和/或解放战争的锻炼。少数高级指挥官甚至参加过长征,如朝鲜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军团军团长的武亭将军。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北朝鲜军队10个师中,有3个师又1个团全部由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组成,是第四野战军于1949年7月、1950年3月分两批成建制(在四野的序列为156师、164师、166师)移交给北朝鲜的,共约37000人,包括全部武器装备。之所以移交这3个师:一是北朝鲜的请求;二是这些朝鲜族官兵的强烈要求;三是解放战争已近尾声,大批官兵面临复员转业。这些从中国回去的部队,虽说在四野的战斗力属于三流,但在朝鲜半岛,其战斗力非常强悍,在朝鲜战争中是金日成手中的绝对主力。说这3个师在四野战斗力三流并非妄议:我军进入东北的部队,先后经过几次大的整编。1946年8--10月,以最早出关的老部队为基础,组建了5个野战纵队(东北五虎),战斗力一流。1947年8-9月、1948年2月,又组建了7个野战纵队,战斗力要弱于最早的5个纵队。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的全军统一整编时,东北军区将10多个独立师整编为野战部队,上述3个师就是此时由独立师(地方部队)升级为野战部队的。东野总部编发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对各纵队、师有系统的战斗力评价,上述3个师均不在“头等主力师”、“主力师”之列。

南朝鲜:战前韩国军队共8个师,约9.8万人,部分美式装备,但大多为日式装备;人员大多由日本殖民时期的伪军和警察所组成,指挥官也大多是日本统治时期在中国东北或朝鲜伪军中“讨生活”的军官。这些人在朝鲜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差,绝大多数官兵的战斗意志薄弱。

整体而言,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南北朝鲜的军队,无论是人员数量、装备水平,还是指挥能力、官兵士气,北朝鲜都要明显强于南朝鲜。可以说,双方军队的战斗力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南北军事力量明显失衡。

5、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内外部原因共同促成

内在动力:追求国家统一是每一个处于分裂状态的民族国家都存在的内在动力,南北朝鲜也不例外。这是朝鲜战争爆发的内因,也是根本原因。日本战败后,分属南、北托管区以及后来南北两个国家的朝鲜人,都渴望国家统一。南北朝鲜成立以后,都有以我为主谋求半岛统一的的强烈愿望,北朝鲜有“南进”口号,南朝鲜有“北伐”政策。因此,双方在分界线上的冲突一直不断,仅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三八线上就发生了2000多起武装冲突,平均每天3—4起,而且不断升级,并最终在1950年6月25日爆发战争。此外,还有两个导致朝鲜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一是南北军事力量严重失衡,北朝鲜认为有必胜的把握;二是北朝鲜领导人对美国政策的严重误判。在1949年底至1950年初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期间,美国为拉拢新中国、分化东方阵营,曾多次公开宣布美国的防御圈不包括朝鲜半岛(也不包括台湾)。金日成据此认为:如果南北朝鲜爆发战争,美国不会干预;而只要美国不参战,北朝鲜就有信心和实力统一半岛。

冷战背景:朝鲜战争的爆发,首先是美苏争霸和冷战的必然结果。冷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美苏双方通过局部的代理人战争,即通过规模可控的局部战争,挑衅和试探对方的底线、或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获取某种优势和利益。朝鲜战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只是,美国在朝鲜半岛的代理人(南朝鲜)太不经打了,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而苏联始终由代理人(先是北朝鲜、后是中国)在一线战斗。

苏联纵容:由于在军事和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北朝鲜自建国伊始,就积极追求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金日成多次向斯大林请求以武力统一半岛,却一直得不到苏联老大哥的许可。但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后,苏联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一直反对、转而支持北朝鲜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这种突然的态度大转变耐人寻味,其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维护苏联在远东的战略优势,二是将美国的军力从欧洲吸引到亚洲。由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苏联在东北的权益(包括中长铁路和旅顺口的一切权利大连港的管辖权等)均将归还中国。这样,苏联在远东就将失去不冻港(旅顺口)及相应的铁路运输线(中长铁路),其在远东地区的战略优势将大打折扣。同时,新中国刚一建国,就迫使苏联交出其出兵东北对日作战而获得的战略利益,也使苏联对新中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信任。因此,为了维持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苏联或保住其在东北的权益、或获得新的不冻港。苏联支持或纵容北朝鲜发动旨在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无论是胜是败,结果均对苏联有利:北朝鲜胜,则苏联可以从朝鲜半岛获得新的不冻港;北朝鲜败(只有美军参战才有此可能),则美军将兵临鸭绿江畔,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必将无力对抗,只有求助于老大哥,苏联即可名正言顺地陈兵东北,进而维持其在东北的权益。此外,朝鲜战争爆发,基于南朝鲜软弱的军力,美国参加的可能性很大,从而有很大的可能把美国在欧洲的部分力量吸引到亚洲,减轻苏联在欧洲与西方阵营对抗的压力。所以,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对苏联而言是一石多鸟,稳赚不赔的。

中国处境尴尬:1949年12月--1950年2月中旬,毛泽东对苏联进行了2 个多月访问,主要目标是商谈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取代国民党政府与苏联之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即“废旧约、订新约”。毛泽东在苏联期间,中苏双方从未谈及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新条约,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后,对武力统一朝鲜半岛一直持反对态度的斯大林,随即通过其驻北朝鲜大使转告金日成:他已经同意金日成的武力统一方案,让金日成去莫斯科具体商谈,并要求绝对保密,尤其“不要告诉中国同志”。4月中旬,金日成抵达莫斯科,与斯大林详细讨论武力统一朝鲜半岛问题,并与斯大林达成一致意见。斯大林要求金日成回国后马上去一趟北京,向“中国同志通报他们讨论的结果”,并表示:如果中国同志不同意,就不得采取任何军事行动。金日成在4月下旬回国后,迟迟不去北京,因为他知道毛泽东不会同意。5月12日,斯大林通过苏联驻北朝鲜大使催促,金日成才不得不去北京,面见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通告他与斯大林讨论的意见。毛泽东等很是诧异,因为他们也刚从莫斯科回来,却对此事一无所知。所以,中方明确表示要求证斯大林的意见,第一次会谈不欢而散。中国随即电报向莫斯科求证,斯大林很快回电说:因形势发生了变化,苏联同意朝鲜的意见,但此事一定要经过中国同志的同意;如果中国不同意,那就要推迟。这样,中国就被逼到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同意吧,由于中国的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尤其是台湾尚未解放,此时朝鲜发动战争必将对全国的解放战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同意吧,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兄弟党和国家实施民族统一战争,苏联已经明确支持,又不需要中国提供什么帮助,中国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也没有可以制约的手段。在此情况下,中国的意见是:既然你们和斯大林都商量好了,那就先打吧,需要什么帮助可以提出来。但金日成很傲慢地说:所需要的一切斯大林都给了。说完就起身就离开了。北朝鲜的战争准备及决策过程,中国一无所知。

一个多月后,6月25日凌晨4时,北朝鲜在三八线上向南发动大规模进攻,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是从新闻中得知这一消息的。

---------------------------------------------------

二、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应对方略

---------------------------------------------------

1、未雨绸缪:加强东北边防并组建东北边防军

组建东北边防军: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密切关注其战争进程。1950年7月7日、10日,也即朝鲜战争爆发不到半个月时间、北朝鲜攻势正盛的时候,中央军委先后两次召开会议,传达毛泽东主席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13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立即抽调第13兵团(辖第38、39、40军,后又增加42军)和四野特种兵司令部及所属部队(3个炮兵师、4个高射炮团、1个骑兵团、1个工兵团、3个汽车团)组成东北边防军,编制人数25.5万余人。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

立即集结:中央军委命令编入东北边防军的各部队,立即从原驻地通过车运,于8月5日前全部集结到达指定地区。当时,上述各部队分散在东北、华北、中南和西南各地担负着剿匪、整训和生产等任务。由于国内各铁路干线在解放战争中受损严重,尚在修建恢复之中,部队大范围车运调防任务很重。按边集中、边动员、边车运的原则,在20余天里,东北边防军序列中的上述部队,于8月上旬在辽宁安东(今丹东)、铁岭、辽阳以及吉林通化等地全部完成集结,并开展战前动员、物资准备和军事训练。

2、早做打算:加强东北边防军力量,部署二三线部队

充实力量:8月中旬以后,由于美军的参战,朝鲜战争开始进入胶着状态,形势已不容乐观。双方在朝鲜半岛东南隅的洛东江一线形成僵持,朝鲜战争长期化的趋势已经显现。中央军委根据朝鲜战场局势,预判发展趋势,再一次加强东北边防部署,决定增强东北边防军力量。9月6日,中央军委决定抽调在中南、华北地区的第50、66军开赴东北,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转入战略临战准备。

部署二三线部队:9月20日,中央军委再次下令,调计划作为攻台主力的第9兵团(辖第20、26、27军)所属各军,从10月1日起由江浙地区依次北上,进入津浦铁路山东段地区集结,转入整训待命状态。同时调第19兵团(辖第63、64、65军)至陇海铁路沿线地区集结整训。中央军委的计划是:在第13兵团等第一批出国作战部队出动后,即以第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以第19兵团作为三线部队,随时准备入朝作战。

3、训练及后勤:全方位的临战准备

军事准备:东北边防军集结后,8月13日,东北军区和13兵团在沈阳召开了由各军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明确了东北边防军的未来任务,即做好赴朝鲜作战的一切准备,随时准备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的侵略。并就此任务,要求在部队中开展战前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在此期间,各部队还抽调师、团副职及参谋人员,赴朝鲜考察战场情况,与朝鲜人民军交流,实地了解美军的作战特点。

后勤准备:虽然当时还没有中国参战的动议,但中央按照“宁可备而不用”的原则,一切从准备参战出发来预做安排。中央军委决定以东北行政区为入朝作战部队的总后方基地,组织物资筹措、调运、储备等所有一切后方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负责调度指挥。中央还派周恩来总理和林彪等人去苏联,为中国一旦参战寻求空军和装备支持。同时,东北边防军各部队抓紧补充人员、装备和物资。

(未完待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