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诺奖得主莫基尔的增长文化论,我们要小心!
战国七雄
近些日子,今年的诺贝尔奖陆续颁布,美籍以色列经济学家与历史学家乔尔·莫基尔先生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因此走红。可喜可贺,真诚祝福!传说莫基尔获奖,跟他的“增长文化”(Culture of Growth)理论有关。他认为,欧洲的政治碎片化允许“异端”思想通过知识分子流动传播,从而营造“思想市场”、促进知识累积,而这与中国的统一帝国结构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的统一帝国结构限制了创新想法的传播,与欧洲政治碎片化形成对比,导致中国虽有早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智力爆发,但未形成持续的“增长文化”。
这就值得商榷了。个人认为,莫基尔的上述结论有些武断片面,未必客观合理。用一两个概念来归纳比较中西方几千年的经济史,难免失之偏颇和陷入简单粗暴的泥滩。关于历史时期的经济增长,我们先要弄清几个方面的事实:
其一,智力爆发与经济增长是两码事。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是中国思想活跃、智力爆发的高峰期,它在经济上具有较高的活力、创新性和自由度,这在战国末期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但若论经济的总量、规模和稳定性,一统华夏后的汉朝无疑是更强大的,它利用统一带来的红利,将战国时期的经济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使中国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里没说汉朝之前的秦朝,是因为后者太短暂,在经济上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其二,过去两千年,中国基本上一直是世界领先和主要的经济体。据安格斯·麦迪森的专著《世界经济千年史》,公元1年(汉朝): 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为26%,与整个罗马帝国相当;1000年(宋朝): 22.7%,此时中国经济进入一个繁荣时期;1500年(明朝中期): 25%(麦迪森认为此时中国仍是世界领先的经济体);1600年(明末): 29%;1820年(清道光年间):32.9%, 中国古代经济的最高峰,麦迪森说远超整个西欧的总和。他认为,此时不仅中国是人口大国,其人均收入在亚洲也处于较高水平。此后急剧下滑: 由于工业革命在西欧的爆发和中国自身的停滞,到1900年,这一比重骤降至11% 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数据全部产生于中国大一统时期!
其三,碎片化与大一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站在莫基尔立场的反面。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的欧洲,可以发现,它们各有利弊。碎片化或许通过制度竞争和思想多元,更好地催生颠覆性创新和范式革命,为经济开启新的增长轨道;而大一统可能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和提供稳定环境,更好地促进经济的总量增长和稳定积累。一个经济体能否实现长期繁荣,往往取决于它能否在必要的统一和有益的竞争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或者在“分裂-统一”的周期中,抓住每个阶段的核心优势,实现螺旋式上升。在当今世界,美国囿于霸权思维,正在全方位打压中国,在这种宏观与历史背景下,中国只能而且成功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道路,取得了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双赢,而且前景可期。实践证明,一种“中国范式”正在诞生,而且切实可行。
其四,最近五六百年欧洲取得的超常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他们对全球的掠夺,而非碎片化或智力爆发。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比较了18世纪的英格兰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发现两地的生活水平(如寿命、营养、纺织品消费)、劳动生产率、市场成熟度都惊人地相似。但就在此时前后,中国面临严重的“生态制约”(如人口压力、资源紧张);而欧洲通过殖民美洲获得了“鬼田”(指美洲提供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棉花、糖)和白银(很多来自中国),并通过易于开采的煤炭资源突破了能源瓶颈,才最终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当今世界,美国为什么能够持续维持经济霸权,而欧洲只能俯首帖耳、纳粮进贡?主要是因为美国延续西方掠夺的传统,充分发挥超级大国的优势,在文攻武卫的同时通过金融等手段收割全世界;而欧洲是碎片化的,无法形成合力,难以抗衡。
其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不能单看其GDP总量的增减与占比。本世纪初兴起的“加州学派”对欧洲中心论发起了挑战,也从多个维度解读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因,诸如市场整合度、货币体系(白银全球化)、人民生活水平、技术水平等。这比“增长文化”更能系统诠释古代中国经济。笔者还发现,西方关于古代中国经济全球占比的研究,描绘了一幅在工业革命前千余年间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巨人的图景。这一图景由麦迪森的宏观数据奠基,又由加州学派通过细致的比较研究给予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彻底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经济历史地位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主要引用西方学者的成果,只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毫无崇洋媚外之意。
其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并不缺乏智力爆发的“思想市场”。改开以来,我国省地县三级行政单位实际大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它们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当地政府的积极主导下,客观形成经济上的良性竞争,但又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乃至对抗,结果共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创造了古今中外难得的奇迹。如果像欧洲那样走向政治上的碎片化,中华大地在利益分割、政府协调、制度建设、文化碰撞、交通连合、边境管控等方面,不知道要增加多少交易成本,甚至会葬送很多可能性!想想,欧盟领导机构与我国中央政府相比,该有多大效率、效果上的差别!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我国的大一统优于欧洲的碎片化。其实,欧洲人最理解大一统的好处,他们不是不愿意,而是做不到。希望华夏同胞不要因为莫基尔荣获今年的经济学诺奖,而被他的涉华理论误导。对莫基尔的增长文化论,我们要小心!
当然,也要看到,莫基尔对当代中国经济的提醒是有意义的:创新是避免停滞倒退、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与他的理论高度契合。但这不是莫基尔“指导”的结果,而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挣脱出来的中国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理论与实践的成果。
临汾华门夜色
借助深度求索写诗填词,今天聚焦于山西省之临汾市(依旧用平水韵)。与它互动了三四次,因为前几次作品中个别文字的对仗、平仄不适。首联,以汾水、霍山定临汾地理格局。颔联,用陶寺遗址观象台、晋侯青铜双典映射文明之源。颈联,以现代铁路网络与煤炭资源展现经济动脉。尾联,“腾跃”既呼应尧都古称平阳,又喻现代崛起之势。古今意象交织,用典自然。
七律·华夏城市素描之临汾
汾水环城势未穷,霍山擎日峙苍穹。
观星陶寺寻尧迹,铸鼎晋侯传古风。
铁轨纵横通九域,煤层浩荡蕴千重。
今看平阳腾跃处,云天万里起新鸿。
(以下为此诗的大意)
汾河环绕着临汾城,气势雄浑无尽; 霍山如同托举着太阳,巍然屹立在天空。
在陶寺遗址观测星象,追寻着尧帝的足迹;晋侯铸造的青铜鼎,传承着古老的文明。
密集的铁路网络,连通着全国各地;丰厚的煤炭资源,在地下蕴藏了一层又一层。
如今看这临汾城腾飞崛起的地方,万里云天上正有新的鸿雁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