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

原创 梁丙鉴 AI科技评论 2025年10月18日 13:28 广东

500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作者丨梁丙鉴

编辑丨马晓宁

500

首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因病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 12 时 00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

杨振宁,1922 年 10 月 1 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1942 年,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随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并于 1948 年取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1948 年至 1966 年间,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1966年,杨振宁加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直至 1999 年 1 月在该校正式退休。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两年后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的研究方向横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对现代物理学有着深远影响。1957 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杨振宁还与 R.L.米尔斯合作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理论。作为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为现代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此外他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在数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500

500

01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最为人所熟知的论文之一,应该是与李政道合著的《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这篇写于 1956 年的论文,仅仅一年之后便让二人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或为诺奖史上授奖最迅速的一次。

这项研究的颠覆性在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宇称守恒”被物理学家普遍认为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定律,它指一个物理过程与其镜像过程应当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

想象宇宙中存在一面巨大的镜子,镜像和它的本体应当保持一致。就像人举起左手,镜中人则举起右手一样,一个粒子向左飞,镜像也应该向右飞,这一观念根深蒂固,被当时的物理学家们应用于几乎所有已知相互作用的分析中。

但就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物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两种粒子 θ 和 τ,它们的质量和寿命几乎完全一致,却在衰变时表现出不同的宇称。如果宇称守恒成立,θ和τ就不可能是同一种粒子,但如果它们不是同一种粒子,为何其它所有性质又高度一致?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质疑也从此开始:也许根本不存在两种粒子,而是同一种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衰变时,宇称根本不守恒。

在《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中,二人不仅提出了这一质疑自然界基本对称性的革命性假说,而且设计了多个可检验该假说的实验方案,例如观测极化钴-60原子核的β衰变中,电子发射的方向是否具有不对称性。

这一假说很快被“原子弹之母”吴健雄领导的实验团队证实。她在极低温条件下将钴-60原子核极化,使其自旋方向一致,然后观测其衰变时电子的发射方向。实验结果显示,电子更倾向于朝着与原子核自旋相反的方向发射,这一物理过程和它的镜像并不对称。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此前人类对自然对称性的直觉,开启了粒子物理学的新纪元,也为后来的电弱统一理论奠定了基础。

500

02“姚班”前缘

在理论物理巨擘的身份之外,杨振宁还为中国现代科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1 年至 1992 年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职,曾通过访问学者计划资助 80 余位中国学者赴美交流,涵盖物理、数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其中多位学者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这当中,包括原温州大学校长谷超豪、原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北大物理学院教授陈佳洱、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原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王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孙昌璞等。

1997 年,杨振宁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09 年更名高等研究院),以他曾工作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蓝本,实行终身学术职位及国际同行评议制度。这一在当时石破天惊的尝试,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已经成为共识。2003 年回到中国定居以后,已 81 岁高龄的杨振宁更是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开设了《普通物理学》课程,亲自为本科生授课。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心成立早期,杨振宁说服了一批顶尖海外华裔学者回国讲学或工作,其中尤为具有代表性的是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加盟清华。

后者的加入填补了当时中国在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空白。他创办的“姚班”,在今天仍然是中国乃至全球 AI 领域的人才摇篮,先后走出了陈丹琦、吴佳俊、姚顺雨等顶尖 AI 人才。

理论物理巨擘亲手铸起的学术殿堂,也让飞向 AI 的群鸟有枝可栖。某种程度上,这是杨振宁为后人留下的隐喻,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并不冲突,而是在同一片生态中相互滋养。斯人已逝,风骨长存。杨振宁先生驾鹤而去,但是他的思想将经久不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