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陨光犹在,风骨永长存——深切缅怀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
星陨光犹在,风骨永长存——深切缅怀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10月18日星期六
公元2025年10月18日,一颗照亮人类智慧星空的巨星陨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享誉世界的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先生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寿一百又三载。先生之逝,如泰山其颓,哲人其萎,然其彪炳史册的科学伟业、赤诚炽热的家国情怀与高山仰止的人格风范,必将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续照耀与滋养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生平概览:从清华园到世界之巅
先生生于1922年安徽合肥书香门第,1929年随父迁入清华园,在荷塘月色与学术氤氲中度过启蒙岁月。1938年,山河破碎之际,他负笈西南联大,于战火纷飞中淬炼学识。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深造,1944年获硕士学位。1945年,怀揣科学报国之志,作为清华留美公费生远渡重洋,入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先生与李政道先生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一颠覆性理论,共同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此殊荣的中华儿女,“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的壮志豪情,化作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里程碑。
学术丰碑:奠基现代物理的旷世奇才
先生之成就,非诺奖可尽括。他与米尔斯共同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堪称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皇冠明珠。此理论构建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石,其深邃与优美,堪与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鼎足而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人类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与相互作用提供了最强大的框架。他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如一柄钥匙,开启了统计物理、量子可积系统及量子群等数学物理交叉领域的宝库,其思想光芒穿透多个学科,影响至深至远。先生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等诸多领域纵横捭阖,硕果累累,其科学遗产如浩瀚星河,泽被后世。
赤子丹心:架设桥梁,泽润桑梓
“从清华园到物理星空,他画就一个生命的圆;从‘共同途’的期许到归根的践行,他守住一颗中国心。1971年,在中美坚冰初融之际,先生毅然踏上归途,成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破冰”之桥的第一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其行其情,感召无数海外学人。他不仅奔走呼吁,更躬身力行,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些当年受惠的学子,日后多成为中国科技复兴的中流砥柱,先生此举,可谓“化作春泥更护花”,为国家播撒了希望的种子。1997年,先生应清华母校之邀,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今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正式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他将晚年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此,视研究院的发展为“一生中最后一件重要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耄耋之龄,亲力亲为,为中国基础学科建设与顶尖人才培养鞠躬尽瘁。
先生对祖国科教事业的奉献,不仅在于智力与时间的投入,更有慷慨的物质支持。他多次将个人积蓄、稿酬、奖金等捐赠给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设立奖学金、讲席教授基金,支持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其捐赠并非一时之举,而是贯穿晚年,数额巨大,情意深重。先生常说:“清华就是我的家。”他将对“家”的热爱,化作了最实在的行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无私奉献,高山景行,令人动容。
薪火相传:春风化雨,桃李成蹊
先生深谙青年乃国家未来,科学之希望。2004年,时年82岁高龄的他,主动请缨为清华物理系、数学系200余名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基础课。每周两次,每次90分钟,课间仅5分钟亦不舍休息,常被学生围住答疑。其诲人不倦之精神,正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曾深情预言:“我敢说,在一二十年内,中国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才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并谆谆教诲:“把握机遇,努力学习”。2018年,面对新兴的西湖大学,他由衷赞叹:“假如我年轻,一定会加入他们”,其胸襟之开阔,对创新之热忱,跃然纸上。
远见卓识:宁朴毋华,国士担当
先生之品格,不仅见于其“为”,亦见于其“不为”。2016年,针对国内热议的建造超大对撞机计划,先生基于对国家发展阶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战略的前瞻洞察,撰文明确反对。他并非反对高能物理本身,而是忧心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有诸多更紧迫的民生与基础需求;担心巨额投入会挤压其他基础学科发展;警惕项目可能成为“无底洞”。他直言:“即使大对撞机能推进高能物理学,五十年内对人类生活没有实在好处。”此立场,正是其“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治学处世态度的延伸,展现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国士担当与清醒理性。
尾声:千古文章,寸心永照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一部探索宇宙至理的壮丽史诗,一曲心系华夏的赤子长歌。他生前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正是其百年求索、荣辱不惊的绝佳注脚。先生虽逝,然其科学思想如明灯永耀,其家国情怀似丰碑长存,其“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风骨,将继续激励一代代后来者,在追求真理与报效家国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勇毅前行。
“绵山苍苍,秋水泱泱。先生之智,星汉昭彰。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杨振宁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