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物理学巨擘杨振宁逝世
“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掌中握无限,霎那成永恒。”
——《天真的预言》
2025年10月18日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
因病医治无效
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杨振宁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费米,进行理论物理学研究。
1957年,杨振宁(右)与李政道(左)在普林斯顿
1948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又回到芝加哥大学任物理系讲师,并继续做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研究。期间,与罗森·布鲁斯合作研究μ衰变及β捕获,并与李政道合作发表文章《介子与核子和轻粒子的相互作用》,这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首次合作。
1956年10月1日,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3个月后,他与李政道也因这一重大贡献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创下了诺贝尔奖颁奖史上获奖最快纪录。
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4年,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最重要的成就”,为整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奠定了数学基础。该理论不仅孕育了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的弱电统一理论,还催生了描述强相互作用量子色动力学,被物理学界公继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对基础物理的又一次深刻几何化。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办公室中
在统计力学领域,1952年杨振宁提出的“杨氏方程”精确解决了一维相互作用量子气体的基础问题,开创了可积系统研究的新纪元。而在凝聚态物理方面,他与李政道于1959年共同提出的单位圆定理,为理解相变现象提供了重要工具。1967年,他与杨振平合作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成为数学物理的重要分支,影响了辫子群、量子群等前沿领域的发展。
杨振宁不仅以其“杨-米尔斯方程”和“宇称不守恒”等开创性成果为世界科学树立丰碑,更以“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治学态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学术界。
毛主席会见杨振宁报刊内容
1971年,杨振宁作为首批美籍华裔科学家访华。他积极推动中美科学交流,并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为了提升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水平,他多次回国讲学,为当时相对封闭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国际最前沿的知识与理念。他曾致信中国领导人,表达对祖国科学事业的支持,表示“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我愿意为祖国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杨振宁与众科学家们
2003年,杨振宁正式回到北京定居,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任职,担任全职教授。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了中国国籍。他的贡献远不止于物理学领域,杨振宁直接推动了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创办,并以独到的眼光和影响力,请回了包括林家翘(天体物理学家)和姚期智(图灵奖得主)在内的大师级学者。其中,姚期智教授更是放弃了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在清华创立了闻名世界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为中国培养顶尖计算机人才奠定了基石。
杨振宁始终密切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他自1997年起多次写信呼吁国家开展尖端技术研究,积极倡导并参与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创建,并建议在少年班设立计算机软件专业,大力提倡“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此举对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推广和日后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启蒙作用。
2018年,杨振宁再次来访物理所。当时他感叹到物理所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20年间的历史 “是了不起的历史、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他表示:“中国现在有很多非常有才干的年轻人,把他们放到如物理所这样良好的发展环境中,我相信以后5年10年20年,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一定会大放光彩。”
杨振宁登台致辞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2004年,杨振宁为清华大学本科生授课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说:“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 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杨振宁始终关注中国科学自立自强。他多次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鼓励年轻科学家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要对自身有信心。杨振宁的贡献和他的存在,为中国科学界注入了信心。他的工作和精神可谓中国科学事业发展中的一颗“定心丸”。中国科学事业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致辞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薪火相传,继其志业
弦歌不辍,慰我先生
杨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