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危机
近几年来,全球地缘形势在朝不可逆的方向恶化。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2023年,中东战争开打;2024年,特朗普卷土重来;2025年,美国掀起全球贸易战。作为阵营对抗第一线,欧洲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享受冷战后三十年的和平时光后,欧洲人终于放弃了“躺平”的心态,以冻结社保基金增长为代价,大幅上调军费,迎接丛林法则时代的到来。这项政策饱受争议,但历史不在乎决策是否轻松,只关心文明能否幸存。
搁五年前,世界大战的风险尚可视为黑天鹅;那么如今来看,世界大战的风险已经跃升为灰犀牛。在选举制压力下,欧洲主流政党冒着政治自杀风险,不惜削减养老金支出,也要扩军备战。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预判未来五年俄罗斯有可能向欧洲发动大规模入侵,进攻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这一预判隐藏了重要前提,那就是中美有可能围绕台海爆发冲突,届时美国无力承担保卫欧洲的义务,北约第五条自动作废,为俄罗斯西进创造可乘之机。
在某种意义上,俄乌战争是东西方阵营的第一次碰撞。如果说来自西方的援助,是2022年乌克兰反败为胜的关键;那来自东方的支持,则是2023年俄罗斯转守为攻的原因。印度采购的石油,对冲了欧俄脱钩后造成的能源需求缺口。中俄贸易额,从2020年的1000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2400亿美元,让西方的经济制裁变得黯然失色。朝鲜则为俄罗斯提供上百万枚炮弹和数万名精锐士兵,帮助其收复库尔斯克州。伊朗不惜以身入局,使美国军援重心从乌克兰转向以色列,为俄罗斯分摊战场压力。来自亚洲国家的支持,把俄罗斯从“普里戈任叛乱事件”的危险边缘中拉了回来,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
美国围堵俄罗斯的“三大陆链”:
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洲人没有退路,他们只能硬着头皮跟俄罗斯对抗。与西太平洋的“三大岛链”类似,冷战后美国在欧洲打造“三大陆链”,试图把俄罗斯困死在内陆地区。第一条陆链以波兰和乌克兰为核心,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为两翼,充当对抗俄罗斯的前线,美国为其提供大量低成本防御性武器,试图发展非对称作战能力,阻止俄罗斯向西扩张。
第二陆链以德国为核心,挪威、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为侧翼。主要承担后勤补给和海上封锁任务。一旦北约与俄罗斯开战,德国将充当为前线提供物资的中转站,从本土赶来的美军将在德国接受武装并奔赴前线。丹麦和土耳其则迅速封锁日德兰海峡与黑海海峡,切断俄罗斯海运通道。
第三陆链以英国和法国为核心,是抵御俄罗斯的最后防线。英法都是核大国,且拥有战略空军,能威胁俄罗斯本土。假如北约与俄罗斯开战,.英法将为前线提供空中支援,掩护地面部队作战。退一万步说,假如俄军推进至莱茵河,西欧也能凭借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防御工事进行阻挡。
为打破美国构建的陆地包围网,俄罗斯做了诸多尝试。2008年,俄罗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格鲁吉亚,并在当地扶持卫星国,暂时稳住了高加索局势。2014年,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并实施公投,黑海出海口得以保存。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进攻,这场战争不仅是为了争夺领土,更是为了与西方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普京当面告诉特朗普:“俄罗斯的诉求是东欧,只有美军全面撤出东欧,美俄关系才会得到真正的改善。”
对美国来说,十年前其尚有能力两线作战,同时应付来自中俄的挑战。如今伴随中国崛起,美国必须在东欧与西太平洋之间作出选择,要么全力支持乌克兰击败俄罗斯,要么战略收缩以加强在东亚的威慑力量。这并不难选择,就算是拜登连任,美国也会削减对乌克兰军援,以避免国防库存耗尽。
特朗普并非孤立主义者,他急于与俄罗斯改善关系,是为了尽早从欧洲脱身以对付中国。为防止东欧出现战略真空区,美国被迫解除对德国的军事限制,允许德国再武装,让其承担拱卫东欧的责任。另一方面,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中国需确保能从俄罗斯和中亚获得稳定能源供给,因此俄罗斯的立场很重要,普京政权稳定有利于巩固中国大后方。
对德国来说,俄乌战争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德国失去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和来自美国的安全保障,制造业遭受严重冲击。另一方面,作为二战战败国,德国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匹配,国防工业处于被阉割的状态。随着西方与俄罗斯关系破裂,联合国机制陷入瘫痪,为德国创造了外交突破的机会。事实上,每次战争都会重新洗牌,如果俄乌战争最终以俄罗斯失败而告终,德国就能顺利摘掉战败国的帽子,恢复政治大国地位。
作为欧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德国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其闲置的汽车产能刚好可以拿来改造成坦克车间。在西方阵营里,德国享有最低的政府债务率,拥有充足的财政空间支撑军购,为莱茵金属和克虏伯等老牌军火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订单。德国还计划恢复义务兵役制,此举可增加十多万机动兵力。
整个20世纪,德国是造成美军伤亡最多的国家,美国对此一直很忌惮。但在双线作战的压力下,美国只能重新激活德国的军事潜力,并将其提升为北约副盟主。按照计划,德国将在立陶宛部署军队,在监视加里宁格勒的同时,防止俄军对波罗的海三国实施闪电战。海外德军、波兰、乌克兰共同组成抵御俄罗斯的第一道防线,德国本土则充当欧洲联军的兵工厂,负责为前线生产武器。
至于美国,则会逐渐削减在东欧的军事部署,仅为西欧撑开核保护伞,并提供卫星侦查服务。与冷战时期不同,如今美国的国防重心在亚太而非欧洲,除了延伸威慑和情报支持外,白宫不愿继续向欧洲提供免费军援,欧洲人如果想获得美国常规武器支持需要掏钱购买。
无论共和党能否连任,美国撤离欧洲已是大势所趋,欧洲必须学会单独应对来自俄罗斯的威胁。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洲没有退路。尽管基辅到柏林有上千公里距离,可一旦乌克兰垮台,其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让东欧防御体系陷入崩溃。事实上,东欧存在很多亲俄国家,比如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贫油国,以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等由斯拉夫人组成的东正教国家,这些国家或基于经济利益,或基于宗教文化,并不反对俄罗斯主宰欧洲。假如乌克兰战败,这些墙头草会迅速倒戈,届时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将陷入四面包围之中,被突破只是时间问题。俄罗斯会在罗马尼亚扶持亲俄政府,并对摩尔多瓦会实施军事占领。
至于波罗的海三国,本身处于俄白联盟的三面包夹之下,待俄罗斯解决乌克兰问题后,这些国家很难实施有效抵抗,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坚决要在立陶宛驻军的原因。然而仅靠少量德军并不能阻止身经百战的俄军,届时波罗的海三国有可能再次亡国。在连续吃掉白俄罗斯、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并收降巴尔干诸国后,俄罗斯将恢复苏联时期的威慑力。尽管其领土面积不如苏联巅峰期,但一方面丢掉了中亚五国带来的财政包袱,另一方面与中国化敌为友,俄罗斯对西欧的威胁不亚于冷战后期。
假如乌克兰沦陷,其引起的连锁反应足以让苏联复活:
这也是为什么欧洲要求俄军止步第聂伯河的原因,这是其容忍底线。东南欧诸国都是间于齐楚,谁赢帮谁。一旦俄罗斯吃掉乌克兰,其武力将辐射整个巴尔干地区,很多小国为自保只能投靠俄罗斯。届时德国只能考虑跟土耳其结盟,并扶持波兰和阿塞拜疆作为地缘屏障。就好比一旦中国收复台湾,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可能会加入东方阵营,届时美国只能退守第二岛链。
“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超过2000公里:
为迫使俄罗斯走上谈判桌,特朗普对印度加征50%的石油次级关税,要求印度减少对俄能源采购。为巩固民族主义基本盘,莫迪表现得很强硬,但妥协只是时间问题。印度制造业竞争力远不如东南亚,必须依靠关税差才能跟东南亚争夺外贸订单。另一方面,去年以来乌克兰频繁袭击俄罗斯炼油厂,导致俄罗斯石油产能下降10%以上。特朗普威胁要援助乌克兰“战斧”巡航导弹,这款导弹能覆盖俄罗斯西部所有能源设施,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经济潜力。为弥补财政缺口,俄罗斯申请在中国境内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熊猫债券”。
除欧洲外,美国在中东也呈现出力不从心的态势。按照《亚伯拉罕协议》的精神,美国应该调停以色列和逊尼派国家之间的矛盾,共同抵制伊朗的扩张。作为回报,海湾国家将适当增产石油,帮助美国打压通胀。然而由于无法约束以色列,逊尼派国家对美国的安保能力缺乏信心,沙特选择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巴基斯坦向沙特张开核保护伞,沙特则为巴基斯坦提供经济支持。作为中国的新代理人,埃及代替伊朗重新扛起反以旗帜,在西奈半岛向以色列施加压力。
与拜登相比,特朗普的外交执行能力可谓一塌涂地。拜登时期美国一度让西方变得团结,共同组建针对中俄的包围网;并趁着中国“去地产化”的阵痛期大举加息,试图引爆国内资产泡沫。拜登对华政策的前提是“管控竞争”,即在中方容忍底线内打擦边球,以时间换空间,待盟友重构供应链后再寻求跟中国脱钩。相比之下,特朗普一上来就掀桌子,试图效仿《航海条例》削弱中国造船能力,中国不得不祭出“稀土牌”作为反制。中国掌控全球70%的稀土提炼份额,至少三年内欧美都很难找到替代供应方,其军工升级计划将严重受阻。
在西太平洋地区,中美进入攻守易势阶段。在岸基航空兵和高超音速导弹配合下,中国火力投射范围囊括整个东亚。为避锋芒,美国只能把部分战略资源从冲绳转移到关岛,并重启南太平洋的旧基地作为备份。基于第一岛链守不住的判断,美国打算解除对日本的军事限制,允许日本修改《和平宪法》,把“自卫队”提升为“国防军”,并获得宣战权。华盛顿试图重新武装德日,德国负责对抗俄罗斯,日本负责牵制中国。
日本中程导弹覆盖范围:
自2022年以来,日本持续上调军费,大力发展远程打击能力。由于担心台海冲突外溢,日本大量采购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中程导弹,并部署在九州地区。假如战争波及到冲绳,日本可能会威胁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发动导弹袭击,并冻结在日华人资产。日本倾向于让中美互相消耗,但不希望为美国火中取栗。然而冲绳只是名义上属于日本,二战后曾交给美国托管,日本没有拒绝开放军事基地的权力。
按照美国的构想,一旦战争打响,韩国、台湾、菲律宾会被当成炮灰顶在前线,起到消耗作用。日本则承担后勤补给和离岸支援的任务,负责为美军维修武器,必要的时候出兵参战。作为亚洲第二工业国,日本能弥补美国在造船和钢铁等基础工业领域的不足,并部分代替台积电的芯片产能。美军则利用战略轰炸机和远洋舰队构建远程威慑力量,与我军争夺制空权和制海权。
解禁德日,可谓放虎归山,但美国不得不这么干,否则无力与中俄对抗。仅中国的工业产值,就相当于G7总和,潜在军工产能远超美国。特朗普的诉求是希望台海危机不要在自己任内爆发,否则他有可能会为战败背锅,成为美国历史评价最低的总统。但历史的进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来临。
假如未来核动力航母服役,中国的优势会进一步扩大,有能力在西太平洋地区实现区域拒止,届时美军在第二岛链的基地也会变得不安全。这种情况下美军只能考虑退守夏威夷和澳洲,并允许日韩拥核,以填补美军撤退后留下的势力真空。不到万不得已,美国都不希望盟友掌握核武器,因为这会使盟友脱离自身掌控。如果真出现这种信号,说明美国已经准备好放弃东亚了。
二战后期,罗斯福精心设计了维也纳体系2.0,由当时实力最强大的美、苏、中、英、法担任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这种设计是为了保障大国利益,只要五大国内部达成一致,就没有摆不平的国际问题。二战后的70多年里,大国之间很少爆发战争,唯一的例外是朝鲜战争。当时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当局掌控,无法依靠外交手段阻止美国出兵朝鲜。假如当时新中国能正常行使一票否决权,在得不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美军可能会止步三八线,新中国也无需诉诸武力手段解决半岛问题。
从70年代开始,伴随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矛盾有所缓和,美国从南越撤出全部军队,亚太地区迎来四十多年的和平。然而近几年来,在阵营对抗的背景下,五大国在俄乌和加沙等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安理会决议获得通过的概率越来越低,联合国机制名存实亡。世界重新进入弱肉强食的时代,很多小国面临生存危机。
极端情况下,假如未来真的爆发全球冲突,其规模必然是空前绝后的。一战局限于欧洲,以堑壕战为主,缺乏海上对抗。除非美国改变立场与英日同盟开战,才能算作势均力敌的较量。二战德日严重缺乏石油等战略资源,在美国下场后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除非德国本土勘探出用之不竭的油田,才能弥补与英美苏的差距,让德军装甲师发挥出全部战力。
然而这次不一样,中、俄、美、欧都是拥有大洲级实力的经济体,东西方阵营可谓旗鼓相当。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俄罗斯拥有地球上最丰富的矿产资源,二者优势互补,可谓最强陆权。作为昔日的世界霸主,欧美在科技与金融等领域享有垄断地位,并控制全球大部分航道,可谓最强海权。这场最强陆权和最强海权的对决,足以载入史册供后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