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把自己,焊在了热点上

500

文/狗蛋本蛋

提到京东,10年前,大家会想到3C电器、正品保障;5年前,大家会想到领先的物流速度。

现在,很难用一句话形容京东了 。

尤其是今年以来,京东一系列动作让人应接不暇:

2月,高调进军外卖市场,此后轮番掀起舆论攻势,把美团按在地板上狠狠摩擦;

6月,往酒旅行业扔出重磅炸弹,推出 “三年 0 佣金” 政策。

7月,京东自营的外卖门店七鲜小厨正式营业;

9月,京东旗下七鲜咖啡正式亮相,并推出轻资产合作模式,计划三年内开设1万家门店;

再到前几天,10月14日,京东官宣要搞汽车了。

怎么搞?肯定不是自己造,没那个必要,短期内也没那个技术沉淀,京东是以联合广汽、宁德时代的形式加入汽车圈的。

按照官宣所说,这款车将在本月底开启内测版、大众版试驾,双十一期间正式发布。

京东进军汽车圈消息一出,网友调侃:

我的底线是拼多多造车

京东扮演的角色,主要是负责卖货,独家销售。

狗蛋开玩笑说,拼多多可以联合五菱了。

言归正传,从外卖、酒旅、咖啡再到杀入汽车领域,今年的京东,似乎变成了“跨界达人”。

与此同时,京东借势制造话题,今年以来,持续站在热点之中,说焊在热点上也不为过。

最开始进军外卖那波,大家还算能看明白,那是京东抵御美团发起的战略反击,目的是减缓美团冲击自身电商基本盘,尤其是3C品类。

但后来这些看起来“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操作,很多人就迷糊了——

要知道,今年二季度,京东新业务板块整体运营亏损高达148亿,去年同期亏损7亿。

京东新业务板块包括外卖、海外业务、京东产发、京喜。

尽管同期有基本盘零售业务贡献139亿经营利润,但也架不住新业务烧钱,使得京东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跌50%。

利润承压之下,京东为何疯狂试探新业务?

很简单,加速拓宽业务边界,京东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些看似不强相关的跨界尝试,都遵循一个共同的内在逻辑:

抢声量、抢流量。

外卖、咖啡、酒旅等业务,能给京东主站导流,高频带动低频。

京东养车在全国拥有近3000家高标准门店,并与4.6万家合作门店形成服务网络,现在京东介入卖车环节,相当于提供了汽车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闭环一旦完成,用户粘性不就提高了吗?

开设外卖门店、咖啡店也是同样道理。

此外,咖啡店和养车门店,还附带线下流量入口的价值。

各行各业都在残酷内卷,折腾不一定有出路,但不折腾一定没有出路。

对京东来说,基于长期发展战略下的主动折腾,绝对是好事。

唯一的问题可能是:

用来折腾的窗口期有多长?

2024年8月份开始,国补启动,京东也借势大补了一回,体现在业绩上:

2024年四季度,京东零售收入同比增长15%,其中3C同比增长15.8%,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91%至99亿元;

今年上半年,京东营收6577亿,同比大增19.28%,创下三年来新高。

不过上半年增收不增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业务投入挤占利润,上文已经提到具体数据,在此不做赘述。

也就是说,在“国补”利好的大环境下,京东依靠零售基本盘拉动营收,贡献主要利润,创造出了折腾新业务的空间和时间。

新业务投入期,难免要挤压利润,以空间换时间。要考虑的是,投资者对烧钱的忍耐度。

一旦国补政策结束,京东的基本盘增长态势,可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到那时,如果新业务还需持续输血,将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和市场质疑。

从舆论造势、补贴力度可以看出,京东在外卖战场的投入,已经放缓,当然,三家平台都是如此,就是力度的区别。

这阵子,有不少人担忧,京东是不是不想玩外卖了。

不知道是不是京东在借助第三方回应,前阵子,有个影响力不小的第三方机构,写了一篇外卖行业的分析稿,文章称:

外卖江湖三分天下已成定局

该机构说,根据9月份调研数据,在补贴潮退去后,用户将外卖订单相对平均地分配给三大平台。

不过,该机构列出的具体数据,让人很难信服——

其中,淘宝闪购占比34.2%、京东秒送/外卖33.5%,美团竟然只有28.9%。

总被说“一家独大”的美团看到这个数据,可能想哭又想笑。

在商言商,一家企业会造势,那也是核心竞争力,小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就看未来,京东如何迅速将热点,转换成增长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