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背刺”,大阴帝国“精分戏”玩得转吗?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当地时间10月15日,英国外交部和财政部发表联合声明,宣布针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新一轮限制措施。

英方称,这是对俄罗斯实施的“迄今为止最严厉的制裁”。

500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制裁有11家中国实体在制裁名单中,涉及金融、能源及技术等战略领域。

英方给出的理由,还是老一套,说是给俄罗斯军事工业供货、替俄能源企业撑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为了给美国交投名状。

500

要知道近段时间,美国一直敦促日本、印度停止购买“俄油”,而英国这一次的由头就是和美国想要的差不多。

另外,在制裁的名单中英国挑选的对象很是精准,既要摆出“涉俄”,但名单中却又只有中国企业。像是美国、欧洲公司,英国就当没有看见一样。

显而易见,英国这就是冲着我们国家的实体企业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美国面前卖个乖。

英国这波操作,把一个“急于表现”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场戏码的背景板是G7集团所谓的“对华围堵”。

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对着话筒一顿输出,核心思想就一个:中国搞稀土出口新规,这是要卡我们脖子,我们G7必须团结,必须拿出“强有力回应”!

500

欧盟刚喊完口号,英国就第一个拔刀冲了上去。那架势,仿佛只要砍了这11家中企,G7的荣誉勋章就得挂在它胸前。

500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集体行动”更像是英国的独角戏。这种“合作与背刺”反复横跳的外交模式,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

今年2月,它就借着“俄乌冲突”的由头,制裁了3家中国公司,外交和经济摩擦由此显现。

9月份,新上任的商业与贸易大臣凯尔刚从中国访问回来,前脚还在说“中英经贸合作大有可为”,甚至谈妥了要消除10亿英镑的贸易壁垒。后脚回了家,就把刀磨得锃亮,砍向了另外11家中企。

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精神分裂。

一方面,英国脱欧后的经济困境让它离不开中国这个大市场。

脱欧后的英国经济,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国际环境又不太平。

它比谁都渴望能抱紧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腿,不管是引资、就业还是开拓市场,都是救命的良药。

另一方面,它又放不下那个“日不落”的架子,总想在美国面前证明自己还是那个最铁的盟友,通过对华强硬来换取跨大西洋关系的稳固。

尤其是在特朗普总统治下的华盛顿,“美国优先”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盟友们都得时刻看眼色行事。英国必须得跟紧华盛顿的步伐,秀出自己的“忠诚”和“态度”。

问题在于,英国这种既想要中国的钱袋子,又想在政治上对美国表忠心的“两面派”伎俩,真的玩得转吗?

中国10月9日刚发布稀土相关技术的管制公告,英国15日就光速跟进。

这已经不是巧合了,这是赤裸裸的挑衅,是针对中国产业升级核心命脉的一次精准打击。

500

它以为这一刀下去,能让中国知道疼。

面对英国这种“前脚握手,后脚捅刀”的短视行为,结果,中国的回应,比它的刀还快,还硬。

先是中国驻英使馆直接定性:没有国际法依据,是单边主义,是损害中国企业正当的权益。

紧接着商务部直接要求纠正错误、撤销制裁。否则,“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的行径都将坚决回击”。

这句“坚决回击”,从来都不是空话。

新规说得很明白,稀土的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这些核心技术,未经许可,不得出口。

英国想搞自己的高科技,想摆脱依赖,可以啊。但核心技术这道坎,它绕不过去。

如果中国真的启动反制,把某些英国企业拉进“不可靠实体清单”,那它们面临的可能就是“有钱也买不到技术”的绝望。

从韩国韩华海洋被直接拉黑的案例就能看出,中国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这件事上,说到做到,绝不含糊。

所以,整个故事的结局,几乎已经写好了。

英国以为自己是棋手,却活成了一颗随时可以被抛弃的棋子。这番操作,不只是在经济上给自己挖坑,更是在国家信誉上抹了一笔重重的黑。

一个连基本证据都不讲,就能随便制裁别国企业的国家,以后谁还敢放心地把真金白银投进去呢?

英国想在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之间玩“左右逢源”,但现实往往很残酷,鱼与熊掌,从来都难以兼得。

中方已清晰划出红线——撤销制裁是修复关系的唯一前提。

若英方坚持对抗路径,可能触发贸易反制与外交孤立,最终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这场制裁闹剧最终暴露的不过是英国外交的迷茫与短视。在多极化趋势越发明显的今天,试图靠绑上他国战车、牺牲合作利益来刷存在感,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英国若不及时纠正错误,终将为自己的战略迷思付出沉重代价。

最后的警告已经发出,球,就看伦敦怎么踢了。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