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打工人的钱,萨莉亚越来越难赚了

文源 | 源Sight
作者 | 王言
作为日本快餐品牌萨莉亚的主要“粮仓”,中国市场渐渐显露出增长放缓的势头。
10月15日,萨莉亚公布了2025财年(截至2025年8月末)财报。财报显示,报告期内,萨莉亚实现营业收入2567.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1亿元),同比增长14.3%;当期纯利润为111.6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3亿元),同比增长37.0%。

来源:萨莉亚财报
这是萨莉亚连续第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不过,在中国市场,萨莉亚业绩却进入调整期,其中在四季度,位于中国内地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三家法人公司的销售额实现小幅增长,但单店营业利润均出现下滑。

来源:萨莉亚财报
相对而言,过去几年,凭借着高性价比的产品组合、稳定的毛利率等,萨莉亚在中国市场实现快速的增长。但在门店规模增长、短期的成本压力、消费需求仍处在恢复期以及供应链布局尚未显效的情况下,它们可能很难在短期内回到此前的高光时刻。
01
中国市场增收不增利
中国一直是萨莉亚重仓的“市场”。
目前,除日本之外,萨莉亚的门店主要分布于中国、新加坡等地。财报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萨莉亚日本门店数量达1053家。同期,萨莉亚上海、广州、北京、香港和台湾法人公司管理门店的数量分别为197家、222家、78家、69家和24家,共计590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来源:萨莉亚财报
而在中国市场,萨莉亚也将门店集中布局在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萨莉亚目前有68.87%和17.32%的门店分别位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来源:极海品牌监测
门店规模持续提升,但萨莉亚在中国市场赚钱的能力却有所下滑。
2025财年,在中国市场,萨莉亚的营业收入为709.6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同比增长6.26%。不过,在四季度,萨莉亚北京、上海、广州的三家法人销售额仅有小幅度的增长,但营业利润均有所下滑。
而在整个亚洲市场,萨莉亚也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态势。报告期内,萨莉亚在亚洲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0.5%,但营业利润下滑5.4%。

来源:萨莉亚财报
这也并非萨莉亚在中国首次亮起红灯。2025财年前三季度,萨莉亚亚洲部虽然靠拓店实现了营收10.5%的增长,但营业利润却同比下滑5.4%。其中,上海、广州、北京分公司的营业利润同比均出现了超10%的下滑。

来源:萨莉亚财报
这与中国餐饮行业增长整体放缓不无关系。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国餐饮收入4708亿元,同比增长 0.9%;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372亿元,同比下降0.4%。2025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7996亿元,同比增长3.6%。
不过,尽管整体利润承压,萨莉亚仍在持续加码中国市场。根据其此前的计划,未来公司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将增加至1000家。
02
盈利能力起伏
业绩承压下,萨莉亚也尝试通过涨价提升盈利水平。
2024年7月,因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原因,萨莉亚部分菜品涨价,比如此前售价18元一份的牛肝菌鸡肉芝士烤饭上升至20元;11元一份的金枪鱼沙拉上涨至12元。
2025年,萨莉亚再次上调部分菜品价格,比如原价18元的蒜香鸡肉培根芝士烤饭,价格上调至19元;已经提价至20元的牛肝菌鸡肉芝士烤饭上涨至21元。
财报数据显示,2020-2024财年,萨莉亚海外客单价分别为568日元、627日元、745日元、850日元和875日元。这期间,萨莉亚在过去5年间的客单价由人民币约30元提高至超过40元。
最新财报显示,2025财年第四季度,萨莉亚的客单价为857日元,相比此前进一步下降。同期,萨莉亚海外客单价为886日元,同比有所增长,但幅度低于前几年。


来源:萨莉亚财报
客单价有所增长,但萨莉亚在中国的单店效率却在下滑。根据财报计算,萨莉亚2025财年在中国的单店销售额为1.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75万元);相比之下,这一数据在去年同期为1.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37万元)。
此外,这期间,萨莉亚的毛利率也有所下调。2024财年,萨莉亚毛利率为58.82%,到了2025财年,这一数据下降至58.07%。
单店收入和毛利率下降的直接结果,就是萨莉亚想要实现“增收”,将更多依赖新店数量,而非存量门店的利润贡献,而新店需时间盈利,进一步拉低整体利润。
另外,为了维持自己的平价优势,萨莉亚正在加快其在中国本土供应链的布局速度。
2024年3月,萨莉亚宣布向广州子公司增资3000万美元,该资金的其中一项用途是建设一家新工厂,以稳定产品供应、降低成本,并提高产能。目前该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1月正式投产。
今年7月,萨莉亚宣布在武汉市设立全资控股的海外子公司“武汉SAIZERIYA”,预计注册资本30亿日元,主要业务为管理武汉市的萨莉亚餐厅。
去年3月,萨莉亚社长松谷秀治表示,其希望将萨莉亚在日本泡沫破裂后,以低价为卖点并快速崛起的经验在中国重新推广。
03
优势正被稀释
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不论是连锁品牌,还是单体门店,几乎所有人都在被动陷入“内卷”——从压缩利润打价格战,到重复同质化营销,这场无休无止的内耗,俨然成了行业无法逃离的泥潭。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和九毛九两大餐饮集团营收、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此外,一众茶饮企业或是出现增长停滞,或是持续陷入亏损,过去很多年的开店潮也接近尾声。
再回到萨莉亚本身,当前消费环境下,中国餐饮连锁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涌现出更多精准卡位性价比赛道的品牌——它们不仅借鉴萨莉亚的中央厨房供应链模式,还在低价策略上贴身跟进,这让萨莉亚赖以为生的经营逻辑,正面临被本土竞争对手全面模仿的挑战。
借助推出特价汉堡等产品,肯德基延续“疯狂星期四”等玩法,通过限时限量活动吸引客流;必胜客开设“WOW乐享会员店”,直接对标萨莉亚;在2023年年末开启涨价的麦当劳,从2024年开始又从配送角度战略性降价;海底捞则通过旗下平价品牌,拉低与社区火锅的价格差距,应对行业低价竞争。此外,包括塔斯汀、米村拌饭等在内的多个本土品牌,也都祭出平价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国餐饮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于单个品牌和品类的阈值并不高只要其定价和定位接近,都可能成为同一市场的竞争者。
相比之下,萨莉亚早年通过中央厨房缩减后厨成本的优势,已成为行业标配,通过该方式进一步降本的难度正在增加。同时,萨莉亚“几乎不做广告”的营销策略,虽节省成本,但也导致品牌曝光不足,在新品牌密集营销的环境下,存在客源获取效率下降的风险。
萨莉亚的优势在于高度的连锁化和标准化,让其不断通过高性价比的特点深入人心。这也是其在此前西贝的舆情风波中,即便与预制菜概念相关,萨莉亚也能受到好评的原因之一。
虽然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以萨莉亚为代表的平价连锁餐饮有着很强的抗周期能力,但随着本土竞争对手加速模仿其经营模式、核心食材成本持续上涨,其利润空间正被逐步挤压,原有的性价比优势也面临被稀释的挑战。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