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拿20亿“船票”,滴滴驶向Robotaxi深水区?

 

近日,滴滴自动驾驶板块正式官宣 D 轮 20 亿元落地,再度引起行业对其技术以及商业化进程的高度关注。

 

自 2019 年业务剥离以来,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已经累计撬动 约100 亿元股权资金,持续刷新赛道融资峰值。

 

据了解,本轮新增弹药将悉数注入 AI 底层技术以及推动L4级自动驾驶应用落地。

 

在自动驾驶如火如荼的当下,滴滴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早晚要加大力度参与竞争。

 

相比着这些已经领跑的企业,滴滴还有优势吗?

 

滴滴:基因强大,躺在出行的摇篮里

 

在当下自动驾驶行业,各个主流企业都在努力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百度萝卜快跑有着先发优势,在L4级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多领域有着领先优势,并且商业化运营经验丰富,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开展商业化运营。

 

华为则是用MDC芯片和ADS系统绑定车企,进行硬件和生态输出。

 

特斯拉拥有着600万辆特斯拉车队,每天为特斯拉传输海量车辆驾驶数据,规模是Waymo的200倍。

 

能够发现,各个玩家都具备着独特优势。

 

相比其他玩家,滴滴最独特的点不是在自动驾驶上的技术领先,也不是在软件、硬件上的设计,而是在“最懂出行”上。

 

Robotaxi说白了就是出行服务2.0升级。

 

滴滴作为全球最大出行平台,手握全球最多的年活跃用户和日均订单,这为其讲好Robotaxi故事具备天然优势。

 

一方面,滴滴更懂出行场景,每天都在捕捉最真实、鲜活的路况变化。

 

哪里有早高峰堵成停车场、哪里下雨成池塘、哪个小区门口总是蹿出行人,滴滴都“门清儿”,甚至能预测下雨天哪里的地铁口的拥堵指数。

 

这也意味着滴滴实际上对城市的交通潮汐情况了如指掌。

 

滴滴的这些“路况日记”数据远比其重金路测得来的数据更鲜活、更贴近真实出行需求。

 

同时滴滴在网格化运营与运力调度领域积累了多年数据与算法经验,进入Robotaxi阶段,可以直接拿来用。

像网格内的实时交通态势,可转化为 Robotaxi 车辆密度布设的决策依据;原有“网格员”的分配情况,则可复用于换电站、充电桩的选址与容量规划,不过仍需结合车辆续航、政策许可等额外因素重新评估。

 

另一方面,滴滴更懂出行商业化。

 

当特斯拉上个月才开始Robotaxi应用对外开放,萝卜快跑还要与Uber合作才能顺利出海时,滴滴自动驾驶已经躺在滴滴平台的“千万订单”摇篮里。

 

滴滴自动驾驶最大的优势就是与滴滴平台的协同效应。

 

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曾表示,滴滴的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无人车量产,并将其接入共享出行网络。

 

而且滴滴也一直强调负责任的科技创新,坚持稳健推进,滴滴自动驾驶率先提出并实践了“混合派单”模式:

 

乘客在滴滴App发单时可以选择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出行方式,平台根据乘客的起终点是否在自动驾驶运营区来智能匹配自动驾驶车辆或人工驾驶车辆。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将自动驾驶整合进出行服务生态,依托滴滴已有的调度系统和用户基础,逐步验证其在不同城市、时段和路线下的可行性与成本效益。

 

同时,它能无缝接入现有运力体系,推动技术持续优化,并形成技术与商业正反馈的闭环。

 

到目前为止,滴滴自动驾驶已在北京、广州和上海示范区域内混合派单,连续运营超过1900天。

 

 

如今除滴滴外其它全球最大出行服务平台,像Uber、Lyft已经放弃了自主驾驶研究,都选择了让第三方接入,自身只提供流量入口和运营。

 

相当于是Robotaxi版的“聚合平台打车”模式。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同样明显。

 

把核心技术和运力主动权交给合作伙伴,平台议价空间将被压缩,利润会变薄;更重要的是,当各家平台选择接入趋同的自动驾驶方案时,出行服务平台又将要面临同质化竞争。

 

 

在过去技术验证阶段,平台的优势无法凸显,但在接下来Robotaxi规模商业化阶段,滴滴利用出行平台先天的基因优势能够实现更灵活多样的商业策略,凭借这或许能与其他企业拉开距离。

 

不过前提是滴滴在量产阶段以及技术保障上不容出现差错。

 

目前,滴滴与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车辆,计划于2025年底交付,明年将在多地试点实行。

 

在技术上,今年以来,滴滴自动驾驶在北京、广州两地已启动全场景、全无人路测,无人车在早晚高峰、深夜及暴雨等复杂环境下均表现稳健,标志着其技术完成“能用”验证,正迈向“可靠”的新阶段。

 

同时,滴滴建成24小时无人值守的自动运维中心“慧桔港”,用自动化手段提升车辆运维效率。

 

路测验证与运维基建的同步推进,为滴滴自动驾驶的规模落地奠定了技术底座。

 

整体而言,放眼未来Robotaxi赛道,滴滴既拥有着全栈自研的技术,又以全球最大出行平台身份参与竞争,力量不容小觑。

 

500

Robotaxi爆火同时,还有许多挑战

 

除了滴滴近日融资引起关注外,这段时间有关Robotaxi行业的新闻并不少。

 

上个月哈喽Robotaxi获得阿里的战略融资,如今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又在香港逐鹿上市。

 

在国外,今年6月特斯拉宣布正式启动Robotaxi试点运营。

 

这段时间,更有消息传出英伟达将会布局Robotaxi。

 

各路资本齐聚,Robotaxi行业俨然迎来扩张爆发期。

 

从行业维度讲,Robotaxi之所以遭受这么大的青睐,一是未来Robotaxi有着万亿市场潜力;二是现在的自动驾驶汽车本身就是最基础的“四轮机器人”,掌握好Robotaxi运营,未来就是掌握具身机器人产业链的窗口。

 

英伟达之所以要孵化Robotaxi企业,本身是基于未来芯片在具身智能应用的考量。

 

不过Robotaxi收益巨大同时,也充满着无数个“难关”。

 

目前来讲,主流Robotaxi公司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

 

Waymo仅去年,母公司就为其承担了约20亿美元的亏损。

 

上半年,小马智行净亏损为906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同比扩大75.07%;

 

文远知行上半年净亏损为7.92亿元,同比收窄10%。

 

亏损原因都绕不开“成本挑战”,Robotaxi重投入属性让企业负重难行。

 

随着产业发展,虽然相关硬件成本不断在降低,但是单车的成本仍是头疼难题。就拿小马智行单车成本来讲,在较前一代降低了70%成本情况下,单辆成本费用仍要接近30万元,此外,年运营成本约10万元,设备采购、运营管理开支等将随着车队进一步扩张。

 

未来规模扩大,成本也会随之攀升。

 

再加上每季度少不了的天价研发费用,Robotaxi目前仍是个烧钱黑洞。

 

公开数据显示,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累计投入超200亿美元,约合1400亿元人民币;百度在项目上十年磨剑,累计投入同样超过千亿级别;头部玩家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单轮融资即达数亿美元,累计投入均已逼近百亿人民币量级。

 

可以说,烧钱千亿在Robotaxi里只是门槛。

 

此外,尽管各大企业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但目前的技术远未达到成熟可靠的程度,“技术困难”依然摆在面前。

 

像特斯拉无人出租车上线不到两周就发生了碰撞,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讨论。

 

对于Robotaxi企业而言,技术安全性关乎着企业市场信任问题。

 

像早期玩家Cruise,过去发生多次重大事故,比如2023 年挡救护车致人死亡引发公众信任危机,成为Cruise 退出 Robotaxi 业务原因之一。

 

如今通过车厂无人驾驶的案例,也能看到Robotaxi企业未来面临的市场信任难题。

 

像如今小米在自动驾驶上发生的事故,正在影响着小米在用户心中多年积累的口碑。

 

未来Robotaxi企业规模扩大,会不会也面临相似的处境,进而导致用户信任问题?

 

这就要求企业在技术安全性上做足功夫。

 

此外,关于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也一直存在

 

在此前,除了特斯拉外,国内外一致认为激光雷达融合方案才是Robotaxi的最终方案。

 

虽然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在成本上大幅度降低,但技术可行性一致被行业否认。

 

在今年,中国自动驾驶阵营出现了明显的路线动摇。

 

6月,小鹏汽车在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明确宣布纯视觉方案,2024年起的新车型全部切换为纯视觉方案;7月,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也公开表示,“萝卜快跑”将放弃多传感器融合,改走纯视觉路线,并声称此举能把单车成本压降40%以上。

 

技术路线一旦出错,那么多年交的学费可能就打了水漂,就像DeepSeek开源模型的出现,让所有研发闭源模型的企业吃了哑巴亏。

 

但Robotaxi的技术路线可行性谁又能说得准?

 

最后能不能成功还要看运气。

 

除了成本、技术上考量外,Robotaxi在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也充满着空白,充满着许多坑要踩。

 

所以不管是百度也好,滴滴、特斯拉也好,本身即使再有优势,但在接下来Robotaxi竞争中,都是一场豪赌,说不定都会有各自的坑,没有人能说是站在不败之地。

 

不过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也相信Robotaxi中的坑也会不断被填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