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元对立”到“双螺旋平衡”:“改革永远在路上”的哲学阐释与文明路径重构

摘要:本文以“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这一政治表述为切入点,旨在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二元对立”解释范式。文章首先剖析了西方线性历史观(洛克文化—霍布斯文化—康德文化)的内在缺陷与虚幻性,指其陷入“安全困境”的必然逻辑。进而,本文引入“安全-发展双螺旋”理论模型,论证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与“阴阳动态平衡”哲学,能够为理解国家持续发展与全球治理提供一种超越性的分析框架。最后,文章阐明,这一框架不仅是对中国发展实践的精准诠释,更蕴藏着为人类文明探索一条区别于“霸权终结论”的、可持续的共生路径的普遍价值。

一、 引言:一句政治表述的两种哲学世界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是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一个充满辩证色彩的鲜明表述。然而,在不同的哲学透镜下,这句话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涵。在源于西方启蒙运动的“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下,此表述容易被解构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改革”象征着对发展的无限追求,而“无坦途”则揭示了安全保障的稀缺与脆弱。。

要破除这一认知迷思,必须跳出西方的话义体系,回归中华文明的本体论与世界观。本文旨在论证,“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并非一个内在矛盾的陈述,而是对“安全-发展双螺旋”这一动态平衡过程的深刻描述。它揭示的是一条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路径,是对西方线性历史观及其终极陷阱的超越。

二、 批判与解构:西方线性历史观的终极陷阱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洛克的竞争文化到霍布斯的丛林法则,最终寄望于康德的永久和平,勾勒出一条线性的、阶段式的历史演进图景。这一路径预设了人类社群将通过残酷的竞争与兼并,最终在某个“历史的终结”处实现全球性的自由民主大同世界。

然而,这一路径蕴含着致命的逻辑漏洞与现实虚幻性。

1.      绝对安全的悖论:在从竞争走向大同的过程中,其核心手段是霍布斯式的“大鱼吃小鱼”。这种模式追求一种“绝对安全”——通过物理或结构性的消灭对手,来消除所有潜在威胁。然而,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正如中国古代智慧所警示的,“斩草除根”在实践上几乎不可能,总有“漏网之鱼”。这些被压迫、被边缘化的力量,将成为未来复仇与反抗的“星星之火”,使整个系统永无宁日,所谓的“永久和平”建立在永恒的暴力镇压之上,实为虚幻。

2.      发展安全的断裂:这条线性路径在“竞争”与“屠杀”阶段,完全牺牲了“发展”的普惠性,将“安全”凌驾于一切之上;而后却幻想能突兀地跃入一个基于道德律令的“大同”阶段。它严重忽视了“安全”的真正基石在于可持续的“共同发展”。没有发展带来的希望与切实利益,任何基于恐惧或抽象理念的和平都是脆弱的。福山所谓的“历史终结论”,本质上是将某一特定文明在特定时期的制度形态绝对化、静止化,其描述的美国在成为单极霸权后“享受当下”的心态,正是文明活力衰退的征兆,与“改革永远在路上”的进取精神背道而驰。

三、 建构与阐释:安全-发展双螺旋的理论模型与中国智慧

面对西方理论的困境,源自中国实践的“安全-发展双螺旋”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框架。该模型认为,安全与发展并非相互对立、相互削减的二元要素,而是如同DNA的双螺旋结构,相互缠绕、彼此支撑、协同上升。

1.      哲学根基:阴阳调和的整体观。这一模型深植于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阴与阳,代表了宇宙间相反而相成的两种根本力量。它们不是非黑即白的敌对关系,而是动态平衡、互为其根的统一体。“安全”如同“阴”,具有收敛、守护、稳固的特性;“发展”如同“阳”,具有生发、创造、扩张的特性。过度的安全而无发展,则系统僵化(阴盛阳衰),如晚清之闭关锁国;过度的发展而无安全,则系统虚浮(阳亢阴亏),易招致外部打击而崩溃。唯有“阴阳调和”,即安全与发展动态平衡,文明机体才能健康持久。

2.      内在逻辑: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在“双螺旋”模型中,二者构成一个正向循环:

o    发展是安全的根本保障:持续的改革与发展,能够不断做大蛋糕,提升综合国力,从而为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坚实的物质与技术基础。此即“以发展促安全”。

o    安全是发展的基本前提:一个稳定有序的内外环境,是深化改革、推动创新的必要条件。有效的安全保障,守护着发展的成果,并为下一轮发展划定赛道、屏蔽干扰。此即“以安全保发展”。 “改革之路无坦途”,正是对“安全”这一维度的强调,提醒前行之路必然伴随风险与挑战,必须居安思危,时刻筑牢安全防线。

3.      目标导向:从零和博弈到做大蛋糕。西方路径的核心是“分蛋糕”的零和博弈,其结果是“你之所得即我之所失”的“安全困境”。而“双螺旋”路径的核心是“做大蛋糕”的正和博弈。中国的目标,不仅是实现本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更高层次的使命感在于,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全球提供新的市场、技术与合作机遇,推动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愿景。这融合了儒家的“仁者爱人”、“讲信修睦”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关怀。当全球发展的蛋糕因中国的持续改革而不断做大时,国际关系的逻辑将从“越发展越不安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陷阱,转向“越发展越安全”的共生格局。

四、 结论:一种新的文明路径选择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绝非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在其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区别于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文明生存与发展智慧。它通过“安全-发展双螺旋”的理论模型,清晰地展示了一种新的文明路径:

这条路径拒绝接受一个静态、终结论的世界图景,它坚信文明的生命力在于永不止息的“改革”(发展)与时刻警惕的“应对风险”(安全)。它不寻求通过消灭“小鱼”来实现“大鱼”的绝对安全,而是致力于通过自身的持续奋斗与开放合作,将整个“海洋”的生态系统做得更大、更丰富、更具包容性,最终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在共同发展中获得可持续的安全感。

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哲学,也为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思考全球治理与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了一份来自东方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中国方案。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天下大同”,并非源于霸权之后的万马齐喑,而是诞生于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的和合共生之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