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兵”导弹与洲际弹道导弹部队的未来

来源:国家利益

冷战时期洲际弹道导弹(ICBM)处于孤岛状态。

“民兵”III型导弹系统的持续延寿,要求对美国这一备受尊崇的战略核三位一体体系进行重新思考。

美国政府问责署(GAO)指出,原计划用新一代“哨兵”洲际弹道导弹(ICBM)替换美国目前部署的“民兵”III型(LGM-30G)洲际弹道导弹部队,目前这一计划正在接受审查。五角大楼于2024年宣布,拟议的“哨兵”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预计成本已飙升至1409亿美元,比2020年的估算高出81%。空军在2021年向国会报告称,“民兵”III型导弹将于2036年达到服役寿命终点。然而,鉴于“哨兵”导弹预计将延迟服役,空军正在考虑将“民兵”III型导弹运营至2050年是否可行。

据忧思科学家联盟和2023年美国政府问责署的一份报告称,“哨兵”导弹此前遇到的问题包括“人员配置问题、审查处理延迟、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挑战和供应链中断”。但更扰乱时间安排的是,原计划重复利用包括发射井、指挥中心和通信网络在内的现有地面基础设施,但事实证明这一计划并不可行。“哨兵”导弹项目需要全新的基础设施,即使经济上可行,也将进一步推迟其作为美国战略核三位一体体系可用组成部分的服役时间。核三位一体还是核两位一体?

“哨兵”洲际弹道导弹现代化计划面临的技术和财政挑战,因一些专家间关于美国洲际弹道导弹部队是否仍是陆基导弹、潜射导弹和轰炸机构成的核三位一体体系必要组成部分的战略辩论而变得更加复杂。美国核战略三位一体体系得到了武装部队和国防分析界的专业支持。然而,无论是在冷战期间还是之后,三位一体体系都因对威慑稳定性和军备控制而言既无必要又功能失调而受到攻击。

支持核战略三位一体体系的人认为,以三种方式部署报复性部队会使任何潜在核攻击者的任务复杂化,从而确保威慑和生存能力。任何攻击者若想使首次打击成功,都必须几乎同时使美国战略核报复力量的所有三部分丧失作战能力。

此外,三位一体体系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可在短时间内发射,并能迅速打击高价值目标,包括敌方核力量和指挥中心。潜射弹道导弹搭载在几乎无法探测的海底平台上,几乎可在所有情况下确保生存能力。最后,轰炸机在战争爆发前可作为表明决心的灵活工具,若威慑失败,还可作为残余力量,在战争结束前支持持久冲突。

另一方面,洲际弹道导弹部队的批评者认为,将导弹部署在固定发射井中使其易受首次打击。因此,存在将其保持在“高度戒备”状态并在预警时发射的诱惑,而不是等待从所有可能来源获得敌方攻击的明确确认。基于洲际弹道导弹脆弱性的最坏情况假设,“使用它们或失去它们”的压力可能会诱使任何总统进行错误的先发制人打击。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冷战期间及之后提出的各种建议都试图至少以四种方式减轻错误先发制人打击的风险:改进预警和评估系统;使部分洲际弹道导弹部队具备机动性;将部分洲际弹道导弹深埋地下;或为导弹发射井提供简单的新型防御措施,以拦截处于飞行末段的攻击者。威慑失败情况下的战略规划

上述关于洲际弹道导弹的大部分辩论都围绕着美国战略规划指导中关于威慑失败情况下核力量运用的假设。这些假设基于目标选择和攻击顺序时机的决策。可能的目标类别可包括敌方战略报复力量、军事指挥和控制系统、国家政治和军事领导层、军事工业以及其他对攻击者的政体和社会至关重要的军事或经济目标。

一些作战计划预计,洲际弹道导弹部队将主要用于迅速打击敌方剩余的核力量,从而造成对攻击者不利的战后不对称局面,并增加战争结束的可能性。这种反力打击中的升级主导地位理念不仅取决于洲际弹道导弹部队,还取决于潜射弹道导弹部队能否对核首次打击做出迅速和延迟的反应。只要洲际弹道导弹未被摧毁并能及时重新瞄准,它们还将有助于灵活目标瞄准和升级控制任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