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侦察兵找到撤退朝军问敌情 开口“同志”居然都是四野老战友
1950年深秋,朝鲜北部上演了一出奇怪的逆行:大量朝方部队和机关争先恐后地由南向北撤退,各种人员车辆装备拥挤在道路,恐惧和慌张的情绪布满了整条道路,以致处处混乱不堪。而另一支军装迥异的队伍,则迎着这些人群逆行向南——这是志愿军首批进入朝鲜的部队。
在描写这段历史场景的文章中,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一些这样的细节:当志愿军先遣部队在路上向朝军溃兵打听道路时,经常会遇见一些能熟练说中国东北话,还对我军异常熟悉的人民军官兵。但他们在最初的欣喜之余后发现志愿军还是老装备后,会情绪低落地“劝”志愿军别上了:因为美军的飞机大炮之猛是国内国民党军队没法比的,根本打不了。
当然,这些“坦诚相告”并没有影响志愿军们保家卫国、与敌决战的意志和勇气。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怀着这样的意志勇气去抗美援朝,是能够击退世界装备一流敌人的。不过,本文要说的却不是志愿军的辉煌战绩,而是那些来“劝”的人,因为他们和被“劝”的志愿军其实仅仅在一年前还有同样的身份——老四野战友。
当年所说的“鲜血凝聚成的友谊”其实是有一些前因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四野中曾有不少日本籍战士如今已经不是秘密,但有朝鲜籍战士的事情却不太为人所知。但实际上,四野中朝鲜籍战士数量众多(在那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人都是中朝双国籍),而且往往成建制编设,在林总指挥下取得过赫赫战功。
四野中的朝鲜族部队最早可追溯到“九一八”之后的东北抗联,出于反抗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的共同愿望,曾有大量朝鲜人到东北参加抗联,其中较为有名者如抗联第一军参谋长李红光,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任以及某位姓金的师长,他们所带领的游击队有些就是以朝鲜族队员为主。不过更主要的来源则是朝鲜进步青年到延安后所形成的“朝鲜义勇军”,主要在八路军序列下在华北地区抗战。这些队伍很早就参与中国革命,对中国充满感情,也深受中国影响。抗战胜利后,朱德下令“朝鲜义勇队”随同八路军向东北进军。
抗战期间朝鲜义勇军在中国农村刷标语,非常有我军特色
这支队伍回到东北后,很快在朝鲜族聚集区发动人员力量,并利用日军遗留的武器武装,执行肃清日伪土匪,发展根据地任的务迅速壮大了起来。其中早期最为有名的是以抗联牺牲将领李红光名字为命名的“李红光支队”。据记载,1946年2月万余日本旧军人在辽宁通化发起暴动,围攻我重要军政机关的关键时刻,“李红光支队”2000余人紧急赶到支援,成功了平息暴动。很多通化人对该支队官兵的坚决冷酷印象深刻,比如在处置抓获的暴乱分子后,“(把)小鬼子绑着,这么绑着,面朝城下。面朝那时候这个城北,面朝城下,都这么绑着。咱们这八路军(“李红光支队”)一下一个,一下一个,捅着,捅死了搁脚一踹,踹到底下去了。”
通化事件中抓获的日本人,背后两名战士很可能就是“李红光支队”官兵
“李红光支队”后面相续发展改编为第166师,参加过四保临江的战役、四平战役和解放沈阳的战役,总兵力达1.2万人(其中朝鲜族官兵约1万人)。除此外,四野还有两个类似的师,分别是位于北满地区游击队改编的164师和以太行干部学院干部和学员们为骨干组建改编的156师,另外还有一些团营级朝鲜族建制部(分)队,甚至包括炮兵、铁道兵等特种兵分队。其中,战斗力最强战绩最好的无疑是一师一团(156师和422团),两支部队本身骨干就是从延安归来的人员,已经完全融入我军,均逐渐进入四野主力部队序列,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两广等战役,可谓跟着林总从最北打到最南(另外两个朝鲜族师一直是被当成独立师使用,也未南下)。据当时老兵回忆,这些部队的官兵根本看不出谁是朝鲜人谁是中国人,都是东野粗布制式军装,带着顶臭烘烘的狗皮帽子,见面亲热就喊“老哥,吃了没”,官兵关系亲密无间,打起仗来也英勇灵活。这两支部队在回朝鲜前,曾简单合编为独立15师,其中立大功以上者2000多人,被授予“英雄”称号者100多人,可谓是精兵悍将。
朝军装备的苏械武器明显强于同期志愿军
解放战争后期,根据两国协商,四野中这些朝鲜族部队(一般说3个师,实际上不止),连同人员武器成建制均回到朝鲜加入人民军,总数近4万人。这些在中国转战多年、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兵,无疑就构成了该国军事力量的主力。朝鲜战争爆发后,无论是首先攻入汉城的,还是歼灭史密斯特遣队,创下首次打败美军的纪录,其实都来自这些部队。志愿军4个军(都来自四野部队)首批入朝后,也经常遇到过当年在黑土地上曾一起战斗过的部队。不过由于一些微妙的原因,此时大家已经显得不大相同了,不仅在武器和服饰上。当从四野出来志愿军部队还能保持着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时候,同样四野出来朝鲜籍部队,不少却已经开始等级森严、令人陌生了。
由于比较复杂的原因,这段历史被时光所湮没,很多重要当事人命运比较曲折,史料上记载也有限。据不完全统计,战争后这些部队的幸存官兵中,约一半(近1万人)最终选择了中国国籍并返回中国定居。这大概也是个不错的归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