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深夜大阅兵,有何看点?

500

当地时间10日23点45分,平壤的夜空被探照灯撕裂,阅兵式准时开始,在中俄等国高层的现场观礼下,朝鲜一系列新式武器惊艳亮相。

先说一个冷知识,朝鲜的大型阅兵,几乎从不在白天举行,2020年、2022年……清一色安排在深夜或凌晨。很多人不解,大白天不好吗?阳光明媚,镜头清晰,多适合直播?但朝鲜显然不这么想。

首先,深夜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在朝鲜的政治语境中,“黑夜”常被赋予“斗争”“坚韧”“黎明前的黑暗”等隐喻。选择在深夜举行阅兵,本身就是一种宣言,这种仪式感,远比白天的“走队列”更具冲击力。

再者,深夜阅兵,是“反侦察”的高级操作。现代卫星侦察能力极强,但夜间、尤其是大雨天,光学卫星的成像质量大幅下降。朝鲜选择这个时间,等于给自己的“大杀器”披上了一层“隐身衣”,你能看见,但看不清细节。

500

所以,别以为朝鲜人是夜猫子“作息不规律”,这是人家精心计算过的心理战、情报战、宣传战三合一操作。好了,回归正题,朝鲜2025的这场深夜大阅兵,有何看点?

其一,压轴登场的“火星-20”,是本次阅兵的绝对主角。11轴运输车托举着这枚庞然大物缓缓驶过,现场气氛瞬间沸腾。朝鲜官方称其为“共和国最强大的核战略武器系统”,具备携带分导式多弹头、固体燃料推进、快速反应发射等能力。

500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朝鲜的核威慑,从“吓唬人”逐步走向“真能打”。过去朝鲜的“火星-15”“火星-17”多为液体燃料导弹,发射前要花数小时加注燃料,极易被提前侦测和打击。而固体燃料导弹,随时能打,打了就跑,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天差地别。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款导弹至今尚未进行实弹试射。朝鲜选择在阅兵式上“首秀”,而非试射后公布,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战:“我有,但我不给你看全貌,你猜我能不能打”?

其二,新锐常规武器亮相,朝鲜也在“卷”军事现代化。别以为朝鲜只会搞“大杀器”,这次阅兵,其常规装备也亮点频出。

“天马-20”主战坦克,疑似配备新型复合装甲与主动防御系统,外形低矮,火力强劲,对标韩制K2、美制M1A2;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放弃传统的152毫米口径,转向国际主流155毫米体系,弹药通用性更强,射程更远;军犬方阵看似“凑数”,实则是展示“非对称作战”能力,军犬在城市战、隧道战中作用巨大,朝鲜多山多洞,这招很实用。

500

这些装备充分说明,朝鲜的军事思维,明显受俄乌战争启发,已从“数量堆砌”转向“质量、灵活”。虽然整体仍落后美韩,但差距在缩,如果俄朝合作加深,技术共享,未来半岛常规力量天平可能真要倾斜。

其三,赴俄作战部队亮相,俄朝同盟“血盟化”。最令人震撼的一幕,是手持朝俄两国国旗、高唱《报效俄罗斯》的朝鲜海外作战部队方阵,缓缓通过检阅台。

朝中社称其为“无敌之师”,并强调他们“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创造了辉煌战绩”。俄罗斯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更是在现场向金正恩当面致谢,称“俄朝用鲜血铸就同盟”。过去,俄朝合作多在能源、经济层面。如今,军事协同已进入“并肩作战”阶段,这种“战时同盟”,比任何条约都牢固。

500

说到底,朝鲜这场雨夜阅兵,对外,是威慑。面对美韩频繁军演、制裁封锁、舆论围剿,朝鲜必须不断展示“我还活着,而且越来越强”,阅兵就是最直接的回应:“你敢动我?我有核武,我有盟友。”

对盟友,是投名状。向俄罗斯展示:我敢打敢拼,值得合作;向中国传递:我稳住了,东北亚不会乱。

对内,是凝聚。经济困难、民生凋敝,靠什么维持政权稳定?靠“外部威胁”和“民族自豪感”。阅兵时,平壤万人空巷,民众冒雨观看,镜头扫过一张张肃穆的脸,这是国家叙事的高潮时刻,让人民相信:我们虽穷,但不可辱。

朝鲜不懂什么“普世价值”,它只懂,枪在手,话才硬;弹在车,命才稳。这,就是他的生存哲学,也是这个时代的残酷真相。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