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反击战,彻底动摇美国国本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猫哥的视界”
从特朗普10月 1日郑重其事宣布要与中国领导人面谈大豆问题的情况来看,似乎特朗普还真的挺重视这事的。
很多人都有点奇怪,美国大豆就算全卖给中国,也才几百亿美元嘛,特朗普有必要急成这样吗?这不是明摆着要送中国一张拿捏美国的牌吗?
其实吧,事情没那么简单。
中国停止进口美国大豆,打击的可不仅仅是美国农民,而是美国的国本。
1 石油农业
很多人都奇怪于一点,中国有3亿多农民,生产了7亿吨粮食,美国有500-700万农民,为啥能生产5亿吨粮食?
答案很简单,因为美国农业和中国农业的本质已经不同了。
美国的农产品,已经不算是从地里直接长出来的,而是从化工厂里用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出来的。
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农业实际上是一座建立在石油基础上的化工厂,这就是所谓的石油农业。
石油农业,又称石油密集农业、化学农业或工业式农业,是以石油、煤炭等能源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农业模式。
那么,石油农业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
其实很简单,改变传统的能量转换方式。
我们都知道,粮食生产,无非也就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转换的效率太低了,能不能在太阳能之外,通过施加其他能量来提高粮食产量呢?
能。
——粮食产量低?没关系,给他上点科技与狠活——化肥。
化肥中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这些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氮元素促进叶片生长和叶绿素合成,磷元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钾元素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糖分积累等,有了化肥的加持,这些农作物马上呼呼地长。
——粮食总是被虫子吃?没关系,搞点农药喷上去!
比如毒死蜱、敌百虫等有机磷农药,害虫吃食喷施了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物后,鱼尼丁受体被激活,细胞中钙离子被释放,害虫最终因此瘫痪死亡。
——地里杂草多?没关系,弄点除草剂!
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后到达叶片,对光合作用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使植物把贮存养分消耗枯竭,而又得不到营养,进而导致枯死。
——翻地和收获的效率太低?没关系,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
这种模式甚至可以延伸到农业的分支养殖业,美国的鸡鸭牛羊猪。
怎么让他们多长肉?让他们吃药!
什么吡喹酮、氟喹诺酮、盐酸莱克多巴胺(瘦肉精)全给他整上,这样产量不就高了么?
你看,美国的农业和中国人认知中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它实行的是一种工厂化的程序管理,投入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物质和技术,产出玉米、小麦、谷物等农产品。
土地说白了,只是个农作物生长的器皿而已,保证粮食生产全靠农药、化肥、除草剂、农业机械。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等东西从哪来?
化石能源。
农药、化肥、除草剂都要依赖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通过化工厂的一些列工序生产而成。
农业机械的运作,更是离不开化石能源提炼出来的汽油和柴油。
所以美国农业高度依赖石化投入,如果不是依靠石油农业的增产作用,美国不可能凭借2%的农业人口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业国与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但是问题来了,这种农业模式固然可以提高产量,但是真的好吗?
其实石油农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能源浪费。
美国每生产1卡路里的食物,需要消耗10卡路里的化石能源,传统农业的能量投入产出比约为1:1。
1920年至1990年间,美国的拖拉机数量增加了18倍,农用卡车增加了24倍,谷物联合收割机更是惊人地增长了165倍。
美国全国约220万台拖拉机和50万台联合收割机,每年消耗柴油超2000万吨,单台大型农机每小时耗油量可达40升。
同时,美国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急剧攀升。
1970年的使用量是1930年的11.5倍,1990年化肥使用量则为1946年的6.1倍。
美国年消耗2000万吨氮肥,其合成过程主要依赖天然气(占生产成本70%),整个化肥消耗量约3500万吨。
农药生产则完全依赖石油衍生品,美国每年消耗50亿升除草剂。
投入了这么多,粮食增产了多少呢?2倍多。
这完全不匹配嘛!
中国现在每年消耗约5000万-7000万吨原油,生产7亿吨粮食,单位能耗约为71-100公斤原油/吨粮食。
美国每年消耗约6000万-7000万吨原油,仅生产5亿吨粮食,单位能耗约为120-140公斤原油/吨粮食。
这也太浪费能源了好么?
更浪费的是,美国很多粮食并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生产乙醇燃料的。
但问题在于,乙醇能量密度仅为汽油的66%,从能量效率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通过高能耗生产低效能源。
只不过因为环保在美国是政治正确,所以这种乙醇燃料这种赔本买卖在政府的补贴之下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然而,这种依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代价。
除草剂、杀虫剂不仅消灭目标害虫杂草,也对传粉昆虫和其他有益生物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
部分化学物质通过径流进入水域,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而且连续多年的单一种植和化学肥料使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结构被破坏。
这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那么为了保证农业产出,美国人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能源,形成了恶性循环。
总之,石油农业就相当于美国人的毒品,一旦上瘾了,就停不下了。
2 蝴蝶效应
本来吧,这种石油农业的的影响,无非也就是高耗能、高污染。
但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石油农业的这种痼疾,在遭遇大国博弈的时候,很可能动摇美国国本。
为啥,这要从石油农业的特殊性说起。
第一,石油农业带来了农产品的单一化。
很多出了国的人,都对美国的“白人饭”深恶痛绝。
大家有兴趣可以搜一下美国家庭主妇做饭的视频,全是各种生产线上出来的食物拌在一起煮煮就得了,主打一个生产线喂养。
喂饱就行了,根本不讲究色香味。
这种饭,混弄一下爱吃糊糊的印度人倒也罢了,但让中国人天天吃,是要造反的。
事实上,在吃的方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中国。
酸甜苦辣咸,各种口味各种调味品,恐怕外国人听都没听过。
这种饮食追求,也就造就了中国大地上的农作物的多样性。
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豆类、薯类、青稞、蚕豆等等。
油料作物,有油籽、蔓青、大芥、花生、胡麻、大麻、向日葵等等。
蔬菜,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莲花菜、菊芋、刀豆、芫荽、莴笋、黄花、辣椒、黄瓜、西红柿、香菜等等。
水果,有梨、青梅、苹果、桃、杏、核桃、李子、樱桃、草莓、沙果、红枣等等。
野生果类,有酸梨、野杏、毛桃、山枣、山樱桃、沙棘等等
饲料作物,有苜蓿、绿肥、紫云英等等。
药物作物,有人参、当归、金银花、薄荷、艾蒿、枸杞等等。
这么多种农作物,何其丰富?中国人的胃,是多么有福!
但美国那边呢?就不一样了。
大家去看一下美国的农田,那是单调地很,也就四样农作物,大豆、玉米、小麦、棉花。
算上养殖业,也就是牛和鸡。
为啥美国的农产品种类这么单调?
答案很简单,美国的农业经过高度竞争,自然选择了六种生产最方便、效率最高的农产品。
大豆大豆富含蛋白质与油脂,可以榨油也可以做豆柏饲料。
玉米同样种植方便,但美国玉米不像中国是拿来煮着吃的,而是做饲料和玉米糖浆用的。
小麦的是做主食面包用的,种植收割方便。
还有棉花可以做纺织品和军火,原来收棉花主要靠黑奴,现在都是机器了。
肉食呢?主要是牛和鸡,喂就用玉米大豆,产出牛肉、鸡肉和鸡蛋。
看到没?这些农作物(除了棉花)可以完美产出什么食品?
汉堡啊!两片面包夹一块牛肉或者鸡肉就完事了。
但如果美国人都是中国人这种口味,这种农业模式就维持不下去了。
别的不说,就光挖红薯和摘枸杞,美国人都能烦死。
所以,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不能共存的。
美国的这种大规模石油农业决定了美国只能搞大宗粮食,用高效率来工业化地满足民众基本食品需求,再高也满足不了了。
但这样一来,反过来也会造成一个问题:
单一农作物比重在美国农业占比太大,稍微有个市场波动,就能给美国农业造成滔天巨浪。
以大豆为例来说吧。
在美国的现代农业体系中,大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与玉米等作物实行轮作,利用其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能有效恢复和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为后续作物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所以,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高达3500万公顷,占美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美国种大豆的农民占到了整个农民总数的40%以上。
因为如此大的产量,美国大豆的影响力贯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上游关联种子、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的需求,中游依赖庞大的仓储、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下游则涉及榨油、饲料加工、食品工业以及出口贸易。
再加上大豆主产区集中在美国中西部,这些地区的农业利益在美国政治中拥有显著话语权,所以大豆产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关系到这些地区农民的生计和选票倾向。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向国外送出了一张可以拿捏美国的牌。
一旦外国停止进口美国大豆,那受影响的不仅包括40%的农民,还包括上下游方方面面的利益关联者,可能要上千万人。
现在知道为啥中国一叫停美国大豆进口,美国为啥鸡飞狗跳,就连特朗普也坐不住了吧?
就是因为单一主要作物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偏偏美国还没法报复,难道美国要叫停中国的花生、土豆进口吗?中国根本不怕啊!
所以,这个品种单一化带来的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是无解的。
第二,石油农业的双向依赖症结。
前文提到了,美国的石油农业太依赖石油和化工了。
但反过来说,美国的石油业和化工业,也非常依赖美国农业的高消耗。
美国农业的繁荣,直接养活了庞大的石油和化工产业。
石油产业拼命挖呀挖呀挖,挖出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厂拿着石油和天然气开足马力生产农药、化肥和汽油柴油,这就形成了一个内部循环:
农业越好,化工越旺;化工越旺,能源需求就越强劲。
这个“铁三角”,是美国实体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压舱石。
中国呢?恰恰是这个循环中最关键的外部变量。
因为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
我们买不买,买多买少,直接决定了美国大豆产业的收益。
一旦我们出于战略考量或市场原因,大幅减少美国大豆的进口,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被推倒了:
——美国豆农遭遇“寒冬”。
大豆卖不出去,价格暴跌,农场主收入锐减。
赚不到钱怎么办?削减开支是第一反应。
明年还种不种?种多少?肥料和农药还用不用那么贵的?答案显而易见。
——化工行业“订单荒”。
农场主们捂紧钱包,直接导致化肥和农药的订单雪崩。
化工厂突然发现,货没人要了。
怎么办?只能降低开工率,停产部分生产线,甚至直接关闭工厂。
——能源需求“被抽薪”。
化工厂可是耗能大户,它们一停工,对天然气和石油的需求量就会断崖式下跌。
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是很脆弱的,需求端突然出现一个大窟窿,价格就很难撑得住了。
看懂这个链条了吗?
中国敲打大豆 → 美国农业受伤 → 化工订单锐减 → 能源需求萎靡。
一招出手,隔山打牛,冲击力直达美国的石油天然气产业。
能源需求下降,对所有石油公司都不是好消息,但伤害是不同的。
沙特那边的石油公司,无非也就是卖得便宜点,少赚点。
但对美国的页岩油厂商来说,那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了。
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的石油业主体是页岩油,页岩油有个致命的弱点:成本高、债务重。
页岩油的开采不像传统油田,它需要不停地打新井来维持产量,这就像一个“资金黑洞”,极度依赖资本市场的持续输血。
大多数页岩油企业都背负着巨额债务,需要高油价和稳定的现金流才能活下去。
一旦因为化工需求萎缩导致油价下跌,哪怕只是预期恶化,这些企业立刻就慌了。
油价低于他们的盈亏平衡点,多打一口井就多亏一笔钱。
资本市场一看你这行业不赚钱了,谁还敢借钱给你?发债没人买,贷款银行催。
没钱还债,只能申请破产保护。
过去十年,美国页岩油行业已经上演了好几轮这样的“破产潮”,其脆弱性不言而喻。
所以,来自大豆的冲击,经过产业链传导,最终可能成为压垮页岩油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才是真正的“蝴蝶效应”。
大洋彼岸的一纸大豆订单,可能直接决定了美国德州一家页岩油公司是否破产。
最可怕的是,事情到这还没完。
要知道,美国是个金融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实体经济的问题,一定会反映到金融市场上,并被成倍放大。
农场主们亏了钱,还不上农业贷款怎么办?
美国农业州那些区域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主要资产就是这些贷款。
一旦出现大范围违约,这些银行立马就得凉凉,可能引发局部性的金融挤兑和破产。
这简直就是2008年次贷危机在农业领域的翻版。
与此同时,页岩油企业发行了大量被称为“垃圾债”的高收益债券。
如果这些企业成片倒闭,这些债券就会变成废纸一张。
能源债是美国债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崩盘会像一颗核弹,炸翻整个高收益债券市场,恐慌情绪会迅速蔓延到所有风险资产。
农业贷款违约和能源债暴雷,这两个风险点可能会通过银行系统交叉传染,形成一场完美的金融风暴。
银行因为农业坏账缩紧了银根,可能连本来能活下去的企业也贷不到款了;
同时,它们持有的能源债暴跌,又进一步侵蚀了收益,不得不减员增效,抬高失业率,抑制社会消费。
最终,一个单纯的贸易举措,可能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的双重传导,演变成一场冲击美国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国际博弈就像高手下棋,真正的杀招,往往落在A处,意在B处,最终死的,却是C。
3 道路自信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场围绕大豆展开的博弈,就会发现,这早已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中国精心谋划、深远布局的一场关于国运的“釜底抽薪”。
美国靠着石油和化工,把农业做成了华尔街喜欢的“金融产品”:大规模、标准化、高杠杆。
这套模式看着光鲜,却有一个致命的“七寸”——它太依赖一个稳定且贪婪的全球市场来消化它单一且庞大的产出。
中国,过去就是这个市场上最大的买单者。
现在我们不买了,或者少买了。
这轻轻一推,引发的却是一场席卷美国腹地的“完美风暴”。
豆农的眼泪只是表象,真正的海啸,正沿着那条看不见的“石油-化工-农业-金融”链条一路传导。
化工厂订单暴跌,页岩油商债务压顶,农业州银行坏账飙升……
这套被美国奉为圭臬的“石油农业”模式,在失去最大客户后,第一次显露出了它狰狞的债务獠牙和金融漏洞。
这就好比一个长期靠猛药维持健康的巨人,药不能停。
现在,最大的供药商突然断供了,他体内积累的毒素和隐疾,就开始全面爆发。
反过来看中国,我们这一招,看似打在大豆上,实则动摇的是美国霸权的三条支柱:
第一,动摇其“石油美元”的根基。
页岩油产业是美国能源独立梦的核心,也是美元与石油绑定体系的关键一环。
大豆需求下滑直接冲击油价,掐断了页岩油商本就紧绷的现金流。这等于在“石油美元”这艘巨舰的水线下,炸开了一个口子。
第二,戳破其“金融神话”的泡沫。
美国经济的虚实倒挂已是人尽皆知,农业贷款和能源垃圾债就是埋在水下的雷。
大豆作为导火索,有可能引爆这些金融炸弹,让世界看清,纽约和芝加哥的繁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艾奥瓦州和德克萨斯州的沙堆之上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挑战其“制度优越”的叙事。
一个连自家农民生计和基本产业联动风险都无法有效平抑的制度,还有什么脸面天天对别人的发展模式指手画脚?
大豆危机,揭露了美国政治被利益集团绑架后的短视与无能,其内部协调失灵和治理困境暴露无遗。
所以说,中国的大豆反击,是一次经典的“攻击一点,撼动全局”的战略范例。
我们用自己的市场之手,去叩问美国国本的成色。
结果我们发现,这个看似铜墙铁壁的体系,内部充满了我们意想不到的裂缝。
大豆之战,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
一个大国的现代化,绝不能建立在对某种单一外部模式的依赖上,更不能以牺牲自身的战略安全和生态可持续为代价。
我们要的,是多元化、韧性强、自主可控的现代农业体系。
一粒大豆,映照出两个大国不同的战略抉择和未来走向。
美国的国本是否动摇,取决于它自我革命的勇气。
中国的国运,则系于我们继续脚踏实地、把粮食安全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定力。
时间,终将证明谁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