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没拍出来的,今天终于看到了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进军福州。

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以及我党安插在国军内部卧底、国民党中将吴石等人的努力下,最终势如破竹,很快便解放了这个城市。

可此时,本打算“就地起义”的吴石却接到了蒋介石的调令——

让他赴台出任“国防部参谋次长”。

500

去,还是不去?

如果不去的话,他可以理所当然地留下来,公开自己的身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如果去的话,那个年代的台湾,白色恐怖的程度足以让他随时送命。

而吴石想的却是——

(这个职位)拿情报会不会更方便些?

500

没错,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前往台湾的飞机。

继续潜伏在国民党高层之中。

500

想到了什么?

《潜伏》。

当年《潜伏》热播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余则成的原型,有很大一部分是取自吴石。

500

那部剧的最后,余则成奔赴台湾,并没有后续交代。

而如今,这部详细讲述吴石将军在台湾潜伏经历的《沉默的荣耀》终于开播了。

那些年的故事,也有了回响。

这次甚至真实到,几乎所有的人名都取自史实,不曾有太大的改动。

只是——

即便我们不熟读历史,也应该会知道这些隐蔽战线的英雄们,在台湾的最终结局。

他们心怀理想,期盼着解放台湾的那一天。

可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死局。

而这样的基调。

也就注定了这部剧集,不会是爽剧。

01

单从剧本上说,《沉默的荣耀》自然没法和《潜伏》相提并论。

但它也不差。

大概是由于这个故事涉及军界高层的谍战,以及全部以真实姓名露出的缘故,《沉默的荣耀》有着诸多的掣肘,可在一些演义的细节上,也是颇花了一番心思。

比如,吴石赴港接头。

这场戏的前情是国民党在台搞举报制度,丰厚的奖励使得当年举报成风,我党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吴石所在的东海小组直接与大陆断连。

为了送出情报,吴石只好想办法去香港找人传递情报。

怎么去?

要知道当年国军虽然大败退,但还有大量的军队在与我军交战,而台湾本身的防守也是迫在眉睫,作为“国防部”的高官,总不能随便找个借口出差吧?

他把目光投向了美国人——

当时国民党急需拉拢美国人,获得对方的军援,可他们提出的方案又总不能让美国人满意,一时大伤脑筋。

500

于是吴石用尽毕生所学,写出了一份让对方击节赞叹的援助方案。

从而理所当然地赴港参加签约仪式。

500

可去香港就能接头了吗?

也不是。

其实当时吴石的身份已经被怀疑了,因为福州战役时部分队伍临阵倒戈前,有人看到了吴石的身影,以及台湾地下组织被捣毁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吴石的影子,所以无论是国防部二处,还是中统保密局都在盯着吴石,怀疑他有“通共”的嫌疑。

于是这趟香港之行,表面上是让吴石代表国民政府参加签约。

但实际上也是一次试探。

500

500

他们知道如果吴石“通共”的话,必然要在香港找到接头人,重新打通信息渠道,于是这两路人马都在死盯着吴石,以抓到他的把柄。

而吴石,则是明知四周都是眼线,但这接头任务他也是非做不可。

500

双方就此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攻防战。

比如,吴石最初是打算在回住处的路上,利用调虎离山甩掉眼线,前往药店接头。

他找到的突破点是二处与保密局的消息不互通。

于是假意发现跟踪者(保密局),并让二处的人马追上去,以制造时间空隙。

500

可是呢,他却低估了保密局对当地情况的熟悉。

接头并未完成,对方就跟了回来。

500

第一次尝试失败。

那怎么办?

他只好铤而走险,把签约酒会的事情透露给记者,寄希望于香港接头人看到消息,在酒会上找到他。

500

可这个酒会显然更密不透风。

非但服务人员里,有接近一半的人都是保密局的人假扮。

对方还清楚,应该重点盯防哪些人。

他们拍下了所有和吴石接触的人的照片。

500

简直是无缝可钻。

吴石怎么做?

一个动作——

500

什么意思?

原来是吴石在看到商会主席被一众人推着轮椅出现时,一眼就认出了身后戴帽子的那个人是接头人。

500

于是他把消息藏在杯底,直行过去。

而接头人也心领神会。

用假意拿错杯子的一两秒时间里,把纸条取了出来。

500

这一切发生得神不知鬼不觉。

所以很多人说这个剧本不行,如果是对照《潜伏》的话,的确有所欠缺,但可观性还是有的。

至少,在前十集,我是看得津津有味。

02

我知道看完这个片段后你的想法是什么——

是不是剧本把吴石刻画得太聪明了?

这难道是一部披着真实历史外衣,很常见的那种的超级特工片?

不好意思,现实里的吴石,确实是个聪明人。

吴石其实是个“儒将”。

500

他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与白崇禧、张治中等人皆是同学,当年国民党讲究按资排辈,所以吴石的“辈分”其实相当高。

剧中他的直系领导,“国防部”部长周至柔都得尊称其:

“学长”。

500

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成绩异常优异,那届有800多名学生毕业,他排名第一。

人称“吴状元”。

500

一次考试说明不了情况?

其实不然。

在之前——

他1911年入读武昌陆军中学时,就成绩优异,据说当时他便是以成绩第一毕业。

在之后——

1929年,他入读日本炮兵学校,而之后,又入读日本陆军军官大学。

两次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人称,“十二能人”——

“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

标准的“别人家的小孩”。

500

可以想象。

在那个攀关系、讲派系的年代,如果不是吴石没背景、没势力的话,他恐怕早早地就会成为风云人物了。

可就此名剑藏深山了吗?

当然没有。

事实上,国民党内部还是有很多人认识到吴石的才华的。

比如张发奎。

抗战开始后,人们赫然发现,吴石写的那本《日军作战之判断》对日军的研究和预测异常准确,于是在白崇禧的推荐下,张发奎邀请吴石出任第四战区参谋长。

在此期间,吴石不但参与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战役。

还“拯救”过胡志明。

算得上是一个表现突出的将领。

500

可是呢?

我们都知道当年国民党内部是什么情况,派系斗争不说,腐败还极其严重,再加上蒋介石的消极抗战策略,吴石逐渐地便对国民党萌生出不满的情绪。

在一次和友人的相聚中,他直接“大逆不道”地说出了那句名言——

“党国不亡,天理难容。”

500

搞得蒋介石后来亲自询问与吴石认识的相关人员(比如李以劻),这句话的真假。

这样的愤懑与无奈缠绕了他许久。

情绪低落。

直到——

1946年,他遇到了我党地下党员吴仲禧。

终于找到了方向。

现在回头来看,我们会意识到,在当年的解放战争中,除了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正面战场,那些隐藏在幕后的地下工作者同样功不可没。

那些年,吴石为我军传递了大量的情报。

哪怕是一些没有直接联系的——

比如淮海战役。

也同样与吴石有着一定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战役打响前,解放军就已经获知了国军的战略情报。

可是怎么获得的?

其实是在战役之前,为了让吴仲禧能够获得第一手的情报,吴石写信当时的“剿总”参谋长李树正,让其好好招待吴仲禧,这才使得吴仲禧可以进入参谋部机要室,看到军事绝密地图,包括兵力、番号,等等等等。

500

甚至还有一个直接能体现吴石个人取向的例子——

南京被占领后,国民政府想把机要文件转移到台湾。

吴石提出了反对。

他的意思是,不如将这500箱的文件送到福州,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如果作战胜利也不用劳民伤财来回运,如果作战失利到时再运往台湾也不迟。

蒋介石采纳了这个建议。

可随即福州之战打响后,国民政府催促其将文件运往台湾时,他却以战事紧张为由消极怠工。

只把一百多箱不那么重要的文件运往了台湾。

留下了298箱重要文件。

500

从这个小故事里你或许也能看出,吴石是个很理科生思维的人,他的视野很宽,他明白文献的价值不逊于一时的成败,他在以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一切。

而这,是他选择前往台湾继续潜伏的原因。

也是他后来,直接把台湾兵力部署图,甚至团以上人员名单,如此详细地传递了出去,却没有因此暴露的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他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潜伏者。

03

可是啊,正像我开头说的,那个年代去台湾潜伏,本身就是个死局。

再聪明,也对抗不了这样的局势。

为什么?

因为那个时代的台湾,白色恐怖之肃杀,足以摧毁任何人。

或许你还记得《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虽然此时距离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了十来年,但里面有这样一幕,足可以说明当时的环境——

那是“父亲”的故事。

小四的父亲原本是个正义感十足的人,他相信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于是在小四被冤枉后,告诉他——

如果一个人为他没有做过的事情道歉

去讨好别人

那他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500

可后来呢?

一个雨夜,他因为一些他无法理解的原因被警备总部带走了。

他在那里受到了严重的精神折磨。

一开始,他还能思维正常,校正对方的说法——

500

而到了后来,他只能有气无力地接受——

500

甚至于当别人通知他离开时。

他都下意识地说——

快写好了

500

一个相信正义的人。

终于妥协。

500

当然,《沉默的荣耀》主线是谍战,不会花费这么多笔墨来写白色恐怖对人心理的影响。

但也有一些片段式的体现。

比如吴石一家人初到台湾,还没行至住处时,就遇到了一场混乱。

军警当街抓人——

500

甚至当街击毙——

500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不会人人自危?

不过有“意思”的是,你以为这只是闲笔,是对台湾背景的介绍。

但它却与吴石的命运息息相关。

为什么会当街枪决?

因为《光明报》。

后来故事介绍说,最初是台工委把宣传我党的《光明报》投进了蒋介石和陈诚的官邸,使得国民党高层震怒,于是保密局的谷正文大张旗鼓地展开了对光明报的调查。

500

非但一举逮捕了40多名相关人员。

还使得当时我党在台湾的组织架构,全部曝光。

他们抓到了领导人蔡孝乾。

而蔡孝乾则供出了当时地下党人的全部名单,包括和吴石单线联系的联络员朱枫。

继而,朱枫被抓,吴石曝光。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生死时刻——

那就是在得知蔡孝乾被抓后,吴石立刻安排了朱枫的撤离,他帮朱枫办了张通行证,使得她可以乘坐军用飞机飞到舟山。

这里离我党控制的地区仅一江之隔,只要找机会坐上船,就可平安归来。

可没想到,最后一刻,还是没来得及。

1950年2月,吴石等人被投入大牢,命运就此定格。

500

可惜吗?

可惜。

尤其是当我们“预知”这样的结局后,再看剧里的人,看他们如何小心翼翼,如何对未来充满憧憬,所带来的感伤便愈加强烈。

就像看着吴石等人隐瞒身份。

引发了家人的误解。

他们只能等着解放台湾之后,再将真相告诉自己的亲人时,便觉得尤其残忍。

500

我们对先辈们的精神无比敬佩。

可也为他们感到遗憾。

说到这里。

我想起1950年1月,当毛泽东看到吴石传递出来的那些诸如《关于大陆失陷后组织全国性游击武装的应变计划》等国民党绝密资料时,曾提笔写下了一首叫做《赞“密使一号”》的诗,以提醒众人不要忘记这些潜伏者的贡献。

诗文是这样写的——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

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只是,吴石并没有等到他的曙光。

1950年6月10日下午,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等人被押赴刑场。

执行了枪决。

是的。

如果你去过北京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就会发现这里有个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从2013年开始,就竖立着四个人的雕像。

那便是这部剧的主角。

我没有去过这个广场。

但我却记得,在一篇介绍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这四个雕像自西山上。

俯瞰北京。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