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两头堵,又左右脑互搏?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法国政坛再次上演“反转剧”。当地时间10月10日晚,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重新任命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为总理,而此时距离他上次辞职仅过去4天。
令人诧异的是,这已是勒科尔尼第二次获得此项任命。
这位曾创下“任期最短总理”纪录的政治人物,戏剧性地杀了个“回马枪”,成为法国第七任总理。
马克龙真的亲手把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理更迭频率刷到了一个全新的、令人不安的高度。
尤其是最近这15个月,总理府简直成了个旋转门,转进来了四个人,稳定性?稳定性是什么?
感觉就像用胶水粘起来的纸牌屋,一阵风就能吹倒。
所有混乱的中心,那个风眼,毫无疑问就在爱丽舍宫。
总理这个职位,成了一种快速消耗品,用完就扔。
难绷,前总理变成了新总理,搁这刷简历呢,法兰西两头堵又左右脑互搏了。
这事儿荒诞得像段子,可细琢磨,这职位要是一直空着没人接,不是更尴尬吗?
马克龙前脚刚让勒科尔尼走人,后脚又把他请回来,不是没人可换,是压根没人敢接这烫手山芋。
勒科尔尼的首次总理任期短暂得令人咋舌。
9月9日,他被马克龙任命为总理,接替因议会信任投票失利而辞职的前总理贝鲁。
然而,10月5日晚公布新政府成员名单后,该名单因同时遭遇左翼、极右翼甚至执政联盟内部的强烈反对,迅速引发政治地震。
勒科尔尼于10月6日果断辞职,从组阁到辞职不足24小时,总任期仅27天,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总理。
勒科尔尼第一次组阁失败,表面是极左翼不认账,可根子上,是马克龙自己信用快烧光了。
任期还有三年,支持率却常年在30%上下趴着,比冬天的暖气还靠不住。
勒科尔尼的“闪电复出”背后,是法国深层次的政治困境。
2024年7月议会选举后,法国国民议会形成“左翼、极右翼、中间派三足鼎立”的悬浮议会格局,没有任何阵营掌握绝对多数席位。
此前的巴尼耶总理因强行推动财政预算被弹劾下台,贝鲁政府也未能通过信任投票,连续多届政府因无法协调党派矛盾而垮台。
一切乱象的根源,其实很简单,就是议会里,他没了多数。
数字很残酷,557个席位,马克龙和他的盟友,手里就捏着可怜的161席。
戴高乐当年设计的这套体制,能稳定运转,有个大前提,就是总统得有议会多数撑腰。
马克龙呢?
他把这个前提给弄丢了,却还想用老办法开车,那车不散架才怪。
马克龙此次再度启用勒科尔尼,实属无奈之举:
一方面,左翼坚持要求任命本阵营总理,极右翼则呼吁解散议会;
另一方面,技术官僚或温和派人物也难以在分裂的议会中争取多数支持。
勒科尔尼作为马克龙的长期盟友,至少能保证最低限度的执行力。
网上有人笑称这是“勒科尔尼2.0”,说闪退bug修好了。
听着像玩笑,可法国人笑完心里一定发酸。
法国政坛现在就是个打补丁的破系统,哪儿漏堵哪儿,根本没空修底层。
总理干好了,功劳是总统的;干砸了,骂名全归他。这哪是政府?简直是背锅专业户培训基地。
更要命的是,明年欧洲议会选举,后年总统大选。
马克龙要是不参选,党内立马开撕;要是参选,这些破事全成对手的炮弹。
所以他宁愿用个已经被否过的总理,也不愿换新人冒风险。说白了,不是没选择,是怕节外生枝。
政治有时候不是挑最好的,是挑最不糟的。勒科尔尼至少不抢风头,不惹事,能扛,这就够了。
说到底,这不是马克龙没人可用,而是整个系统进入了“节能模式”——不求有功,只求别炸。
总统不敢解散议会,怕选举翻车;议会不想支持政府,怕被追责;总理不想硬刚,怕成替罪羊。
大家心照不宣,走个过场,混到下一波危机再说。可危机不会等人。通胀还在,罢工还会来,极右翼势头越来越猛。
政治本该是信任的积累,可现在每一次任命都像临时凑合,每一次组阁都像搭积木,摇摇晃晃。
勒科尔尼再度上任后立即面临三重挑战:
其一,预算案生死线:2026年财政预算须在年底前通过,但各党派在退休制度改革、削减福利等议题上分歧严重。
其二,党派斗争白热化:极左翼“不屈法国”和极右翼“国民联盟”已声明将推动弹劾政府,甚至要求马克龙辞职。
其三,内部妥协代价:勒科尔尼要求新政府成员放弃参加2027年大选,以换取执政团结,但这可能削弱官员积极性。
法国当前乱象根源在于第五共和国体制与多极化政党的冲突。总统拥有任命总理的权力,但政府施政依赖议会支持。
悬浮议会下,任何政策推进都需跨党派妥协,而如今各阵营立场极端化,左翼要求扩大福利,右翼主张紧缩财政,极右翼鼓吹民族主义,共识难以达成。
此外,马克龙第二任期以来,执政党在议会沦为少数派,却仍试图通过宪法条款强行立法,进一步激化矛盾。
勒科尔尼此次回归,带着马克龙赋予的特殊使命——推动2026年财政预算案在年底前通过。这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一场政治生存之战。
预算案本身在法国社会引发强烈反弹。
前任总理贝鲁提出的版本计划节省438亿欧元开支,并取消两个公共假日,激起众怒。
勒科尔尼吸取教训,已放弃取消公共假日的提议。
但真正棘手的是退休制度改革,这一引发大规模街头运动的敏感议题,已成为各党派互不相让的焦点。
法国经济的严峻形势让政治僵局更加复杂。
公共债务占GDP比例高达114%,在欧元区仅次于希腊和意大利。
财政赤字远超欧盟规定的3%上限,让法国随时面临欧盟的“过度赤字程序”。
有意思的是,马克龙之前还想在欧洲当老大,领导欧洲对抗美国和中国。
现在看来,这想法简直可笑。自己家都搞不定,还想领导欧洲?
欧洲其他国家也不傻,谁会跟着一个连国内都摆不平的人瞎折腾?
从“戴高乐第二”到“政治毒药”,马克龙这个跟头栽得够狠的。
而勒科尔尼的“返场”能否打破僵局仍是未知数。
若财政预算再度搁浅,法国可能面临主权信用评级下调风险,甚至冲击欧元区稳定。
这场政治马拉松不仅考验马克龙的执政智慧,更将决定法国能否在“后马克龙时代”前找到新的平衡点。
问题是,一个国家,连组个政府都像抽盲盒,打开全是未知,这未来,能稳得住吗?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