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露出欧洲对美心态

  白宫表态了:不买账。

  周五,白宫通讯主任不高兴地给奥斯陆扔出一句话:”诺贝尔奖委员会把政治置于和平之上”。

  尖锐、直白。

  看来挪威委员会这次没能避开炙热的风口,反而像是伸手往风口上试了试温度。

  如果说和平奖是世界政治的镜子,那这面镜子今天照见的是一条细细的钢丝。

  评委们在钢丝上走得很慢,每一步都要看下面的观众席——左边是“拍马屁嫌疑”的嘘声,右边是“你凭什么不拍”的质问。

  此次将和平奖授予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玛丽亚·科丽娜·马查多,而没有奖给公开索奖的特朗普,理由说的是表彰她"为委内瑞拉人民争取民主权利的不懈努力",实际上照顾到了美国政要一直支持马查多的立场。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去年就提名马查多获奖。

  消息一出,马查多本人也激动地要将奖项献给委内瑞拉受苦的人民和特朗普总统,“感谢他对我们事业的决定性支持"。

  挪威诺委会选择委内瑞拉的马查多,既没有直接给特朗普,也没有背离华盛顿的政策偏好,像是巧妙地落在一个既象征民主、又与美国立场互相点头的候选人身上。

  但结果呢?

  从“为了和平”变成了“不被误解成拍马屁”的和平。

  抽象点说,他们在试图避免给大国国内政治直接背书,同时坚持自己那个传统配方:非暴力、人权、民主,最好再配上一点“公民社会”的香草。

  这尴尬并非挪威独创,而是欧洲对美关系的心态写照。

  过去几年,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以来,这种尴尬几乎成了欧洲的日常动作。

  安全上离不开美国,价值观上高度同频,甚至欧洲人说起来比美国人还熟练。美国要是提什么事涉及安全利益,欧盟就会跟着高度紧张,即使有时那事儿跟自己并无利害关系。

  但是,在具体政策上,美欧分歧则不断加大。产业补贴怎么给、数字平台怎么管、关税加多少,动辄就会吵到脸红。

  对特朗普的右翼政策,欧洲人更是普遍不满,他们因此而把“不可预期”四个字写进了心理词典。

  于是乎,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当众握手,背后掂量;公开不决裂,私下多抱怨;原则上认同,细节上打折。

  这种心态并不是虚伪,而是结构性的。

  欧洲的对美策略呈现“条件合作”的态势:价值观上站在一起,利益上谈判到底;能争就争,能拖就拖,能分散风险就分散;一旦触碰底线,先发一份措辞漂亮的联合声明,再回办公室合计下一步怎么对冲。

  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公共表达里常出现两句看似矛盾的话:一是“跨大西洋关系不可替代”,二是“欧洲必须增强战略自主”。

  前一句是现实的压舱石,后一句是未来的保险丝。两句都对,两句都不够。真正的难题在于,二者怎么平衡。

  回头看今年的和平奖,恰好用奖项语言演示了这一套,就有了这种精密调校的象征政治。

  对外,它是“支持和平与民主的非暴力努力”;对内,它是“避免卷入大国国内政治的谨慎姿态”。

  和平奖不过是把这条路径换成了礼仪用语和颁奖词。

  说欧洲“害怕”美国,可能重了。更准确的解释是,只要美国的市场与安全伞还占据上风,欧洲就只能在“表达不满”与“避免伤害核心关系”之间寻找最小阻力路径。

  这是个结构性难题,短期内无解。

  欧洲对美的心态,会继续在依赖与不满之间摆动,在价值认同与具体利益的齿轮里打磨。

  the end

站务

全部专栏